族谱研究 湖北阳新、大冶、鄂州泉溪派政户支系迁徙
—————鄂州、大冶泉溪派董氏各支系迁徙系列(四)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 泉溪派董氏“政户”分支源于“寿二”公(字“受山”)由兴国州修静里黄橘林桥董家塘顶军出居,始迁古洋湖堡金湖(谱载:杨湖堡金湖,今大冶市茗山乡洋湖村一带),继移铁冶古塘堡董家庄(大冶市还地桥镇驾虹、董家湾、长岭、古塘的古塘湖周边一带),生子道政公,成为“政户”,以“兴公”为“政户”一世祖。道政公迁徙至义丰堡杨林祠换绦桥之董家坡。 除了湖北阳新、大冶、鄂州以外,外迁竹山县牛心寨下雨沟、湖北江夏董家海、江夏官山洪山、武汉汉阳梅子山吴家园、湖北省丹江口市、郧阳、郧阳府县花蛇沟、河南、河南双城县吕家店、陕西省西乡县、四川攀枝花等地。 一、泉溪派董氏“政户”的世系源流 依据光绪庚寅年陕西柞水族谱记载:“12谦---13述----14熹----15珪-----16屵(上山下廣)---17团---18信----19秀(石字旁加秀)----20艺卓----21桂----22大佑---23辐----24成龙----25仲戒----26臣远(居江西武宁,葬江西武宁县瑕流塅即今下洄溪)----27兴----28寿二(字“受山”)----29道政---30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31永琦、永环、永连、永寿……” . 字辈:2寿—3政---4元---5永—6廷---7大—8克---9仲—10加---11应---12文---13圣---14耀---15贤---16赞---17祖---18天---19朝---20开; 这个世系是在两个仲戒公,即出现把其中的一个“仲戎”笔误为“仲戒”的推导。 世系实际为:熹---珪---屵---囿---伉---礥---艺能---昌隆---国文---智六---兴一----受山---道政(详见《政户》谱) ![]() 因阳新谱笔误,原依据2014年版湖北鄂州《豢龙董氏宗谱·政户分谱》以及湖北阳新《豢龙董氏宗谱》进行的研究。由于世系中出现两个“仲戒”,《豢龙董氏宗谱》是“辐---荣龙(生仲赋,元由武宁修坡迁兴国州辛安里浮屠街东七里源,葬碧溪村有碑,……尚户祖)、显龙(生仲戒);辕---世龙(生仲珷)、玉龙(生仲斌)、成龙(生子四:仲戒、仲威、仲式、仲咸)”,在清朝咸丰九年(1859)岁次己未孟秋月谷旦德昭公二十七世孙雷公坳德蔼谨识《屵公支派序》“若团公八世孙之迁兴国州辛安里,仲赋公是也;迁长源,仲咸公是也;迁富池,仲式公是也。至银炉山,囿公之曾孙,艺能之曾孙义六、信六、智六,三公之所迁。获田之寿九公又从银炉山迁焉;艺碧公之迁九江青林,艺璞公之迁瑞昌马头,皆囿公裔也。而居本邑者皆团公之后,八世孙仲英之子可季迁沙田;仲戒公长子仁可迁长仑;幼子信可迁竹林湾,生子瑞显,显生子三:长景明守旧址,生子时菖,徙樟源;幼子景暄徙长墅 源。今水口之克解公又自长墅分也;又南昌施家窑、窑头巷,元高公又自樟源分。仲武迁大港畔,娶陈氏、费氏,生子四:长正可,娶胡氏生四子,长瑞杰、明、谦、试,瑞杰公之长子景华居杨婆垅嘴头,又宁和公由杨婆垅分也。雷公坳瑞明公之元孙,元琢由对岸老居分也。上港畔迁自瑞明公之元孙玉珊。泉口乃瑞谦、瑞试二公所居,甫田之仁祖受祖兄弟自泉口分,小洞山之奇弯,又自甫田分也。大石边仲斌公之故址,上坪段乃仲戒之择居,长富段之英举,西垅之宗澄,南昌粟山之本积数公,同长富段分也。此皆我屵公支派之迁徙源远流长……”,记载比较详细“团公”后裔(包含“政户”、“尚户”等部分迁徙)都有明确迁徙记载,也出现“仲戒”公,生子不同的长子、次子。 