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德

 循天园 2022-01-04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一个君王如果真的如此,可称得上明君了。但真正的君德恐怕不是仅此一点:有远大志向和坚韧毅力;知人善任,以人为本;创业守成,居安思危;抑淫克暴,察纳雅言。如果把几者结合起来,从思想、能力、修养、胸怀上做到统一或许是个合格的帝王。俱往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知能有几人具备?

【经文】

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

【译释】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帝王”一词的内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论,有法规,因此天下太平。有了功劳,君臣谦让,他们的美德,无形中变成了老百姓的行动,百姓当然不明白其中奥妙。所以古代的帝王使用群臣不必有那么多的礼仪迭规、赏罚奖励,就能使天下和谐,互不伤害。

【经文】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译释】

霸主的治国之术是以权势来驾御、以信誉来团结、以赏罚来用人。不讲信用,人才就会疏远;赏罚制度毁坏,人才就会离去。所以说,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法与仁德,正确的方法是二者都不偏废,相辅相成。天以阴阳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所以即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罚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罚暴力而亡国的就是秦了。

【经文】

或曰:“王霸之道,既闻命矣。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垄亩,芟夷祸难,遂开王业。高祖豁达以大度,光武谨细于条目,名擅其羔,龙飞凤翔,故能拨乱庇人,拯斯涂炭。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曹植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虐之心,嬖妾被人彘之刑。赵王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斯哉?然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代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情,蹈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精卮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尔乃庙胜而后众动,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宣仁以众,和迈德以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言行则无秽,量事则势微,论辅则臣弱,卒能握乾图之休征,立不刊之遐迹,金石铭其休烈,诗书载其懿勋。”故曰:光武其优也。

【译释】

有人问:“王霸之道早已听明白了,敢问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崛起乡间,平定了天下战乱,开创了帝王大业。刘邦豁达大度,刘秀谨慎细心,各擅其美,龙飞凤翔,所以能收拾残局,保护人才,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就其济世之大德、帝王之天威而比较,谁优谁劣呢?”

曹植说:“昔日汉室初兴,刘邦因残暴的秦王朝而起事,诛灭项羽,一统天下,光宗耀祖,功勋可比汤武,伟业流传子孙。他是帝王中的元勋,人君中的盛事啊!然而他的名声、品行毕竟不那么真正合乎道德,所以死了以后,果然让凶恶的吕后肆无忌惮地干尽残酷暴虐的坏事。爱妃威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聋耳,喂上哑药,扔在厕所中;赵王如意被幽囚,亲生骨肉连连遭受屠杀,吕氏家族独揽朝纲,国家政权几乎被吕后篡夺。上述种种,难道不是刘邦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吗?

然而刘邦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是至今少有的奇才,只因为他能选任、重用他们,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才会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

汉光武帝刘秀继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性,禀承了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遵循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华。聪睿豁达、博学多识、仁义智慧、开明宽容、慎重周密、乐施爱人,构成了他品道修养。他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无法无天,正值皇家的气数已尽,世道艰难之际。在这样的时局下,他有如一声春雷,声势雄壮地举兵起事,组织武装力量来抗击强暴势力,发动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大军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已经被洛阳的乱兵杀死。像刘秀这样的人,安邦定国的大计制定后,能胜券在握后才发动群众,计划谋略确定以后才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每次进军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每次战争都没有临阵脱逃的士兵。他用宽厚仁慈之心来团结群众,以超常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赞叹他的英明。像唐尧虞舜一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他谦虚地听取下属的意见,有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留心事务像计时的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非同寻常;认尊贵,他们的事迹非同凡响;论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假疵;论品行,没有不光彩的地方。刘秀所拥有的势力并不大,文武辅臣并不强,但是他最终做到了一统天下,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金石碑铭刻他的光辉业绩,诗书文献记载他的伟大传说,汉光武帝应比汉高祖更伟大。

【经文】

或曰:“班固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斯言当乎?”

虞南曰:“成康承文武遗迹,以周、召为相,化笃厚之氓,因积仁之德,疾风偃草,未足为喻。至江汉祖开基,日不暇给,亡嬴之弊,犹有存者。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昊之淳风,几致刑厝。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无取邓通之梦,懔懔乎庶几近于王道。景帝之拟周康,则尚有惭德。”

或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虞南曰:“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

【译释】

有人问:“班固赞颂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赞美汉朝,推崇汉文帝、汉景帝。班固的看法正确吗?”

