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谏阻言路(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之三)

 德昌馆 2022-01-04

元载当了宰相之后,他大权独揽。揽权之后,元载担心上奏论事的人揭露他私揽大权,就奏请道:“百官如果有所论奏,应当先告诉有关部门的长官,再由各长官报告宰相,然后再奏报陛下。(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元载还以皇帝的名义告诉百官说:“近来各有关部门上奏论事繁多,所说的多是谗言和诋毁之词,所以应由诸长官、宰相先确定所说的事是否可以上奏。(比日诸司奏事烦多,所言多谗毁,故委长官、宰相先定其可否。)”

刑部尚书颜真卿反对,他上疏说:“郎官和御史都是陛下的耳目。如今让上奏论事的人事事都要先向宰相报告,那就是陛下自己堵塞自己的耳目。陛下如果害怕大臣进谗言,为什么不观察他们所言的真假!假如所言如果是假,那就应该将他们处死;如果是真,那就应当奖赏他们。如果陛下不能做到这一步,就会使天下人说陛下对听览臣下的奏章感到厌烦,所以以此为借口,堵塞臣下劝谏争辩的途径,我为陛下感到惋惜!太宗所著《门司式》说:'那些没有出入宫门凭证的人,如有急事上奏,都命令掌管宫门的人和执掌仪仗宿卫的人引导上奏,不许阻挠。’这是为了避免雍塞蒙蔽。天宝以后,李林甫担任宰相,他非常讨厌上奏论事的人,人们对此敢怒而不敢言。致使皇上的意图不能向下传达,而下面的情况皇上不能了解。皇上被蒙蔽,臣下缄口不言,终于酿成玄宗逃奔蜀地的大祸。国家衰败到今天这种地步,有它深远的根源。皇上大开直言不讳之路,大臣尚且不敢完全讲话,更何况让宰相大臣先行裁决和压制,那么陛下所能听到和看到的人不过几个了。天下的有识之士从此沉默不语,陛下看到无人再上奏论事,就会认为天下没有可论的事情,这真像李林甫在今天又复活了似的!过去李林甫虽然大权独揽,大臣中仍有不征求宰相意见而上奏论事的,对此,李林甫仅能借口其他事,暗中伤害他们,尚且不敢明目张胆地下令各有关部门上奏论事都必须先告诉宰相。陛下倘若不及早醒悟,就会逐渐孤立,过后虽然心中懊悔,也来不及了!(郎官、御史,陛下之耳目。今使论事者先白宰相,是自掩其耳目也。陛下患群臣之为谗,何不察其言之虚实!若所言果虚宜诛之,果实宜赏之。不务为此,而使天下谓陛下厌听览之烦,托此为辞以塞谏争之路,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著《门司式》云:'其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门司与仗家引奏,无得关碍。’所以防壅蔽也。天宝以后,李林甫为相,深疾言者,道路以目。上意不下逮,下情不上达,蒙蔽喑呜,卒成幸蜀之祸。陵夷至于今日,其所从来者渐矣。夫人主大开不讳之路,群臣犹莫敢尽言,况令宰相大臣裁而抑之,则陛下所闻见者不过三数人耳。天下之士从此钳口结舌,陛下见无复言者,以为天下无事可论,是林甫复起于今日也!昔林甫虽擅权,群臣有不谘宰相辄奏事者,则托以他事阴中伤之,犹不敢明令百司奏事皆先白宰相也。陛下傥不早寤,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元载得知颜真卿上疏很不满,于是奏称颜真卿诽谤。乙未(初九),代宗将颜真卿贬为峡州别驾。

秋八月,国子监修复完毕。丁亥(初四),在国子监行释奠礼。鱼朝恩手执《易经》,坐于高座,宣讲《易经》中的“鼎覆”,以此来讽刺宰相。王缙听后十分气愤,而元载却和颜悦色,十分坦然。鱼朝恩说:“遇到这样的事,发怒是人之常情,而能依然微笑的人则是不可揣测的。(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广开言路,不仅仅是为了征求意见本身,更是消灭权臣产生的土壤。言路一开,信息就公开透明,所有的事情就都是台面上的,就不容易被蒙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