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版說明 一 唐刻 貞觀二年靜琬題刻 高四一、寬三四公分 此題刻是研究房山石經歷史最早的一件實物資料。碑石現在雷音洞外左壁。四周殘缺,僅存九行約六十字。據元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賈志道為高麗國僧慧月修補石經事所撰之《重修華嚴堂經本記》碑記載,此題刻可讀的文字如下:「□□□□□□□□□□□□□□〔釋迦如來正法像法凡千五百餘歲〕,至今貞觀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載。佛日既沒,□□〔冥夜〕方深,瞽目群生,從[A1]茲失導。靜琬為護正□〔法〕,率己門徒知識及好□□〔施檀〕越,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曠□□□〔劫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覺〕。」 二 唐刻 靜琬涅槃經堂題刻 高三三、寬七八公分 原石已殘作兩半,刻造年月已缺損。據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劉濟《涿鹿山石經 本說明在引用石經文字時,凡經石漫漶,不可辨識的缺字,用「□」表示,其中據它處引文或據文義可以校讀出的字,在「□」後加「〔〕」號注出。不能確知缺漏字數的,用「………」號。 堂記》:「貞觀五年涅槃經成」記載,似應為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題刻。 三 唐刻 貞觀八年靜琬題刻 高二七、寬五七公分 唐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刻造。原石已殘作兩半。前半部存九行,丙申年拓印石經時發現;後半部存七行,現藏於旅順。石尾尚有「癸未三月紫霞君閱石」小字一行可見。 四 唐刻 總章二年玄導刻經題記 高二一.五、寬六〇公分 唐總章二年(西元六九六年)刻造。原石嵌於雷音洞門楣上,為洞前屋檐所遮蓋,長期以來,未為人們所知。丙申年修繕雷音洞時發現,得以公諸於世。題記下部和尾部略有缺損,內容尚可辨明,是研究唐初玄導刻造石經的重要史料。 五 唐刻 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 高二二〇.五、寬一〇二公分 此碑在石經山歷代碑刻文獻中未見記載。丁酉年九月拓印石經時在第一洞內發現,惜已毀殘,成二十餘塊,塞於洞底作為墊撑經版之用。經拓印工人細心拼合,基本上恢復了原狀。碑石形制鉅麗,書法秀逸,為盛唐時期傑作。正面碑文共二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書。兩側和碑陰都有經主題刻。碑額隸書《□□〔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九個大字,左右雕飾蟠龍。碑文前六行中部和第十一行至第十七行下部已經殘缺,各個殘塊拼合接縫處也有一些字無法辨認,尤其是碑文作者和書寫者姓名磨損,書寫者只存「惟良」二字。據末行記造碑年代處尚存「開元□四年」字樣及碑文內容推測,此碑可能造於唐開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由於此碑的發現,對了解石經堂的歷史和第一、二洞的開鑿者及其年代有重要幫助。殘碑全文如下:「大唐幽州大都督府雲□□□□□□□□□□□□□□□□□□□□□□□鎮撰,京兆□惟良書。自大海沸騰,群山振烈□□□□□□□□□□□□陵崔□□□□□□□□□□□道繫□輪,已冥茫於金櫬,言存鏤簡,尚昭□□□□□□□□□□□□□寂正□□□□□□□□□無遠不屆,赤鳥闞澤之說。大矣哉□覺皇之聲□□□□□□□□□□□□□愔之□□□□□□□□□必因,故示權以順物。則魏燾之毒□萬法,周邕□□□□□□□□□□□□人緣□□□□□□□□□炬。力持七燈,藏四偈於名山,救三災於末劫。□□□□□□□□□□□□□人心□□□□□□一切也。前臨大澤,鳴水伏流;却倚崇山,棲霞俯瞰。夏冰冬卉,寒暑隔閡於幽深;月牖風關,晦明倚伏於開闔,信□都之望也。初此堂之經營也,綿乎十紀。作者三人。刻貫花之言,日不暇給;保繫草之志,歲而後凋,可謂先覺□能盡善矣。至於幽澗積阻,懸磴穹崇,步咫尺而三休,歷嵌空而九折,半由斯道,以冒垂堂。經營者久之,顛沛必於是,有上座暹公者,道流□□,梵域五□。指禪樹之華,爰求最樂,棹法河之水,更思兼濟。以為生生之資,期□汲引,汲引之利□□律□□□足而不安□發心乎何□,遂迺購倕石,執堅鋼,□峭巘,填深陴□為佛經□西天乃□□□□□□□於舊堂之下,更造新堂兩□。其始皆削青壁,不騫不崩,卜其可□功以無競,莫不□□□□□□□□□□且空硩剝伊賴,始乎膚寸,□乎□丈,□鋼以擊,於礪以磨,歲聿云幕者五之。然後滑易而□□□□□□□□月,朱鬣鶱時燕趙佳人,幽并俠客。不遠千里,動盈萬計。皆相與褫脩袖、牽長緪、揭石版,躋□□□□□□□□下,左右徒呼,□作朋至。夫薨薨增增,言之不可得而勝也。□乃香蓋三匝,珠幡十里,靈花□□□□□□□□□梵林。中谷無風而自響者,歲一□而至焉。及既登□於新堂,劼之以石扃,錮之以金□□□□□力□□□□□□□慧日載陽,識微言之尚在,蓋暹公之志也,□而□□□坤道□□□□□□增覩□緣□生氣猶□□□□□聞其名乎,死而不朽。爰有靜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歟?能越眾流,輕舟適運□超彼岸,此□猶存。克纂前脩,咸熙至願。夫人緣功著,事以類□。崇山之前,遐窺策府,碧海之下,緬聞經藏。道雖兼於隱見,□不浹於生靈。與□慮出混□,制先繩木。十烏并□,□□金剛之堅,三兔齊飛,更得寶函之旨,豈同年而語哉!大苾芻玄英,釋門之清俊也。垂髫甫歲,勤逾刺股,落䰂中年,□□鍱腹。痛二師之已喪,將述斯文,忝三人之并行,見推不敏。敢無愧色。爰為銘云:西方之聖兮,彼皇者覺,其道正兮!其道正兮,在我性兮。西方之仁兮,彼堅者覺,其道真兮!其道真兮,在我身兮。山有木,工則考,我有大車,是馳覺道。宛其滅矣,暹公是保!山有金,工則鍛,我有大筏,是超彼岸。宛其滅矣,暹公是纘。硺石丁丁,妙音明明。□春之日,遷於石室,克鞏克固,是扃是窒。