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关思考29 | 如何设立有效的沟通目标-亲子版

 敏芊随笔 2022-01-05
上一篇,我写了最近犯了「语欲胜人症」,为啥呢?很简单,在沟通中忘记「目标」了。

平时聊天时说到这,朋友就会跟我说,如果你每次说话都带着「目标」是不是太功利了,累不累呀。

其实这是把「目标」和「目的」搞混了。

目标是过程,目的是结果,目标是指南针,是灯塔,目的是你要去的地方即目的地。

说白了,目标是为目的服务的。

而沟通不是目的,希望通过沟通达成什么样的结果才是目的。

当然有些场合沟通交流,目的不是特别的明显,比如几个哥们胡吃海喝的侃大山,目的就是大家爽了,那目标是什么呢?——让别人多喝酒,多说话,这样才能嗨起来嘛。

因此沟通的目标是对氛围的影响和行为的引导。

其实生活、工作中几乎只要说话,我们意识中都要构建一个「沟通目标」。

小到教育孩子、与老公、爸妈的沟通,中到与同事协作,向领导汇报工作、谈个项目合作,大到公关处理、危机处理等等。

不对不对,教育孩子才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

对吧。

那么有了「沟通目标」有啥好处呢?最直观的讲,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比如,先说大事吧。

你看,身为父母,其实一开口,就要想清楚,你要干嘛?你要孩子干嘛——你即将说的话,是行为的引导,还是指责、评判、否定、打压,然后双方情绪爆棚——《影响亲子关系的九个坑》

前者关注的即「目标」,后者关注的是「寻找错因」,俗称「找茬」——

你想呀,别说孩子了,就是大人,谁愿意跟一个一开口就是「你错哪儿了」的人沟通。

所以,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服从教导,可我们很少问问自己:我把重心放在哪里了——是纠结原因还是激励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举两个栗子:

栗子1:你正在上班,接到老师电话,说你家儿子和同学打架了。

请问你第一时间什么反应?(停留一下想想)

之后老师告诉你事情经过了,让你回家「教育下孩子」。

好了,即便你知道了错不完全在儿子,那么回家后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再停留一下想想)

我问了很多父母,基本上大同小异:
父母:你为什么打人家?
儿:他很讨厌。
父母:我听老师说,那孩子就是拍了你几下,因为他跟你打了几次招呼,你都没理睬人家。
儿:我不想白挨打!我不想让他认为我是好欺负的!
父母:有事不会跟他好好说呀,反正动手就不对。
儿:为什么你对我要求这么高?别人可以打我,我不能打别人。
或者:为什么你总说我错?为什么你总是针对我?
最后来一句:我不想跟你说了。
父母:你这孩子咋听不懂话呢,balabala追着孩子数落一番......

好吧,此时,你跟孩子沟通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下儿子」——是批评指责一番,孩子认错了,就算教育好了吗?
那孩子如果不认错,就是孩子不听话,孩子听不懂父母的话?

可问题解决了吗?

这样的场景,「教育下儿子的目标」难道不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或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吗?

如果家长能把关注点从「错因」拉回到「目标」上,方向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父母:你为什么打人家?
儿:他很讨厌。
父母:我听老师说,那孩子就是拍了你几下,因为他跟你打了几次招呼,你都没理睬人家。
儿:我不想白挨打!我不想让他认为我是好欺负的!
父母:哦,我懂了,这些都是你不想要的,还有吗?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帮助孩子梳理,再引起孩子思考)
儿:我想要......,我正在忙着,不想被人打扰,我想要他有事好好说话,这家伙手一直很贱。
父母:明白了,这家伙一直惹你生气,累积到今天你彻底受不了,是这样吗?
儿:是的,我就想教训一下他,并向我道歉。
父母:那他跟你道歉了吗?
儿:......
父母:你可以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的目标是和同学和睦相处,我相信你能想出办法的,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探讨。(把问题还给孩子)
.......