而柞水的记载为:辐---荣龙(系辛安里董尚祖也)、成龙(生子四:仲戒、仲威、仲咸、仲戎);辕---世龙(失考)、玉龙(未详)、显龙(未详)”【IMG165733】,可见,阳新记载的世系,鄂州与陕西谱许多“未详”与“失考”,造成记载“仲戒公世系”出现差异,“戒公”生子不同,且记载荣龙(系辛安里董尚祖也)缺记载“仲赋”公等名字。结合《屵公支派序》:“仲戒公长子仁可迁长仑;幼子信可迁竹林湾”以及鄂州、陕西谱记载的“臣远”,则应当“仲戒公”生子二或子三:仁可、信可、臣远。而“臣远”在江西武宁,尚未迁徙江西。 ![]() 当然,兴公,在鄂州“泉溪派政户”民国时修谱“近稽南乡各庄大成谱注明: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董家塘黄橘林桥有寿九公支祠,仲华公亦寿二公前两代祖也。”《鄂州新谱》载:“22世:昌隆之子'国文公’,字仲华,由江西南昌武宁修坡大边迁兴国州宣化里沙塘村”。 以“12谦----13述---14熹----15珪-----16屵(上山下廣)---17囮(有林)---18伉----19贤(石字旁加贤)----20艺能---21昌隆---22国文(由江西南昌武宁修坡大边迁兴国州宣化里沙塘村)---23义六、智六(由武宁修坡随父迁兴国州长乐源中丰乐里)---24兴一(葬长乐源蜈蚣桥。生“青三”)、宗一(由长乐源迁荻平平地畈,生“春三”)----”,以智六公之孙“青三”、“春三”都是以“三”出现,江西武宁泉溪谱则不写“受山”,而是“受三”。因此,或多或少有些偏差。寿九公生于明武宗(1506~1521)辛亥年(只有辛亥1511年与乙亥1515年)九月十四日。 故此,在阳新谱笔误下,我原在《湖北鄂州兴公与谷祥公后裔世系分析》一文(2021年11月13日初稿,2021年12月29日初改)论证:泉溪派鄂州政户道光谱世系(略,本文未全部摘录)鄂州董兴公世系准确应为:“谦---述---1熹----2珪-----3屵(上山下廣)---4团---5信----6秀(石字旁加秀)----7艺卓----8桂----9大佑---10辐----11显龙----仲戒(堂弟成龙公的长子过继)----12臣远(译文标注“成远”)----13兴(因受明史影响误作“海宁伯董兴”)----14寿二(谱序以原名“寿二”字“受山”)----15道政(迁徙董家坡)----16元鉴(生子四)、元旭、元龄---永琦(迁徙竹林庄、后裔扩散至董吴卢庄)、永环(迁徙湖北江夏)、永连(迁徙董家庄屋)、永寿……”(注:政户永字辈同兄弟的永银公迁徙董家桥。) ![]() 二、泉溪派“政户”迁徙(其中,与“政户”同迁兴国州的“尚户”另载) 湖北阳新谱载:12谦---13述----14熹----15珪-----16屵(上山下廣)---17团---18信----19秀(石字旁加秀)----20艺卓----21桂----22大佑---23辐----24荣龙---25赋(武宁修坡迁兴国辛安里浮屠街车七里源百福山下上林边,“尚户”祖。) 23辐----24荣龙---兴(“政户”祖)---受山---道政---元鉴---永环(迁徙江夏董家海,未及合修宗谱)---廷椿、廷梅、廷兰。 25仲戒---26臣远(居江西武宁,葬江西武宁县瑕流塅即今下洄溪)----27兴(迁富川之祖。