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寂然兮不動,法力兮所凭。開元□四年二月八日建。」 六 唐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 高二三二、寬五八.五公分 此經為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簡稱為《六十華嚴》,靜琬最早所刻石經之一。無年月題記。據《貞觀八年靜琬題刻》所記,似應為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以前所刻。此經共六十卷三十四品,全部刻成,約刻經版一百六十條。可惜每條經石上未刻條數,且多數文字漫漶。又,此經除第一條外,其餘各條均未見經名。 七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高八六、寬六一公分 唐初靜琬所刻石經之一,嵌於雷音洞壁間,無年月題記。此經拓片為清代以來通行的房山石經拓片中最常見的一種。 八 唐刻大般泥洹經序品第一 高二四二、寬五五公分 唐初靜琬所刻石經之一。據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劉濟《涿鹿山石經堂記》所記,此經刻成於唐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 九 唐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高八五、寬五六公分 唐顯慶六年(西元六六一年)刻造。經題經文共十二行,題記四行,經石下部數字殘缺。此為石經山所刻《心經》中刻造年代最早的一部。 一〇 唐刻 四分戒本、心經、觀世音經 高一五七、寬六〇公分 此石所刻經律及題名共四段。上段刻《四分戒本》(後一部分)一卷,為「唐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二月八日石山貴施刻」。第二段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為「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四月八日,幽州錄事參軍部郎令敬造」。第三段刻《佛說觀世音經》,經末稱《佛說高王觀世音經》。經主前署「幽州長史裴𡆾合家供養」,後署「易州淶水縣令潘彥真合家供養」。第四段題名:「雲居寺沙彌僧玄敬供養」以下列署無隱、玄寂、惠雲等「童子十六人,同心供養」。「童子」亦稱童行,已取法名,為候補沙彌之通稱。 一一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一 高一五五、寬六一.五公分 一二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 高一七二、寬六七公分 陳月婆首那譯,共七卷。此經刻造年月雖未見記載,而經末經主題名甚詳。題記云:「此經總七卷,用石廿一條,檢校人常樂寺僧惠慶、雲居寺僧玄導、尼正因、尼法成、尼智瓊、尼如觀、尼惠端、尼普行。范陽縣令梁玄祚,夫人寢氏、息國子明經承嗣、息松齡、侄男承先、□□〔致仕〕田玄達、夫人成、息尚簡、息尚謙、尉魏貞。涿城府司馬諸葛行楚。」據此推斷,此經為唐高宗時期,玄導主持雲居寺時所刻造。經石書法端整秀麗,具有初唐風格。卷一前部為《經序》,計四百六十餘字。這篇《經序》自宋《磧砂藏》、乃至明南藏、北藏、《嘉興藏》、以及《頻伽藏》等都未見著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卷第八第七百五十二頁《勝天王般若經》依聖語藏本載入《經序》。其《經序》載於卷第七之末,石經的《經序》則載於卷首。用房山石經的《經序》校勘,發現《大正藏》的《經序》有二十六個誤字和脫字。緊接《經序》之後為《通達品第一》。卷第七係經中《二行品》的後半部及《贊嘆品》第十五。 一三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序品第一 高一五一、寬六〇.五公分 碑側題記高一五三、寬七.五公分 唐玄奘譯,十卷。據神昉序記載,譯成於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經序刻於第一石卷一之前,全文約七百字。《大正藏》第十三卷的同經經序,載於卷第十之後。據其經序脚注:宋元明三本及宮內省圖書本(舊宋本)「經序在卷第一前」,似與石經相同。兩者的經序,文字無多出入。其中如《大正藏》序文:「(神)昉以薄業,不偶真應。幸達聖制亂於未肇,後賢傳燈於既夕」數句中「達聖」二字,石經作「前聖」;如與下句「後賢」為對句,應以「前聖」為是。又,「未肇」二字,石經作「來兆」,并與《大正藏》同處小注所引各本:「未肇=米兆宋宮,未兆元明」均不同。經文題記刻於第一卷第一石之側。題記云:「雲居寺寺主僧玄導供養。慎州刺史李懷仁、夫人靖、息文義府長上果毅師感、妻郡君嚴感、息上柱國處泰刺史,妹龍華寺尼善遇、女尼善賢、女淨光寺尼善信供養。大經主瀛州常樂寺僧慧慶供養。仁弟高陵府長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劉、息上柱國師秀、妻孫海、女龍華寺尼善成供養。」 一四 唐刻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知識品 高一五二、寬六〇.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品般若經》,二十七卷,九十品,姚秦鳩摩羅什譯。這是本經卷第十五的《知識品第五十二》經文。經石無條數、面、背及年月題記,唯經末有經主題名,其文如下:「都檢校僧惠度、僧惠茂、僧玄導,大經主徐君遐,盧龍鎮副閻去愁供養。」從玄導的署名來看,他還未稱雲居寺主,但據《總章二年玄導題記》所記,是屬於他主持時期所刻的石經。 一五 唐刻 思益梵天問經卷第一 高一五〇、寬六二公分 此經共四卷,具稱《思益梵天所問經》,略稱《思益經》,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〇二年)鳩摩羅什譯,與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持心梵天所問經》為同本的異譯。