虞世南说:“周成王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传统,以周公、召公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众,因为仁德的风气日积月累,能像疾风吹荡草丛一样,自然会国泰民安,这并不值得炫耀。至于汉高祖,登基之后,日理万机,已亡的秦国遗留下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汉文帝以仁慈宽厚为本,以清静恬淡为法,扫除了秦始皇、项羽残酷暴戾的做法,恢复了黄帝、尧舜温和淳厚的风气,很少使用刑法,这样治理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他不被妖言所惑,大搞迷信活动;不因梦见有人助他登天而宠幸邓通的话,汉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于用汉景帝来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还有所欠缺。”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与前代的哪个皇帝相比?”

虞世南说:“汉武帝继承六代的帝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相助,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政方面,提倡礼教,外交方面,开拓疆域。制度宪章,使国家耳目一新。比起秦始皇来更是伟大。至于骄奢淫逸,残暴肆虐,也仅次于秦始皇。功劳有余,德行不足。”

【经文】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之变;汉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汉昭委任霍先,二主孰为先后?

魏文帝曰:“周成王体圣考之休气,禀贤妣之胎诲,周、邵为保傅,吕望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德义之声,所谓沉渍玄流,而沐浴清风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然后乃悟。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滕之教言,岂不暗哉?夫汉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德与性成,行与礼并,在年二七,早知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启金滕,信国史,而后乃悟哉?使成、昭钧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译释】

从前周王年少登基,管、蔡等四国叛乱;汉昭帝八岁即位,就发生了燕王、盖长公主和上官桀谋反的事。成王不怀疑周公的忠诚,昭帝委任大将军霍光摄政。二人谁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认为:“周成王体现了武王美善的气质,继承了贤母的胎教,召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会说话的时候,负责朝见的官员就教他辞令;能走路的时候,负责宫廷礼仪的官员就引导他学习礼节。所以他从小教养成了满足于仪容要威严壮美,言谈要合乎德义的习性。就是说成王是在沐浴德行的清风中长大,骨肉里淀积着高贵的血液。即便如此,他还误听管、蔡对周公的诽谤,迫使周公率兵东征,去平定叛乱,致使上天震怒,显出凶兆,然后他才顿然悔悟。他一直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格,这不是很糊涂吗?

而汉昭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父亲汉武帝不像武王一亲仁德,母亲“拳夫人”钩戈不像邑姜一样贤惠,伺侯他幼年生活的大姐盖长公主,辅相是上官桀和霍光。当老师的没有仁孝的品质,做辅臣的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完全可以说是生在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性生成,他的品行与生俱来,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早熟和素有的明达,发现燕王刘旦诬陷霍光的书信有诈,不但不怀疑霍光,而且表扬了他的忠诚。昭帝不是等到开启了类似金柜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记录才醒悟的啊。假如让成王和昭帝壮年时执政,换个辅臣,改变原来的文化氛围治理国家,那么汉昭帝可称赞的地方不见得比周成王少。

【经文】

夏少康、汉光帝皆中兴之君,孰者为最?

虞南曰:“此二帝皆兴复先绪,光启王业,其名则同,其实则异,何者?光武之世,藉思乱之民,诛残贼之莽,取乱侮亡,为功差易。至如少康,则夏氏之灭已二代矣。藐然遗体,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于他国。不及过庭之训,曾无强近之亲,遭离乱之难,庇身非所,而能崎岖于丧乱之间,遂成配天之业,中兴之君,斯为称首。”

后汉衰乱,由于桓、灵二主,凶德谁则为甚?

虞南曰:“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中平乱阶,始于桓帝。古语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资也。’灵帝承疲民之后,易为善政,黎庶倾耳,咸冀中兴。而帝袭彼覆车,毒逾前辈,倾覆宗社,职帝之由天年厌世,为幸多矣。”

【译释】

夏代的少康、汉代的刘秀都是中兴之君,谁更值得称道呢?

虞世南说:“这两个帝王都是复兴先人未竟之业、使先王的功绩发扬光大的人,中兴之名相同,业绩的内容却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秀借助处乱思治的民心,诛灭独夫民贼王莽,乘着混乱打败亡命之徒,成功比较容易。至于少康,夏氏灭亡已有二代,祖先的遗业已很渺远,母亲怀着他逃亡在外,生于异乡。没有受过父辈的教诲,没有强大、贴近的亲人,生在背井离乡的战乱之中流离失所,但是他能在艰辛坎坷的丧乱之际奋斗,终于成就了帝王大业。中兴的君王,少康应为第一。”

后汉衰落混乱,是由于汉桓帝、汉灵帝二位君主凶残的性格所致,可是谁的责任更大呢?