由豫章“江右”即江西武宁徙富川今湖北阳新,家于兴国州修静里黄橘林桥董家塘厥基)----28寿二(字“受山”,由兴国修静里顶军出居,由富川始迁(眠犬之地)洋湖堡金湖(谱载:杨湖堡金湖,今大冶市茗山乡洋湖村一带),继移铁冶古塘堡董家庄(大冶市还地桥镇驾虹、董家湾、长岭、古塘的古塘湖周边一带)----29道政(徙居义丰堡杨林祠换绦桥之董家坡,今大冶市还地桥镇还地桥村董家乐家)----30元鉴(迁下蕲城山堡万兴塘虎山下河泾万兴塘,今大冶还地桥镇刘南塘)、元旭(守董家坡旧业)、元龄(迁居歇担桥、大冶市还地桥镇驾虹,等地)---31永琦(迁徙竹林庄今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竹林村,后裔扩散至流水里桐城堡兴家边后称呼董家湾即今鄂州市泽林镇余下村董吴卢庄)、永环(迁徙湖北江夏董家海)、永连(迁徙董家庄屋,今大冶市还地桥镇走驹村庄屋)、永寿(迁徙四会乡城山堡董家大屋,今大冶市还地桥镇走驹村大屋庄) 31永琦----32廷松---33大哲(河泾细刘周家庄白虎嘴董家山)---34克开(与克昌、克散,自河泾复迁流水里桐城堡兴家边居即董家湾定居今董吴卢庄,竹林董庄祖) 31永寿---32廷宾(字龙岗,由黄州迁回祖籍河泾)---33大衡(字斗南,贡生。由河泾迁往徐天五,后由徐天五迁到王家庄,庄旁建龙应寺,俗称龙应寺董家。为“龙岗庄”肇始祖)---34克绳---35仲奭shi---36加载---37应煜---38文榜【IMG151928】(迁徙龙应寿“董家”,又名董文榜。董文榜今鄂州市泽林镇寿桥村龙岗村)【P1200466】”。 那么,政户居地为:江西武宁下洄溪、阳新黄橘林桥董家塘、大冶洋湖堡金湖、大冶古塘堡董家庄、大冶市还地桥镇还地桥村董家乐家、大冶还地桥镇刘南塘、大冶市还地桥镇走驹村庄屋、大冶市还地桥镇走驹村大屋庄、大冶市还地桥镇歇担桥、驾虹,大冶市保安镇竹林村,;鄂州市泽林镇余下村董吴卢庄、鄂州市泽林镇寿桥村龙岗村、湖北江夏董家海。 ![]() 其他迁徙记载: 1兴---2受山---3道政---4元鉴---5永琦---6廷松(迁刘南塘)---7大哲(河泾细刘家庄白虎嘴董家山)---8克开(复迁流水里桐城堡董家湾)---9仲仪---10加彬---11应钟---12文宗---13圣遴(迁徙竹山县牛心寨下雨沟)---耀凤、耀龙、耀麒; 11应钟---12文宗---13圣道---14耀华(迁河南); 11应钟---12文宗---13圣起---14耀钊---贤栋(生于乾隆1749年,迁外地不详); 11应钟---12文华---13圣杨(乾隆十五年1745圣杨公后裔迁上屋竹林董家) 11应钟---12文宗---13圣信---14耀贵(迁江夏官山洪山); 11应钟---12文宗---13圣起---14耀举(迁均州)---贤富、贤惠、贤楷(俱迁均州,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贤楷生赞琳; 11应钟---12文进---13圣扶---14耀皇---15贤孟---16赞瑚---17祖均---18天香---19朝龙(迁董家屋)---20开忠; 10加彬---11应聘---12文秀---13圣近(迁徙郧阳)---14耀钟、耀禄、耀环; 5永连---6廷桥---7大和---8克敏---9仲葵---10加敏---11应秀---12文灿---13圣楫---14耀颜---15贤达(生于1804)---(迁徙竹山县牛新寨下雨沟); 10加敏---11应述---12文煌---13圣域---14耀清(迁居陕西省西乡县)---15贤才、贤凤、贤奎、贤元、贤达(生于1804,迁居陕西省西乡县)); 5永连---6廷桥---7大惟---8克盛---9仲元---10加羡---11应贵---12文兴---13圣强---14耀国(迁居陕西省西乡县,生贤明、贤远,贤远1828年生赞书)、耀德(迁居陕西省西乡县,生贤贵、贤梁、贤栋); 