此石兩面中部,俱有漫漶之處,無年月題記。從其字體風格及《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看,當為總章年間玄導刻經之一。 一六 唐刻 佛地經 高一四〇、寬六三公分 此經《大正藏》作《佛說佛地經》,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奉詔譯。此經共刻二石,第一石右角中部已磨滅不明。第一行經文旁有「沙門……」題記字樣,惜其名已不明。依《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當為玄導所刻石經之一。 一七 唐刻 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高二一三、寬五一公分 刻於唐武則天長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有經主及題銘人題記。經石正面刻《金剛經》後一部分;背面刻《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其下年月題記採用武周新字。其文如下:「經主幽州薊縣朝請郎、行曹州離狐縣尉上柱國湯懷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護軍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懷敏,今為亡考妣敬造此經。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養。長安四年二𠥱八
![]() 一八 唐刻 佛說阿彌陀經、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高一五四、寬六〇公分 這部石經未刻譯者鳩摩羅什之名,全經分為十五段,每段空一格。未見年月記載。經末題云:「經主瀛州任丘縣比丘尼員業同學等敬造彌陀經、方廣二部,普為法界師僧父母。」從字體看,當為盛唐時代石刻。石經經文和現行本略有出入,試依金陵刻經處重刊浙江天童寺《禪門日誦》本所載《阿彌陀經》校勘如下:「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石經「為」作「曰」。「雨天曼陀羅華」石經「雨天」作「而雨」。「其土眾生,常以清旦」石經「土」作「國」。「白鶴孔雀」石經「鶴」作「鵠」。「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石經「道」作「趣」。「尚無惡道之名」石經「尚無」後多一「三」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石經「自然皆生」作「皆自然生」。「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石經無「眾」字、無「復」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石經「說」字前多一「刼」。「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石經無「之利」二字。「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石經無「為」字。「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石經「聞諸佛名者」作「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石經「之」作「共」。「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石經「贊」作「說」。最後「作禮而去」四字,石經缺。經文最後接《佛說阿彌陀咒》八十九字,與《大正藏》第十二卷第三百五十二頁所收《阿彌陀佛說咒》文字相同。 一九 唐刻 大方廣佛花嚴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七二公分 據遼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載,「韓紹芳曾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從石室間取出經碑。驗名對數,得《大華嚴經》一部八十卷,計碑二百四十條」,應是唐譯《八十華嚴》。但現在僅發現經石一條,為此經之卷第一,其他七十餘卷經文全未發現。《四大部經記》所記《正法念經》、《大涅槃經》、《大般若經》三經所刻條數和實物對勘,雖略有出入,但條數相差無多;獨此唐譯《華嚴》八十卷,迄今僅見一條。這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韓紹芳命人驗名對數時,只見《八十華嚴》第一卷,即照前例以每卷三條類推,故得二百四十條結論;一是其餘各卷石經至今仍藏於未知的石室,尚未發現。 《華嚴》前後凡三譯,《六十華嚴》佛馱跋陀羅譯於東晉義熙四年(西元四〇八年);《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於唐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四十華嚴》,般若譯於唐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此《八十華嚴》卷第一經石的第一行經題之下題記云:「銀青光祿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楊公,小娘子敬造。」未見年月記載,但從書體風格判斷,似近於晚唐。 二〇 唐刻 佛說藥師經 高二二〇、寬五六公分 唐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一年)造。經題作《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經末稱《佛說藥師經》一卷。