虞世南说:“汉桓帝因国舅梁冀把握朝纲,胡作非为,在盛怒之下,与宦官密谋将其诛灭,可见桓帝有些刚毅果断的气概。然而宦官也因此专权,李膺和太学士郭泰等二百余人联合反对宦官势力,被宦官集团以'党人乱政’的罪名逮捕下狱,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宦官势力从此不可遏止。由此看来,朝政动乱难道不是起因于汉桓帝吗?古话说:“民不聊生,天下哀号,正是新的君王开天辟地之良机。”汉灵帝即位后,国衰民疲,正好施行善政。百姓关心国事,都希望振兴朝纲。可是灵帝重蹈覆辙,又让宦官以'党锢之祸’的罪名诛杀一批大臣,危害比第一次更其严重,终于导致国破家亡。这个执掌帝王权柄的人,把整个国家推向了毁灭的边沿,他自己虽然只活了34岁,总算没有死于非命,他也够幸运的了。”

【经文】

自炎精不竞,寓县分崩,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孰有优劣?

虞南曰:“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至于杀伏后,鸩荀彧,诛孔融,戮崔琰,娄生毙于一言,桓劭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邵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

“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但以国小兵弱,头绝一隅,支对二方,抗衡上国。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

【译释】

自从汉室衰落,天下分崩,曹操(字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字玄德)凭蜀地险要,孙权(字仲谋)靠江淮坚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这三个人都开创了帝王基业,建立了霸主宏图。三人谁优谁劣?

虞世南说:“曹操的军事谋略,几乎无人能比,所以他能打下建国的基础。虽身居朝廷相位,实怀雄才大略。然而他杀害了伏皇后家族数人;因意见不合便毒死他的谋士荀彧;因嫉恨不与之合作的孔融,便将其杀害;崔邵仪表堂堂,曾作为曹操的替身见匈奴使者,事后他又觉得没面子,也被他杀害;娄圭只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他砍头;桓琰已经自首,跪下求饶;他说:'只要人长跪不起,我就饶你不死。’最后还是被杀。不讲仁德,只用刑戮,可见他暴虐极了。然而他闲谈时好自比周文王,实际根本不是,汝南名士许邵给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说得非常恰当。”

“刘备对四川的太守刘璋能以礼相待,委任诸葛亮为军师从不怀疑,做君王的,这是最好的仁德表现。孔明是举世闻名的奇才,可与辅佐汤的伊尹、武王的吕望相比。君臣同心,如鱼得水。只因国小兵弱,蜷缩在闭塞的蜀地,要同时分心对付魏、吴,与大国抗衡,显得力不从心。假如与曹操易地而处,使刘备的远大计谋得以施展,使关羽、张飞的英武得以发挥,把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么,他的霸主之业必然成功。孙权在其兄孙策奠定的基础上,任用前朝文武百官,凭借长江天险,仅能自保而已,比起前二人来,就有所不及了。”

【经文】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谁为优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而多仗阴谋,弗由仁义,猜忍诡伏,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鞫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译释】

晋宣帝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盖世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虞世南说:“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制,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测疑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宴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像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好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不是对手了。”

【经文】

或曰:“晋景、文兄弟敦贤?”

虞南曰:“何晏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故知王佐之才,著于早日。及诛爽之际,智略已宣。钦、俭称兵,全军独克,此足见其英图也。虽道盛三分,而终身北面,威名振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太祖嗣兴,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历,聪明夙智,不能竭忠协赞,拟迹伊周,遂乃伪谤士彦,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磨也。”

【译释】

有人问:“西晋前期的景王司马师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马昭,哪个比较贤明?”

虞世南说:“何晏认为:'惟有深邃,才能领悟有胸怀天下的含义——夏侯玄(字太初)就是这样的人;惟有机谋,才能成就天下的重任——司马师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知,有将相之才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表现来。在司马懿诛灭曹操的时候,司马师镇静如常,其智慧谋略已明显了。扬州都督毋丘俭和刺史文钦举兵讨伐他的时候,被打得全军覆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雄气概。虽然他在谋略上胜人三分,但他能忠心保卫王室;虽然威名震主,但为人臣子的名节无可指责。权势显赫但能善始善终,这就很值得赞美了。

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以后,镇压了扬州都督诸葛诞的叛乱;在南方安定了淮海一带的局势;在西方消灭了刘禅没落的蜀汉。司马昭不失时机地部署军政大事,一切以建功立业为重。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后,不是用其聪明才智竭力协助;想学伊尹、周公,却诋毁有学问的人、有声望的人;杀了曹髦却把罪名推在太子门客成济身上,自己给后人留下大逆不道的劣迹,最终还是成了历史的罪人。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

【经文】

隋文帝起自布衣,光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

虞南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周室之微,负图作宰,遂膺宝命。留心政治,务从恩泽,故能绥抚新旧,缉宁遐迩,文武制置,皆有可观。及克定江淮,咸同书轨,率土黎献,企佇太平。自金陵灭后,王心奢汰,虽威加四海,而情堕万机,荆璧填于内府,吴姬满于下室。仁寿雕饰,事将倾宫,万姓力殚,中民产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蛊事兴,戮爱子之妃,离上相之母。纲维已紊,礼教斯亡,□鸡晨响,皇枝剿绝,废黜不辜,树立所爱。功臣良佐,诛翦无遗。季年之失,多于晋武,卜世不永,岂天亡乎?”