13圣瑶公康熙年间迁徙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14耀梁公乾隆辛未1751年迁徙大冶陆家铺牛角山董家庄; 16赞颂公嘉庆年间迁徙河南双城县吕家店; 16赞松公乾隆年间迁徙郧阳; 10加祥公迁徙郧阳府县花蛇沟; 17祖全公迁徙鄂城西山落驾坪; 17祖惠公迁徙武汉汉阳梅子山吴家园; 17祖世公道光年间外迁未详; 18天清公迁徙黄冈阳街;开兴公迁徙黄石飞蛾山,生子二:昌富、昌贵; 20开雄公迁徙四川攀枝花。 ![]() 三、泉溪派鄂州、大冶、陕西“政户”族谱 本文资料主要从湖北鄂州《豢龙董氏宗谱·政户分谱》(道光三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民国二十六年1937、1991年重新刊、2006年合修、2014年续刊),陕西柞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董氏宗谱》为主要研究资料来源。参考了江西武宁《泉溪董氏宗谱》,湖北阳新《豢龙董氏宗谱》。依据谱序、世系以及碑文,对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得出迁徙路径为:兴公先由豫章“江右”(江西武宁)徙富川(湖北阳新),家于兴国州修静里黄橘林桥董家塘厥基;受山,由兴国修静里顶军出居,由富川始迁眠犬之地杨湖堡金湖,继移铁冶古塘堡董家庄;道政公徙居义丰堡杨林祠换绦桥之董家坡;鑑公迁下蕲城山堡万兴塘虎山下河泾万兴塘;龄公迁歇担桥、驾鸿等地。(谱序中对“换绦桥之董家坡”是受山公还是道政公迁徙,多有混乱) 陕西柞水有“唐陇西郡开国公世系”、宋武宁肇基祖、明代承运祖(兴)、肇迁金湖祖(受山)、受山字寿二。当然,其把“珪公”作为“宋武宁肇基祖”是不符合的,应当是“后唐武宁肇基祖” 【鄂州新谱145637】大明弘治十三年岁次庚申十二月初四日立《元鑑公碑志文》:“先考董公讳元鑑神主,存命系前宣德七年(1432)岁次壬子五月十四日午时,生于祖贯换绦桥义丰堡杨林祠生长人事,享寿六十九,大限丧于弘治十三年(1500)岁次庚申七月初四日夜亥时分,在家终寿。凭术葬于万兴塘。……祖家原系兴国州修静里人事,记家一百余口。详载谱牒。”; 【鄂州新谱145557】道光三年癸未鑑公十世孙候选县左堂天衢敬撰《受山公源流序》:“传至熹,后唐天成征为武宁令,转升临川太守。熹子珪,遂留家于武宁流坑,厥后克昌者,皆导源于江右也。至我远公(注:臣远)生子兴,职列都督。兴则由江右而迁富川之祖也。兴公生子受山,又由富川而迁金湖之祖也。祖(始)居于古塘堡董家庄,进而相彼原隰(xi),度其阴阳,复迁于董家坡而肇基焉。”。 【鄂州新谱145603】道光三年癸未十一世孙耀广熏沐敬撰《道政公记》:“余上溯三世祖讳道政,受山公之子,……自富川橘(新谱写“株”)林之桥,迁金湖眠犬之地。继也,由眠犬之地迁徙董家坡。……生子三:鑑、旭、龄。长子鑑,荷天朝之宠,官著御史,卜居河泾万兴塘,而后嗣之昌盛,有可考也;次子旭,守先人之境土,而克恢先绪,启迪后人,有可征也;三子龄,虽宗卷未及合辑,其迁歇担桥,分顶民籍,子孙绳绳,可有录也。” ![]() (存于陕西柞水的)光绪庚寅年仲春月嗣孙公刊《续修谱序》:“越数十传至明代兴公,职任都督,为国树千城,历有年矣!最嘉者平广州贼寇,擢为海宁伯,斯时姓字垂诸竹帛功业,勒于鼎钟,其后嗣尊□□□志列军籍,漕务船名。自兴公始,公先由豫章徙富川,家于黄橘林桥厥基。九孚亦固其所。