考《藥師經》自東晉至唐凡四譯,或加劉宋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年)秣陵鹿野寺慧簡抄撰未入藏的《藥師琉璃光經》稱為五譯。初譯名《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佛說灌頂經》第十二卷之經名。《開元釋教錄》第三作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二譯,隋大業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達摩笈多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三譯,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玄奘譯,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譯,唐神龍三年(西元七〇七年)義淨譯,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石經《佛說藥師經》為初譯,書法整秀,為盛唐開元時期傑作,其末行題記云:「開元十年四月八日,幽州良鄉縣清信女仇二娘敬造《藥師經》一卷。……范陽縣進士陽子推書。」 二一 唐刻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高一五〇、寬六三公分 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張願子造。此經石碑首雕造蟠龍,正面陽刻坐佛一尊,背面碑首中刻「張願子□父母造像碑」九字,上部略呈漫漶,經文字迹端好。經石正面下部題詞云:「故於法華堂內,樹碑經額,上造彌勤佛一鋪。」這個「法華堂」也許是唐初雷音洞的名稱。 二二 唐刻 佛說恒水流樹經、摩達國王經 高一四四、寬六六公分 唐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媯州長史梁踐悊造。此經石合刻以上二經,碑首正中綫刻佛坐像,左右男女供養人像。背刻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經碑兩側有施資經主題名。經銘題云:「弟子朝散大夫行媯州長史上柱國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末行題云:「大唐開元拾壹年歲次。」《恒水流樹經》各家經錄未見著錄,但自清乾隆間查禮在《游𢘿願、上方二山日札》中介紹石經洞時說:「自窗櫺闚之,碑石或臥或立,時見一二。大洞之右第一洞(即今第四洞)刻《佛說恒水流樹經》。」其後此經遂為金石學家所注意。 二三、二四、二五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高二一〇、寬五七公分 姚秦鳩摩羅什譯,日本《大正藏》收於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宋《磧砂藏》收於第二百五十冊剋號,稱為《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俱為上下二卷,一般略稱為《梵網經》。石經的《梵網經》一卷,屬於卷下《菩薩心地品》之下。此經共刻三條六面,除第一條面第一行開始刻《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僧肇《梵網經序》說:「《梵網經》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外,其餘五面俱題作《梵網經》,下記條第及面、背。石經《梵網經》文字與《磧砂藏》經文偶有出入。如「殺」字石經俱作「煞」字。《磧砂藏》「佛告佛子,若自殺,……乃至咒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石經作「佛告佛子,若自煞,……乃至咒煞、煞因、煞緣、煞法、煞業」,(《大正藏》與石經同)文字順序亦略有不同。又如說「輕垢罪」時,《磧砂藏》載:「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石經於「床座」下,多「醫藥」二字,(《大正藏》與石經同)又於「發十大願」處,《磧砂藏》載:「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石經作:「……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這部石刻《梵網經》,書法端莊優美,刻工技術精湛,且無多漫漶,極為可貴。但經主題名及刻造年月未見記載,從其書法風格看來,與唐開元天寶間所刻《大般若經》等極為類似,當為盛唐作品。 二六 唐刻 正法念經卷第七十 高二〇八、寬五五公分 此經具稱《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自遼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記韓紹芳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游山時命人取出經碑,驗名對數,曾說:「得《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二百一十條。」以後,此經久為金石學者所知,志書亦多著錄。但其正確條數到現在才弄清楚,計共一百八十一條。此經每石首行先刻條數而後卷第,這是它異於其他石經的特徵。最後一條已大部份磨滅,其首行為「《正法念經》條第一百□□〔八十〕□」,末二行是題記,可辨認者如下:「……□〔開〕元十七年歲次己[A2]巳四月日雲居□□□□及四輩施主敬造,斯日畢功。以此福祐,惟願□□□□永固,累聖承光,佛日長懸,法輪□□〔常轉〕,□□□□□□□□隨喜見聞,同□□〔登覺〕路。」此經書體帶魏碑筆法,在石經中獨具一格,對研究我國唐代書法很有幫助。從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完工時間判斷,此經似刻於開元初年,這時正是靜琬第四代惠暹主持石經的時期。此經在第二十四條以前,未見經主及年月題記。第二十五條(卷第十一)有「邑人靖守祥等造經一條,開元十年二月八日建」題記。