【译释】

隋文帝杨坚起自一个普通百姓,掌握最高权力,征服了西边的蜀国,消灭了江南的后陈。杨坚能与晋武帝司炎相比吗?

虞世南说:“隋文帝由于是周武帝(字文邑)的国丈,在北周衰弱之际,担负着辅佐皇帝的重任,官封大丞相、大司马,最后登位称帝。他留心政治,凡有举措,都归功于皇帝,所以能安抚住新旧权贵,使朝廷和地方都能安定,内政和军事两方面的制度规划,都有可观的建树。等到江淮一带全部统一后,又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当时普天下有才德的人,都在企盼太平。可是自从灭了金陵陈国后,开始变得奢侈无度,虽然威加四海,但不再留意处理繁杂的国事了。珠宝玉石堆满宫室,美女佳人充斥后宫,为了构建仁寿宫,几乎把国库都耗尽了。这样一来,黎民百姓给弄得财力枯竭,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家都快破产了,加之杨坚猜忌心理日益严重,装神弄鬼的事自然多了起来。他杀戮亲生儿子的嫔妃,离间上相杨素的母亲。朝纲因此紊乱,礼教因此衰亡。杨坚出名的怕老婆,因此皇后孤独氏干预国家大事,几个皇子杀的杀、废的废,除灭无辜的,扶持自己宠爱的。功臣良将,也逐一被诛杀,所剩无几。杨坚晚年的政治失误比司马炎多。建国不到三十年,就自取灭亡,岂不是天意?”

【经文】

或曰:“王霸之略,请事斯语矣。敢问殁而作谥,及改正朔,易服色,以变人之耳目,其事奚象?”

对曰:“古之立谥者,将以戒夫后代,随行受名,君亲无隐。今之臣子不论名实,务在尊崇,斯风替也久矣。昔季康子问五帝之德于孔子,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及土,分时化育以成物。’其神为五帝纬。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暤配木,炎帝配火,少暤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尚。从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而尚白。周人以木德王而色尚赤,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也。’及汉之初,公孙臣贾谊以为汉土德,以五行之传,从所不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疱牺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得天统矣。昔共工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故皆不永也。以此观之,虽百代可知也。”

【译释】

有人说:“王道、霸道的谋略,就照你说的办好了。敢问人死后赐谥号,以及改用新的历法,改变服装颜色,从而使人耳目一新,这又表示什么?”

经书上回答说:“古代确定谥号,是为警戒后代,按照死者生前的言行事迹,给予一个有评价意义的名号。这对国王、对亲属,都不能有所隐讳。现在的臣僚们不管名声如何,只求使死者尊贵伟大就行。古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已经早就不存在了。

从前季康子问孔子'五帝之德’的意思,孔子说:'天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按时令交替变化,才滋育生成万物。’五行由五位正神来掌管。古代帝王改朝换代时都要改变国号,以效法五行。五行主神轮流主事,有始有终,相生相克,这里也有象征的意思。因此生而为王的,死后要配五行。所以太□配木,炎帝配火,少□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帝王改立年号,对五行所象征的德性,各有各的崇尚,所崇尚的恰恰是其派生的德性。

夏代后稷以金德称王,金生水,水色黑,所以崇尚黑色;殷商以水德称王,水生木,但殷代崇尚白色;周代以木德称王,木生火,故崇尚红色。这就是三代服饰颜色不同的原因。到了汉初,贾谊认为应以土德称王,因为五行的转移,应依据相生相克的法则。秦朝是水德,所以他说汉朝是用土克制了它。刘向父子认为帝王是从木德代表的震方即东方产生的,所以疱牺氏第一个受的是木德,其后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的顺序,数到汉代,应当是属火德,所以汉高祖起事之初,神母夜哭,符合了白帝死赤帝生的瑞兆,刘邦才得到天命所授的统治权。

按照这一法则推论,即使经历一百代,都可以知道其兴亡衰败了。”(唐.赵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