乃一传受山公迁铁冶,惟古塘堡家焉。再传道政公,徙居换绦堡寄迹坡庄,公生子三:曰鑑、曰旭、曰龄,簪(zān)笏(hù)传荣,籍盛当世,厥后鑑公迁河泾,龄公迁歇担桥,惟旭公依然守旧,尔时三公均思深虑远,创业垂统。数百年来,犹赫赫在人耳目。间者第龄公之后,其该列民籍,无论□□;鑑、旭二公后裔顶绍运屯,散处各境,户口蕃昌。在昔穷源,竟委取其军,同而合修。……” (存于陕西柞水的)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仲春月特授甘肃宁夏府裔孙建凌敬撰《董氏续修宗谱源流序》:“……陇西郡开国公曰晋,字混成,名望著于唐史,行状详之。韩文晋子四:全道、全溪、全素、全懈,俱属显官。素则吾派所从出也。……武宁令熹子长珪,卜居安乐泉溪,此泉溪派源所由肇也。珪子三:长嵩,守旧业;次崇,徙尚漳;三屵(上山下廣),徙上平塅修坡。此董氏三支所由分也。屵子团,团子信,信生秀(石字旁加秀),有(石字旁加有)。秀生艺章、卓、华;卓生桂、栋、枋;桂生大佑,佑生子二:长辐、次辕;辐生成珑,珑生仲戒,仲戒子臣远,远生子兴,为明都督,剿广州贼寇,敕封海宁伯,后嗣漕船,兴名未改。兴生受山,由富川迁金湖肇基,祖始居董家庄,继迁董家坡,生子道政。政子三:长元鑑、旭、龄。旭守旧居、鑑又迁下蕲城山堡万兴塘虎山下居焉,生子四:永琦、环、连、寿。迄今生齿繁盛,择地而居,或徙江南、河南、陕西、四川以及郧阳、安陆、黄州、汉阳等处,基布星罗其居编寰海。道光壬午岁创修宗谱……【陕西柞水旧谱DSC06563、IMG164833】与鄂州道光三年癸未年的《董氏宗谱源流序》大致类似。 ![]() (存于陕西柞水的)光绪庚寅年仲春月嗣孙公刊《董寿二字受三公传》【陕西柞水旧谱DSC06573】:“上章㴫 滩之元,三策诸君子续修族谱,照祖祢 (nì)具略,以丐其肇迁董家坡。嫡祖道政公自出之。始祖寿二公字受山,妣高孺人。……令祖寿二受山之共一人两名。愚意董寿二为行,次受山为外号,即不必鉴古观今,而两名应归一,实无庸诬也。” 世系记载【陕西柞水旧谱DSC06642】:仲戒公之子,生殁未详。葬江西武宁县瑕流塅即今下洄溪,妣余氏,生于至正庚子年十一月十九日子时,殁于洪武戊申年二月十一日戌时,土葬屋横南边。生子一:兴。【IMG165753】; 兴,字仕英,为明代都督将军。剿广州贼寇,……累勋升为海宁伯。……。【陕西柞水旧谱DSC06645】:受山,字寿二,号玉五,生殁未详。由兴国州迁大冶古塘堡即吾族始迁祖也。 【鄂州新谱145505】光绪二十七年岁官辛丑裔孙耀保敬撰《董氏宗谱序》:“迨两汉至唐,以官勋封晋公者,世居汉中,明列青史,嗣是代膺(yīng)冠冕。历数十传而至明兴公为都督,因平广州贼,累擢为海宁伯,吾族领漕运,列军籍,于此公始焉。公先由豫章迁富川,家于黄橘林桥,一传受山公,由富川迁铁冶之古塘堡,再传道政公,由古塘换绦即今坡庄是也。”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嗣孙修文谨撰《续修宗谱序》:“但金湖肇基之我祖寿二公,由兴国修静里顶军出居,始迁杨湖堡,继移古塘堡,终徙换绦堡之董家坡。寿二公生道政公,道政公生:鑑、旭、龄,四景公亦伯兄弟。相传二十代,血统绵延,有条不紊,昭然可考。近稽南乡各庄大成谱注明: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董家塘黄橘林桥有寿九公支祠,仲华公亦寿二公前两代祖也。……有移居江南、陕西等省者,有移居黄冈、江夏等县者,……”【鄂州新谱IMG145517】 【鄂州新谱145527】民国二十六年龙岗公派下十二世孙祖俊汤铭氏敬撰《续修宗谱序》:“……惟光绪辛丑续修之后,迄今三十有六年矣。