第三十六條(卷第十五)有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題記。以是推之,其刻經進度在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前後,每年約刻十條,自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後進度加速,到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刻成。 二七 唐刻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高二〇〇、寬五一公分 此經通常略稱為《大集經》,共六十卷,分為前後兩部,前部為北涼曇無讖譯,後部為隋那連提耶舍等譯。經中又分為許多品名和《寶幢分》、《虛空目分》、《寶髻菩薩品》、《日密分》、《日藏分》、《月藏分》等。石經《大集經》三十卷,其始為隋那連提耶舍譯《日藏分經》、《月藏分經》,後為北涼曇無讖譯《不瞬菩薩品》、《寶髻菩薩品》及《日密分》。最後卷三十《日密分、救龍品》,相當於《大正藏》第十三卷所載《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三。此經共刻石八十九條。其中第十八條有「經主固安縣檀子尚」,第五十八條有「清信士盧務[日*東]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第六十九條有「開元廿七年三月廿七日弟子李景炎施書」等隸書題記。最後一條卷第三十經石,大部份已漫漶不清,但最後二行卷數及刻成年月題記尚存,云:「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右經三十卷合為一部,總用石……。開元廿九年歲次……」。此經書法與天寶年間所刻《大般若經》極為類似,都是盛唐時代的風格。 二八、二九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卷第二 高二一五、寬五七公分 三〇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高一九九、寬五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般若經》,六百卷,唐玄奘譯,是佛經中卷數最多的一部經。它大約從唐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至遼清寧十年(西元一〇四一年)前後三百年間始全部刻完。唐刻五百二十卷,遼刻八十卷。經石上最初所見題記刻於卷第九,第二十一條,云:「天寶元年二月八日,范陽縣人李仙藥為亡過父母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此經書法優美,繼承了《大集經》的風格。 三一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方便品 高二一九、寬六二.五公分 三二 唐刻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譬喻品 高二一九、寬六一公分 三三 唐刻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 高二二〇、寬六二公分 三四 唐刻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勸持品 高二一九、寬六一.五公分 這是唐代繼靜琬以後所刻的第二部《妙法蓮華經》,為唐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劉濟於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造。在《譬喻品第三》條第三的經石背面,有劉濟的題記一行。 三五、三六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 高二〇一、寬六〇公分 三七、三八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 高二〇一.五、寬五八公分 此經卷第三百五十九、第八百二十二條經石下部有橫刻題記云:「幽州石經社官盧庭暉、錄事李閏、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又卷第三百六十有橫刻題記云:「幽州油行石經社邑人李永福合邑廿七人等送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從這些題記可以看出唐代幽州地區的行業組織,是研究唐代社會經濟史的材料。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是劉濟於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所刻《大般若經》的一部分。這兩卷有同樣的題記云:「唐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幽州盧龍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彭城郡王劉濟奉願聖壽延長,遵石經故事,敬刻大般若經於石,以今日運上山頂,納於石室。」從這一行題記看,劉濟是為奉承皇帝按照當時刻造石經的「故事」而刻造的。 三九、四〇 唐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六八公分 此經前後凡五譯,以唐義淨所譯十卷本最為著名,通常稱為《金光明經》。在唐代,此經在民間頗為流行,編造了許多因果報應的故事來宣傳此經。經石作圭形,碑首刻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十字,兩側有菩薩立像綫刻及幾何圖案,造型優美。正面右刻《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中刻唐中宗的《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左刻《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及如來壽量品)。