栗子2:前段时间,我徒弟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大孩子抢玩具。

有两三次,徒弟因为工作关系接的晚了,正好看到孩子的书包被大孩子「抢」过去并翻出玩具各种玩,孩子只是眼睁睁的看着——

老父亲看到这种状况,还是很抓狂的,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由此还脑补了很多画面——老子当年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自卑了很多年.....,于是很想冲过去,帮儿子「抢回来」。

可转念一想,不对,大孩子抢小孩子玩具,以强欺弱?如果爸爸再上场,不是又一次上演了这个剧情吗?

但是忍让呢,也不行,孩子如果也软弱,将来到上学了被霸凌怎么办?

如果先让这件事过去,回家再教孩子如何打回去,培养战斗经验,下一次就......。

可转念又一想,怎么掌握这个尺寸呢——万一孩子有暴力倾向了怎么办?万一孩子出手没轻重怎么办?

各种纠结之下,他打电话问了老张,老张说:先不着急,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问自己2个问题:

1、这件事是谁的事,家长的、老师的,还是孩子的?
2、这件事谁在现场,就由谁来判定,由谁来决定?

这就是先界定问题,再构建沟通目标。

沟通目标是什么?
1、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2、引导孩子开动大脑自己解决问题。

老张问徒弟,你在乎的是不是孩子「眼睁睁的看着」即「孩子没有动手」?然后你就很失望,或者很抓狂。

徒弟说,对的。

所以,这是你看待问题的评判方式,那么如果把重心转移一下呢,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比如你可以问问孩子,玩具被抢了,他什么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孩子吃亏,孩子自己觉得呢?也许孩子觉得是在玩呢?

如果是这个情况,就让他去了。

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再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徒弟说:他才上幼儿园中班,怎么能想出来呢?

老张这时候强调了:不要轻易低估孩子的智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孩子会给你带来惊喜的。

最后才是,如果孩子没有想出办法,你再引导,你想想,如果不通过武力解决,可以怎么解决呢?

徒弟想了想说,我可以引导他大哭大叫呼叫救兵,因为如果孩子动手了,说不定还会吃亏呢,那个孩子比他大,或者跟大孩子谈判,友好的主动的给他玩一会,不需要用抢的方式,也能玩到。

老张说对呀,如果真的碰到蛮不讲理的呢?

徒弟说:我也可以教孩子死死的握住书包,然后用眼睛瞪着大孩子,用眼神杀死对手的那种感觉,同时嘴巴再大呼小叫。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我家孩子三岁时滑滑梯的事件——真的是不能低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徒弟接着说:再不济,最后一招才是打回去,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如果碰到比自己大的孩子欺负你,就狠狠的打,但是只打一下,打完就跑,要害部位不能打,我小时候就这样。

老张说,对呀,前提是你要告诉孩子,不可先动手,不可先挑衅,当然这些办法都要在家里跟孩子反复演练的,这样孩子才能知轻重。

总之,当我们把问题界定清楚了,就能构建有效的沟通目标。

其实在大多数亲子沟通的场景下,这两个方法都适用,而且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家长迅速冷静下来,这样智商才能回来,也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半年前,真正的结果是,徒弟的孩子情商可是相当的高,他能通过友好的协商就把问题解决了。

好吧,你看,我们真的是太小瞧自己的孩子了。

总结一下,本文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指向了沟通目标设定的原则——解决问题。

这样沟通的效果,孩子会更愿意跟你合作,因为孩子认为你懂他,你是他的战友,你是跟他站一边的(W7成为战友 相信认可),这样一来,家长也更容易引导孩子的行为。

而批评和指责,则是用「话语」将「你—孩子」和「我—父母」迅速的切割开来,形成了对立,不但达不成你想要的结果,最终导致彼此的不信任,得不偿失。

这篇文章我只讨论了「沟通目标」中的一种:现实性沟通目标,还有一种是:愿景性沟通目标,我们将在线下「九段父母训练营第五讲」给到大家。

上海的朋友可以来参加,联系方式:


上一篇:出关思考28 | 我犯了「语欲胜人症」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