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山那人那狗》:读懂父母的时候,我们也就长大了

 叶子20211208 2022-01-04

图片

有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却凭借真挚温柔的情感,触动了每个人的心。

有业内权威人士评价它:“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

虽然上映时在国内爆冷,但它却在日本狂揽8亿票房,并且一举斩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取景于湖南的乡间,那里草木晴翠,远山如黛,秀丽的风景如同一支悠扬的田园牧歌,治愈着每一个人的心。

时至今日,豆瓣已经有超过15万人,给它打出了8.7的高分。

这部电影,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图片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儿子接替父亲的乡邮员工作,在父亲陪伴下,第一次送信的故事。

那条走了三天三夜的送信路,不仅是子承父业的工作交接之路,也是通往亲情的心路。

一座山,一条狗,两代人。

翻过无数阻碍,这对不甚亲近的父子,才终于看见了彼此。

图片

跨越鸿沟,才能看到父亲的苦心

儿子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刚当上乡邮员的那天。

大清早,山间还弥漫着迷蒙的雾气,儿子刚睁开眼,就发现父亲把昨晚装进邮包的信件,重新整理了一遍。

父亲以前也是做乡邮员的,儿子刚接手这份工作,他不放心。

趁着儿子吃早餐的功夫,父亲又把送信的注意事项细细说了一遍。

送信之路,着实不易。

223公里山路,3个大岔口,需要整整3天,才能走完。

父亲腿脚不好,这条路本该儿子一个人走的,奈何那只领路的狗认生,父亲想了想,还是跟着儿子一起上路了。

图片

就这样,在暮色还未完全褪尽的清晨,父子俩踏上了行程。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父子俩却一前一后地走着,几乎一路无言。

在儿子的印象里,自己很少能见到父亲,他常年在外,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所以这么多年来,儿子甚至连“爸”都没怎么叫过。

那些曾经在彼此生命中缺失的时间,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让父子俩变得疏离又陌生。

图片

怕被父亲埋怨,一路上,儿子走的飞快。

可上山的路蜿蜒陡峭,儿子没走一半,就累得气喘吁吁。

父亲找了一处歇息的地方,解下随身带的水壶,递给儿子。

看着儿子大汗淋漓的样子,父亲若有所思。

他突然说起自己的腿病,感慨道,真是老了不中用,吃什么药都不见好。

儿子听了,安慰他,退休了,一样可以治病。

父亲显然对儿子的话不甚满意,有些不高兴地嘟哝:“我不是在说治病!”

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反问道:“你不就是在说治病吗?”

父亲一时语塞,他掐灭手上的烟,看了看那个沉重的大邮包,没说话。

两百多公里邮路,十几个山坳,亲自跑了这么多年,个中艰辛,父亲当然知晓。

他只是想着,如果自己腿病治好了,就可以继续跑山路,儿子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图片

有人说,每个不善言辞的父母背后,都是不被理解的苦心。

电影的父亲,像极了现实生活里,我们的父母。

含蓄,寡言,不苟言笑,哪怕被孩子误解也不多说。

可他们所有笨拙的努力、小心翼翼的靠近,都是想跨越代沟,离我们更近一点。

就像有人说的:

“沉默,也是一种爱的发声,听得有多仔细,就有多少千言万语。”

图片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他们不会表达罢了。

就像时间会造成沟通上的阻碍,但无法隔绝爱。

图片

放下成见,才能懂得父亲的伟大

稍作休息后,父子俩又踏上了行程。

因为之前话不投机,两人都隔得远远的,很快,父亲就被儿子甩出了一大截。

其实,儿子对父亲,一直是有怨气的。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家人,所以儿子觉得父亲这么多年来,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看着儿子的背影,父亲有些讷讷,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就这样,父子俩各怀心事,来到了村委会。

接待他们的是村长秘书,他向父亲感慨,从前在山里工作的人,都已经提拔成干部,只有父亲,还坚持着这份苦差事。

这让儿子听得很不是滋味,等秘书走后,他让父亲找个时间,和领导反映一下工作情况。

可父亲却看得淡然:“这条山路只有我一个人跑,没时间天天跑到领导面前叫苦。”

儿子还是有些忿忿,埋怨乡里村里的人,都不给父亲写封表扬信。

听到这,父亲笑了笑:

“写是写过,我没让发,哪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

在父亲眼里,自己不过是做了最本分的工作,没什么值得张扬的。

更何况,这些年和村民们结下的深厚情谊,远比嘉奖和荣耀更珍贵。

图片

整理好信件后,父子俩再次启程。

在父亲的指引下,儿子见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五婆。

五婆是个苦命的人,眼睛瞎了,儿子也过世了,唯一的孙子在毕业那年出了山,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些年,都是父亲冒充五婆的孙子,给她写信、寄钱。

见到五婆,父亲先是关心地询问了她的身体情况,然后让儿子读信。

直到看到五婆露出满意的笑容,父亲才放心地离开。

父亲叮嘱儿子,一定要经常去看看五婆,要不她一个人待着,会很寂寞的。

图片

善良、低调、朴实,这是儿子之前从未了解的父亲。

可他不知道的事,何止是这些?