經文字小行密,未見年月及經主題記,從經碑的造型看,似為晚唐作品。《懺悔滅罪傳》文長約一千七百字,記述溫州州官張居道提倡書寫《金光明經》的故事,敍述甚為曲折,頗與日本矢吹慶輝氏《鳴沙餘韵》一書所錄《普賢菩薩說證明經》(《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古逸部)附載的《黃仕強傳》相類似。《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是研究唐代義淨游學印度和譯經事跡的重要史料。 四一、四二 唐刻 大佛灌頂經 高一六九、寬六七分分 此經為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第十一品》,又名《拔十八趣𥥆冥》。唐大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造。碑首刻有「大佛灌頂經奉為常侍敬造送往大石經山」,「大和五年四月八日建」等字。據《新唐書.百官志》:常侍是「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的近臣。這個常侍可能是李載寧。李載寧於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奉為司空慶壽日敬造」《大般若經》第四百六十四卷時,署的官銜是「涿州刺史使持節……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載寧」。從這塊經碑上也可見當時為奉承官吏刻造石經的風氣。 四三 唐刻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并贊 高一六一.五、寬六三.五公分 唐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所造石經之一。有銘和序,題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巡官宣德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周曈撰贊。」 四四、四五 唐刻 善恭敬經、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高一七九.五、寬六七.五公分 《善恭敬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唐開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經主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施刻。盧龍節度判官兼掌書記殿中侍御史寇公嗣為撰《僕射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一首》說:「立教之本雖無始終,護法之情貴其堅久。今幽州盧龍兩節度右僕射杜陵史公,心與佛契,化與道侔。蓋修宿境之因。遂獲今來之果。故能勤奉於國榮養於親。……每值上經之日,常從降佛之時。礱翠琰以勒真言,鎔玄金以錮石室,總十六部,凡十一條……開成三年四月八日建。」《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唐義淨譯。後附《洗浴真言》等,今本無。 四六、四七 唐刻 瓶沙王五願經 高一五八、寬六六公分 唐開成五年(西元八四〇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造。經碑下有題記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判官知書記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寇公嗣撰。」銘後題記如下:「起復守左金吾衛上將軍貢外置同正員、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押奚契丹兩蕃、經略盧龍軍等使、檢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史元忠,開成五年四月八日造。」 四八、四九 唐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造塔功德經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此二經皆為唐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張允伸施刻。張允伸自大中至咸通間為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在他任職期間,自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前後刻經有題記者五六十部,比前任史元忠所刻者還多。他除刻造小部頭石經外,并參與刻造《大般若經》。現《大般若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有題記云:「幽州盧龍節度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允伸,咸通二年四月八日建。」唐天寶間安史之亂,房山刻經并未停止。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滅法,刻經雖暫受挫折,但到了大中年間,相隔僅幾年時間,幽州官民又繼續刻造。這些事實有助於我們對唐代中國佛教史的全面認識。 五〇 遼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三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遼重熙九年(西元一〇四〇年)造。此為遼代續刻的《大般若經》經碑之一,經碑既小,字又粗劣。