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之外 别样芳华

 风吹铃儿响 2022-01-05

冬天你好哇


八小时之外,是教师多情而更美好的的第九个小时。

                               文/风吹铃儿




每天一有时间就在“芳华园”(河南省李世云名班主任工作室微信群)里流连,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宝藏”同事们:教育教学中的灵感乍现可入文,转化后进生关注问题生的教育机智可入文,被迫“休假”的无奈可入文,重返校园的欣喜可入文。这里有语文老师的诗情画意,也有数学老师的理性客观,有小学老师的童心未泯,也有中学老师的博学睿智。有可爱的学生,有动人的亲情,有优美的风景,有生活的感悟……每个人的文字我都会读,在很多人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不一样的感同身受:渐行渐远的父母孩子,以及对我来说已成为历史的初中教学生活,那些和学生们拼搏初三,冲刺中考的岁月依然历久弥新!

以前家住城北,上下班要横穿整个小城,偶遇雨天,便只能在车上看风景。搬了家,终于不用再经受“堵车”之苦,且能每日回家小憩片刻,看看我阳台上的花花草草们,便觉得格外幸福。如今读到同事文章中午饭后漫步校园,是最惬意的时光,让我这离家步行只有五分钟路程的人竟生出一丝丝羡慕。而我,上下班走得最远的路,就是从学校东区走到西区,再穿过村子里的一条胡同,不过,竟也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不一样的风景。比如你会看到小吃摊前拥挤着的一群孩子“滋溜滋溜”地吃着各色涮菜丸子方便面,一脸满足全然不顾是不是三无食品是否健康;你会看到骑着各种三轮车电动车接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看到孩子后那发自内心的笑,然后让孩子躲在身后或藏在挡风棉被中;你会看到男孩儿或女孩儿一路叽叽喳喳地向大人说着今天在学校又得了几朵小红花得了几颗星的小骄傲;也许你还会遇到一对买了小黄鸡的姐弟俩边走边商量着如何将小鸡养大……这些,都让我下班的时光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工作之外,最喜欢读到老师们文中的人间烟火气,我们陪孩子成长,陪父母老去;我们抬头留心校园的美景,步行关注商铺的热闹;即使一盘蒸菜,一碗面条,也因主人的用心而变得格外不同。试想,这样一个对生活热情满满的人,对待工作怎能不用心!作为教师,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既可能是为人子女,又同时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妻为人夫,所以,我一直觉得,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哦!

所以,感谢你们精彩有味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一种咀嚼的快感;感谢你们精彩有味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的参照!更感谢你们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快意文章滋润文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与生活的趣味!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是幸福完整的,有好多人都曾对此提出过疑问,更多的人也曾给予过解释。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我觉得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关乎课堂、校园、学生、教材、班级等等这些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方方面面,更关乎校园之外的人、事、物,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钓旅读娱、三朋四友、七姑八姨等等。这也应该是“完整”的必然要义之一,是“幸福”的重要内涵所在。


过一种有滋味有情趣的校外生活与有思想有成就的校内生活,这才是“完整”与“幸福”的!希望我们都能有饱满而清新的教书之外的生活,这将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下班,回家,厨房里热气氤氲,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附上一篇很喜欢的霜霜老师的文章,感受人间烟火,至爱亲情:

朴素的味道

  文/原霜霜

   冬寒料峭,穿过华灯初上的街道,越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向着家的方向奔去。越是寒冷,就越盼望回家,越期待晚餐。哪怕,只是一碗面。

   取一个萝卜,妈种的菜就是好,个不大却水灵灵的。洗去些许泥土,胖胖的小萝卜精神了许多,翡翠般的上衣,洁白的裤装,好不喜人。再取红萝卜一个,洗净、去皮。话说这红萝卜实在是必需品,炒也好,炖也罢,中餐西餐,有它便增了几分色,它似乎就是那画龙时点的睛。切片,切丝,刀工尚可,丝丝如线,白的更显晶莹,红的更显艳丽。葱花、蒜末怎少得了,细细切来。洗一把生菜,翠绿。

烧一锅水,满屋顿时有了烟火气。沸腾的水花,呼唤新伙伴的加入,菜入水中,呈现一派花花世界。稍后,下面条,筷子一搅,加速他们的融合。火苗燃烧,水汽氤氲,菜和面继续受热,逐渐成熟。此时,爱人恰好到家,来帮厨。放入生菜,锅里马上变得生机勃勃。加盐。最重要的一步,勺子放油,加热,加葱蒜,香气扑鼻,俩人合作,快速倒入锅中,只听“刺啦”一声,盖上锅盖,终于找到儿时妈妈的味道。掀开锅盖,色香俱全,盛碗上桌,尝一口,淡淡的菜香、面香。看向爱人,喜面食的他早已大快朵颐,直呼“好吃”。 

童年时,妈经常做这样的面,家乡俗称“糊涂面”。我还是不够熟练,正宗的做法应该先往锅里拌面糊,待面糊散开,满锅奶白。我这该叫“清汤面”了。曾经我是不爱吃的,感觉无味,年轻的味蕾需要浓浓的香料刺激,才能调动起食欲。爱人倒是一直乐意吃面食,冬天最爱的就是“糊涂面”。不知何时起,我竟也开始喜欢吃这面,无肉,少油,连颜色都简单到只有奶白的汤汁,青的叶,红的菜。偶尔吃顿酸辣粉或红烧牛肉面,会嗓子干疼,不堪油腻。是老了吗?记忆中,老人才爱吃这清淡的饭菜,我好像还没吃够美味呢。可是,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胃才是最忠实的裁判。那么,就不必纠结老不老的问题了,只要胃舒服,身体舒服。

生活,不也如此吗?再怎么惊天动地,也终归于平淡。人到中年,生活百味已品尝大半,平淡安宁才是真。现在的我,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不轻易发朋友圈,不随便应酬,只想静静地做一顿可口的饭,追一部痴迷的剧,读几页爱的书,敲几行心里的话,整理一个温馨的家。突然想到学生时代熟记于心的杏林子的话:“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那“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

那一碗面,清汤面也好,糊涂面也好,有个温暖的小窝,有人一起吃饭。甚好。爱的便是那朴素的味道,朴素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