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于武陵很经典的一首诗《赠卖松人》,短短4句气节清高,揭示了深刻人生哲理

 qiangk4kzk8us4 2022-01-04

【故事】

之前文章讲过白居易的一首《卖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刻画地是长安当时贵族社会对牡丹的不合理竞逐,一盆普普通通的红牡丹都要被炒到天价出售,一丛深色牡丹更是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搬运牡丹到城里就能赚到一年的农活钱,住在城郊的农民当然趋之若鹜。但是,就中也有几个不太合群的人,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国色倾城中,出现了几株不一样的颜色。

原来,竟有人将山中松树也搬到长安来卖了。松树不同牡丹,针叶、小花,除文人墨客喜欢它“青松挺且直”的气节,很少有人会买它回去当装饰花。

卖松人就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从清晨到黄昏,看着一盆一盆牡丹花被抱走,看着自己的松树清高地立在一旁,心中甚是苦恼。

旁边,中唐的一位诗人目睹了这一切,写下了一首《赠卖松人》送给这位不合时宜的农人。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因为诗人不止是为卖松人发声,更是在抒发自己胸中块垒。

【诗篇】

赠卖松人

唐·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诵析】

于武陵这位诗人,往期文章中也讲过他的一首《劝酒》,“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那首诗里的他,有着看破红尘的淡然与潇洒,这首《赠卖松人》,则是以委婉的讽刺为主。

首句起笔,先点明卖松人之行径与众不同。你把松树带到市场上来,虽然也是为了贩卖求利,但是你心中的天真、真情真意却实在让人怜惜。

何以“怜君”,因为他并没有随大流去搬运世人喜欢的牡丹花,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销给大众,这便是其“真”。

颔联两句紧承前句,具体解释了卖松人的所作所为。他想要将寒涧中生长的树木,卖给酒楼中长坐的富贵人。“寒涧”,指山中寒冷的涧水边,既与牡丹生长的温暖环境形成潜在对比;又在句中与“翠楼”相对,更加强调了此举的不合时宜。

颈联是对松树的描写。松树生长在寒涧之中,不知度过了多少年岁。它的针叶几次经历过风霜雨雪地打磨;春天开出的花,却是淡淡小小,看不出几许春意。

瘦叶、淡花都是为了体现松树本身清高清冷的形象,而经雪、少春则为松树贴上了“冬天”的标签。青松能够在万籁俱寂、生灵潜伏的冬季挺直腰杆,却不能委屈自己迎合春天的万紫千红。

尾联两句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对这一场“不合时宜”的感慨,仍然用卖松人的遭遇为依据。

长安啊,是个追逐艳色的都市,向来喜欢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花。就是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跟着你东奔西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即便回到那山涧边,也要被同辈耻笑了。

读到这里,你应该也听出了诗人的弦外之音。那卖松人就是他自己的化身,那卖不出去的松树,正是他的高尚品德与清高气节。

可惜,长安的当权者只喜欢花红柳绿,对像松树一样的人才是看不上眼的,于是才有这一首《赠卖松人》的吐槽。

怀才不遇之人,历朝历代皆有,毕竟朝廷就那么大,官员就那么大,即使冗官冗费的宋朝也不能保证所有文人都有官可做。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无人赏识处默默修行,或许是怀才不遇者最有效的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