碑側經主題記云:「燕京北軍都坊住人故秦晉國王府前行攝涿州錄事參軍王壽等合家施財鐫此經字,同施李甫、妻賀氏,為報三寶國恩及為亡過父母冤家債主,法界有情,同生兜率內院,遠證無上菩提。重熙九年四月十一日記。」經石邊沿還刻有「面計七百一十九字」和「背計七百三十五字」各一行,可以窺見當時刻經的情況。 五一、五二 遼刻 善思童子經卷下 高一五〇、寬七〇公分 《善思童子經》二卷,隋闍那崛多譯。此碑為其卷下、食號、第二石之背。經文書法和題記書體等都是遼刻石經的優秀作品。經末題記中所列官名都是遼時的顯宦。而校勘、提點石經諸沙門也是遼代雲居寺的名僧。此經刻於遼道宗大安元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卷上為張恭良書,卷下為張龍圖書、可聿刻石。 題記如下:「朝散大夫尚書都官郎中通判涿州軍州事提點經碑飛騎尉借紫張閶、大橫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知涿州軍州事兼管內巡檢安撫屯田勸農等使兼侍御史輕車都尉漆水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百戶耶律佶、推忠同德功臣崇祿大夫行刑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上護軍安定郡開國侯食邑壹千戶食實封壹百戶梁穎、軍事判官承務郎守太子洗馬雲騎尉賜緋銀魚袋齊轂。奉宣校勘講百法論沙門法明、見都和沙門可聿。奉宣勘校講百法唯識論沙門法式、見尚座講百法論沙門去息。奉宣校勘講上生經沙門可壽、寺主持念沙門可成、當手分本司李邵迪。奉宣校勘提點誦法華經沙門法選。大安元年。」 題記下部奉宣校勘沙門署名已磨滅不明,此處為參照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所刻《持世經》題記補入。張閶是當時涿州的通判,負責提點經碑;耶律佶是契丹貴族,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隨其母,「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在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共同署名時,稱「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雲騎尉男佶」。梁穎是當時的宰相,曾同相國楊遵勗「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見遼天慶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釋志才《續秘藏石經塔記》)。當時雲居寺義學沙門亦因「奉宣校勘」石經而列名經碑。這些記載說明遼王朝對石經的重視和當時佛教風行的一些情況。 五三 遼刻 持世經卷第一 高一五〇、寬六六公分 《持世經》,一名《佛說法印經》,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遼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造)。經石題記與《善思童子經》相同,是遼刻石經的代表作品。 五四、五五 賢劫經卷第一 高一五五.五、寬六八公分 西晉竺法護譯。遼大安九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劉洙等施造。經末的題記如下:「大遼燕京右北西羅內住,文林郎試太子正字武騎尉劉洙,奉為先祖並亡過父母及合家眷屬敬造經碑二條。父秦晉國妃中門使準、母趙氏、出家妹戒師崇諦、同成辦妻趙氏、長女曹郎婦、次女廟哥、弟濟悉、婦趙氏、長侄男銀哥、次侄男金剛奴、侄女小師姑、次侄女端哥。大安九年四月一日造。邵師寧刻。」此經字體端整,刻工精湛,可以窺見遼代的書法風格。題記中經主的子侄名字如「曹郎婦」、「金剛奴」、「小師姑」等,是研究遼代風俗史的資料。 五六 遼刻 大方等陀羅尼一 高七八、寬四五公分 北涼法眾譯,共四卷。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陳國別胥造,共刻石三十二條。此經石為卷第一的末後部份。題記云:「乾統八年七月日造。故守太保令公、施主陳國別胥、故通理大師門資勘造經主講律比丘善伏。」這個署名為「陳國別胥」的施主,在乾統至天慶間,刻造石經頗多,從他的官職名稱(有時題作「故守太保北宰相陳國別胥」或「金吾太師」)看來,是遼室的元老重臣。 五七 遼刻 發菩提心戒一本 高三八、寬七三公分 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石經寺志仙造。此《發菩提心戒》,我國經錄未見著錄。唯宋元祐間高麗沙門義天到我國搜訪經律章疏,歸國後所編《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略稱《義天錄》)三卷中載有《發菩提心戒本》三種:一為唐澄觀述,一卷;二為遼道宗「御制」,二卷(《義天錄》卷一);三為遼名僧思孝述,三卷(《義天錄》卷二)。房山石經《發菩提心戒》一本,無撰述者姓名,是否為唐澄觀所述的一卷本,未能遽定。其全文分為八段:第一「奉請聖賢」、第二「想陳妙供」、第三「懺悔罪愆」、第四「受三歸依戒」、第五「翻邪歸正」、第六「正受菩提心戒」、第七「遣相」、第八「普皆回向」。末題「石經寺主講經律沙門志仙,乾統八年十月十五日記」。這是參照律藏中授戒儀式因時制宜而撰述的一種方便戒本。據日本野上俊靜博士《遼金之佛教》(第二十四頁)考證,遼道宗耶律洪基有《華嚴隨品贊》十卷及《發菩提心戒本》二卷(《義天錄》卷一,署名「御制」)。《隨品贊》載於義天《圓宗文類》卷二,而《發菩提心戒本》今已無傳。志仙所刻的這部《發菩提心戒本》,或即係遼道宗耶律洪基所撰的佚本而略作一卷的。 五八 遼刻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高八〇、寬四四公分 遼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造。這是遼代後期的石經,共刻石三條,此為最後一條。