曾经,父亲在爬山时好几次滚落悬崖,昏迷了很久;父亲腿上的疾病,也是因为常年涉水路落下的……

很多事,父亲都没主动跟家人提起过。

那些过往岁月里历久经时的苦,父亲都一个人默默咽下,不告诉任何人,更不让亲人担心。

《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

在闭塞的山路里,父亲用爱,串联起千家万户的期望,也带给无数人温暖和感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图片

这是父亲的担当,亦是很多老一辈人身体力行的格局和伟岸。

图片

设身处地,才能理解父亲的平凡

天色渐晚,父子俩在村民的邀请下,准备夜宿茶峒。

在那里,儿子邂逅了一位美丽的侗族姑娘。

晚宴上,两人跳舞、敬酒、唱歌,一见如故。

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个年轻人,父亲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

当年,父亲也是在山路上,遇到的母亲。

相恋时,他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在送信路上,牵起心上人的手。

而成婚后,母亲和儿子等待自己回家的身影,也成了父亲记忆中,最温暖的影像。

其实,抛下乡邮员的身份不谈,父亲何尝不是一个有所牵挂的普通人?

若不是生活所累,他又怎么愿意抛下妻子和孩子,孤身一人,在外打拼?

那晚,父亲灌了自己很多酒,一直喝到不省人事。

流年往事,在记忆深处熬煮成苦酒,那是对家人的歉疚,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图片

离开茶峒时,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

儿子很犹豫,他是中意那位姑娘,可又担心她离开了山里,像母亲那样,思念家乡,在等待中度过大半生。

贾平凹说:“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两代人的经历如同一个轮回,那一刻,父亲明白了儿子的顾虑,儿子也读懂了父亲的不易。

图片

走到小河边时,儿子主动提出,背父亲过河。父亲答应了。

渡河时,两人想起十几年前,父亲背着儿子去闹市玩的场景。

那时,儿子还是个小不点,坐在父亲宽阔的肩头,言笑晏晏。

如今,儿子已然长大,可父亲却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苍老而瘦削。

想到这,父亲的眼眶漫上了泪意。

村里的老人常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当儿子背着瘦弱的父亲,淌过冰冷而刺骨的溪水,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

那一刻,儿子终于放下了曾经对父亲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心疼。

图片

晚上临睡前,儿子突然问父亲,山里的人一直住在山里,除了大山,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意味深长地回答:

“他们还有想头,日子越苦越要有想头。

人有想头,就什么头有了,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干的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

话虽拙朴,却是父亲最深刻的感悟。

二十几年送邮路,家人的守望,村民的期待……这些都是父亲无比珍视的东西。

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踏上山路,跌倒了继续爬起,受伤了依然坚持。

生活不易,但有了想头,便觉得万事可期。

图片

其实,守候在家的母亲,孤身一人的五婆,乃至千千万万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谁不是靠着想头,捱过人生的一段段苦日子呢?

就像《只要平凡》里唱的那样:

“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的火已点燃。”

哪怕注定一路艰辛,哪怕可能有所失去,但若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温暖自己,那,便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图片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陪伴在母亲身边,而儿子则继承父业,踏上了送邮之路。

三天三夜的相处,已经让儿子读懂了父亲的默默付出和美好品质,并感怀于心。

有首歌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接过父亲的邮包,儿子已然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前方等待他的,是村民们殷殷的期盼,是父亲走过的崎岖山路,或许,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

图片

蒙田曾说: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读懂父亲的苦心,我们才学会感恩;读懂父亲的担当,我们才懂得付出;读懂父亲的不易,我们才更有平凡生活的勇气。

即使表达方式会变,思想和观念会变,但这这些融于血脉的精神内核,却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所以,如果父母还健在,好好去爱、去陪伴他们吧。

在倾听中了解彼此,在倾诉中相互懂得,在体谅中达成和解。

在有限的时光里,多花些精力和耐心,追上他们老去的脚步。

趁时光未散,趁一切都来得及。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