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不好,湿乱跑!讲一张治小儿流口水的方子,送给天下父母

 人老颠东 2022-01-04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小孩总流口水这件事儿。

这是很多家长朋友在后台问过我的话题。

今天时间充裕,我给你好好讲讲。

来,看一则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当时才2岁,医案记载姓何。

什么毛病呢?就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停地流口水,白天流,晚上流,夜里也流。到底怎么回事,不清楚。

图片

而且,这孩子的口水,味道腥臭。

到医院的儿科去看,大夫也说不出来什么。

最后,家里人就决定找中医看。

刻诊,见患者流口水特别多,淋漓不断,而且面色萎黄、食欲不振。

再仔细看,舌淡,苔薄白,指纹的颜色显得淡白。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10克,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各6克,砂仁、莲子肉、陈皮、干姜、甘草各3克,神曲9克,2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药后,患者流口水的现象大大减轻,而且食欲有所增加。接下来,原方不变,再用2剂,口水继续减少。

这时候,原方去掉神曲,加升麻3克,再服4剂。最终,患者诸症悉平,随访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是1988年,于《新中医》上刊发的验案。我看到以后,连忙做了收藏。后来,碰上这样的小孩,我如法炮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里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讲讲。

首先,你想想看,咱们这一具肉身,说白了,是水做的。

图片

离开了津液,水分,我们谁能活?谁都活不了。

但是,你发现没有,我们身体里的水液,它不会轻易流出来、外泄出去。

不信,你看,我们的口水、汗水、尿液等等,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地被关在身体里,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排出来?

那么,是什么,把这些体液牢牢地固摄住?

我跟你讲啊,是脾。

一来,脾主肌肉。脾强大了,肌肉才强大,才会固摄我们的津液,不外泄。比如说口里的津液吧。它靠啥固摄?靠口部唇舌肌肉。这部分肌肉要是因为脾虚而失养,收摄无常,那口水就流出来。

二来,脾主气血的生化。脾虚,则气虚。气有固摄之能。气虚的人,汗孔没有把门的,所以特别容易出汗。可见,脾主气的生成,通过气的固摄作用,来实现对一身津液的封固。

所以说啊,如果把咱们人,比喻成酒囊饭袋,那好了,让这酒囊饭袋不漏不破的,就是我们的脾啊。你说脾重不重要?

那么,上文医案里这个孩子,他是不是脾虚呢?答案是肯定的。

你看,这孩子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白,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这不都是典型的脾虚状态吗?

脾不足,孩子的身体无法运化津液,于是痰湿内生,上泛于口腔。再加上脾虚口唇无力,于是口水就不断流出。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以健脾入手。脾不好,湿乱跑。脾好了,湿不乱跑,津液收摄有常,口水就不流了。

来,我们看当时医家是怎么实现这个诉求的——

党参10克,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各6克,砂仁、莲子肉、陈皮、干姜、甘草各3克,神曲9克。

这个配伍,其实就是参苓白术散的加减。

其中,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健脾除湿。薏苡仁,健脾利湿,莲子肉,健脾而固摄。砂仁和陈皮,用于行气理气,令补而不滞。神曲,消食和胃,干姜,用于温中化湿。

如此,患者的基本问题,就被解决了。我这么说,你看懂了吧?

图片

其实,关于小儿流口水的事儿,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普遍的。我的观点是,小儿流口水过多,主要就从脾的角度入手。大部分孩子,如上文所述,属于天生脾弱,或后天喂养失当,导致脾虚、水湿外溢,化作口水而出。也有一些孩子,属于湿热困脾。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来治疗的,主要是针对脾虚失摄、水湿上犯这一症候。这样的孩子,你记住,往往是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摊开小手一看,指纹淡白。这类孩子的口水,也可能有腥臭味。但是这个腥臭味,绝不是湿热所致,而是脾胃不足,气机郁滞所致。有的人主张,口水腥臭了就是有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这个思路,我认为是欠妥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暂时和你说这么多。希望这小小文说,能帮助一些家长,找到问题的根源。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