經末題記如下:「施主安次縣耿村耿殿直,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隗臺崇仁寺沙門惟和書,當寺沙門志學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惟和也是著名的《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記》的書寫者。 五九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高七九、寬四六公分 金天會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沙門玄英和史君慶等合造。此經是密宗念誦的經文和咒語,介紹各種結印方法,共刻石七條,此為第七條。其題記云:「施主山西奉聖州保寧寺沙門玄英,俗弟子史君慶等,奉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眾生,同成佛道,續辦此經碑。維天會十五年歲次丁巳九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申時成辦。當寺沙門惟和書、志桐刻。」 六〇、六一、六二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序、卷第三十 高四一、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造。《陀羅尼集》三十卷,撰述者行琳,為唐代最後一位密宗著名學者。此經曾著錄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稱《沙門行琳集》,編在「并岳宗」三號,但書已亡佚,行琳的事跡亦不可考。石經《陀羅尼集》編於「俊刈密」三帙,卷首的行琳序文,長凡一千五百餘字,撰於大唐乾寧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卷三十經末題記云:「維皇統七年歲次丁卯六月癸[A3]巳朔二十三日酉時成造此陀羅尼集記,當寺書經沙門惟和筆,同藍鐫字比丘刻。」行琳住上都大安國寺,為唐代長安名剎之一,贊寧《宋高僧傳》三十卷中即有唐上都安國寺僧子鄰、良賁、僧徹、好直、和和、藏用等的傳記,而柳公權《玄秘塔銘》所述大達法師端甫也是安國寺名僧之一,但迄今未曾發現行琳的傳記。故這一發現對研究行琳的思想和生平,以及唐代密宗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三、六四 金刻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 高四三.五、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造。此集見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的「恒岱」二帙,略稱《一切佛菩薩名號集》,接於行琳所集的《陀羅尼集》後,稱為「沙門思孝集」。但房山石經編於「勿多」二帙。據思孝所撰的序文說。這部《名號集》是利州太子寺德雲法師所集,非濁所增補。序文長一千六百餘字,署名是:「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大師思孝奉詔撰」,時在遼重熙二十二年(西元一〇五三年)。思孝是遼代有名的學僧,少舉進士,博學而多述作,僅高麗《義天錄》所載即達二十餘種之多,但都佚而不傳。據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神尾戈春氏《契丹佛教文化史考.契丹學僧小傳與其孝學的傾向》介紹,朝鮮金羅南道順天郡松廣寺保存高麗國所刻《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玄圓贊科》一卷,思孝科定,其書銜題為「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沙門思孝科定,壽昌五年己卯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這個官銜與房山石經《名號集序》所署相同。此序的發現足可解決《名號集》的作者問題,并可窺見思孝的佛學和文學造詣。 六五 明刻 法寶壇經贊 高三一、寬九七.五分分 明萬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〇年)趙琦美施造。《法寶壇經》,具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六祖壇經》、略稱《壇經》,是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說法時弟子法海的記錄。此贊為宋明教大師契嵩所撰。通行木刻本向與元德異的序同刻於《壇經》的卷首,而石刻本,則以房山石經為嚆矢。此贊二千五百餘字,後附刻施造人趙琦美的《題壇經》短跋。趙琦美說、「道本無言,壇經非言耶?言則道晦矣。壇經毋乃蛇之足乎!………壇經雖言,而鑒師無口矣。此美向梓壇經跋語也。今復鐫石藏白帶山,不得更有言矣。……請宣原跋於後。時萬曆四十八年歲在庚申六月吉旦、海虞清常道人趙琦美、閩中學人真靜書丹。」 六六 明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六、三十七 高三一、寬九六.五公分 明天啟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黃朝文造。此經是唐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罽賓國般若三藏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梵本所譯,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四十卷,故亦稱為《四十華嚴》。本圖係《四十華嚴》的卷三十六之三十七。經石邊沿刻有「天啟癸亥仲冬日弟子邵之亨施刻」和「休寧黃朝文壹兩為母孫氏求長壽」題記二行,經文字體清秀,是房山石經中最後刻造的石經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