生齿日蕃,宗支涣散。近若凤岭,雉 zhì山之间,村庄基罗棋布;换绦 tāo、歇担之北,户口星罗;远而黄冈、夏口之间,江南、陕西之地 ,在在皆是,历历可数。……自寿二与胜公十世以前,折衷老谱,条而不紊。自寿二与胜公十一世而下,即根据新系,厘然无讹。……”; ![]() 四、“政户”兴公的考证 《明史·列传第六十三》董兴,长垣人。初为燕山右卫指挥使,累迁署都指挥同知。正统中,新建伯李玉等举兴将才,进署都指挥使,京营管操。复用荐,擢署都督佥事,充右参将,从宁阳侯陈懋讨邓茂七,破余党于建宁,进都督同知。 陕西柞水谱世系记载:兴公之母元鑑公之曾祖母余氏生于至正庚子(1360)年,与元鑑公出生时间相距72年,则兴公与其母余氏每世代间隔72÷4=18年。会偶尔的几率是出现存在的事实。当然我发现个别地方族谱世系连续7世代以上间隔17年,那是不可能出现的几率,需要考虑男女概率比例。似乎从纵向对比,难以发现矛盾地方,那就采取横向对比: 依据《明史·卷一百0七·表第八·功臣世表三》:“海宁伯,董兴,天顺元年(1457)正月己丑封,禄千一百石,世袭。成化十二年(1474)十一月卒,除。”;海宁伯董兴是在“本纪”景帝、英宗有记载。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1436~1449)----景泰(明景帝朱祁钰年号1450~1456)---天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1457~1464)---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1487)那么,从正统“举将”至去世相距40年(1474-1436),在宪宗嗣位(1465)罢还时虚岁10年。则从举将至罢还有虚岁年数30年。以寿命75岁推算,董兴起码生于公元1400年左右。何况“政户”兴公之母臣远公娶余氏,余氏生于至正庚子(1360)年那么,兴公大致在公元1380~1390年之间出生,若最晚公元1390年计算作为海宁伯董兴出生时间,则海宁伯董兴就84岁,那74岁才罢还可能性较小。 依据《元鑑公碑志文》元鑑公(1432~1500),以《明史·列传第六十三·董兴传》从“正统(1436~1449)中,新建伯李玉等举兴将才”这个时间正是寿二公字受山之子元鑑公即将出世时间;若以海宁伯董兴寿命75岁,也不可能两代人相距32年,不符合常理。若没有75岁就去世,那么海宁伯董兴,就明显不是元鑑公之祖父董兴公。因此,只有当海宁伯董兴享寿80岁才有可能出现巧合;其次,《明史·列传第六十三·董兴传》“与曹吉祥结姻,冒'夺门’功,封海宁伯。”,结姻为结为婚姻;姻亲、联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那么,元鑑公之祖父董兴公族谱记载“妣万氏”;若姻亲、联姻,海宁伯董兴的儿子婚娶之中必有“妣曹氏”,而从鄂州谱没有记载,只有“冯氏、朱氏、龚氏、高氏”。若以曹吉祥与董氏联姻,曹吉祥(?~1461年),明代权宦。累官至司设监太监,与南宫复辟、曹钦之乱事件有关。天顺初年,奉命总督三大营。事后被磔刑处死。但族谱没有记载与曹联姻。故把“元鑑公之祖父董兴公”当作“海宁伯董兴”存疑很大,难以采信。 五、阳新2012年修谱笔误造成过嗣的推论,也予以剔除,世系“受山”公连接兴一公比较符合 陕西柞水光绪十五年特授甘肃宁夏府裔孙敬凌敬撰《董氏续修源流序》载:“……桂生大佑,佑生子二:长辐、次辕。辐生成珑,珑生仲戒,仲戒子臣远,远生子兴。兴生受山(字寿二,有陕西柞水《董寿二公字受山传》),由富川(今湖北阳新)迁金湖肇基祖。始居董家庄,继迁董家坡,生子道政。政子三:长元鑑、旭、龄。旭守旧居;鑑又迁下蕲城山堡万兴塘虎山下居焉,生子四:永琦、环、连、寿。迄今生齿日繁,择地而居,或徙江南、河南、陕西、四川以及郧阳、安陆、黄州、汉阳等处,基布星罗。” 辐生子二:荣龙、显龙。然陕西柞水及鄂州政户谱载:“辐公生子二:荣珑(安乐里尚祖也,未详)、成珑,辕公生三子:世珑、玉珑、显珑。成珑生子四:仲戒、威、咸、戎”。阳新2012年谱以“显龙子一:仲戒,成龙长子:仲戒(笔误,因泉溪大成谱为“仲戎”)”。然不论仲戒公是显龙公之子还是成龙公之子,还是疑似过嗣造成成珑是辐公还是辕公之子的变化。这样的世系都是错误的。且政户谱未记载的仲戒公其余兄弟及堂兄弟的迁徙即后裔,在而泉溪《瓜源支派序》对辐公辕公俩公其子迁徙明晰。 陕西柞水与湖北鄂州政户谱,以成珑公生仲戒、仲威、仲咸、仲戎。然江西泉溪德昭公二十七世孙雷公坳德蔼谨识《屵公支派序》载:“仲戒公长子仁可迁长仑;幼子信可迁竹林湾,生子瑞显,显生子三:长景明守旧址,生子时菖,徙樟源;幼子景暄徙长墅源。今水口之克解公又自长墅分也;又南昌施家窑、窑头巷,元高公又自樟源分。仲武迁大港畔,娶陈氏、费氏,生子四:长正可,娶胡氏生四子:长瑞杰、明、谦、试。瑞杰公之长子景华居杨婆垅嘴头,又宁和公由杨婆垅分也。雷公坳瑞明公之元孙,无琢由对岸老居分也。上港畔迁自瑞明公之元孙玉珊。泉口乃瑞谦、瑞试二公所居,甫田之仁祖受祖兄弟自泉口分,小洞山之奇弯,又自甫田分也;大石边仲斌公之故址;上坪段乃仲戒之择居。长富段之英举,西垅之宗,澄南昌粟山之本,积数公同长富段分也。”。
不论成龙长子是仲戎不是仲戒,都已否定仲戒为继嗣显龙。鄂州与陕西柞水等地清末(董道政公)政户族谱,以不符合的《明史·列传第六十三》载的长垣人董兴海宁伯为仲戒之孙。虽从迁徙路径是:江西武宁至富川(今湖北阳新),鄂州谱《受山公源流序》“受山又由富川而迁金湖之祖也。祖(始)居于古塘堡董家庄,进而相彼原隰(xi),度其阴阳,复迁于董家坡而肇基焉”也是吻合的。然“明一丁被垛为军,一家便充军。一家全部死亡,从原籍勾取族人顶丁”不符【“明朝民户有一丁被垛为军,一家便永远充军,其子弟称为余丁或军余。将校的子弟称为舍人。一家已全部死亡,需从原籍勾取族人顶丁”。既然兴公为军,不可能有其子再充军。因此,受山公充军,其父不在军中。】;又对成珑四子进行记载,世系无记载仲戒四子,增加“臣远”,则世系有误;又把受山公之子道政公,号德胜,与寿九公堂兄弟德胜公混同,亦不符合。民国时修谱“近稽南乡各庄大成谱注明: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董家塘黄橘林桥有寿九公支祠,仲华公亦寿二公前两代祖也。”。若以寿二公与寿九公为兄弟,如此为仲戒一世代,再证明不属于仲戒世系。虽不对接也仅差一步之遥;且兴一公之父智六公由武宁修坡随父迁兴国州长乐源中丰乐里,迁徙吻合。兴一公与寿九公为堂兄弟,阳新方言“山与三”音混同,“受、寿”音混同。以受山(寿二)是对排行的难以确定的同音,显然:青山、受山、春山或青三、受三、春三是比较符合的记载形式。故兴一、宗一之子记载,泉溪《大成谱》“青三、受三、春山”,阳新谱“青三、受山、春三”,音同记载不同所致。则寿三即受山,受三父为兴公实为受山公之父兴公。 “受山”即“受三”,方符合世系。 2022年1月4日初稿,2022年7月30日修改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