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姓古代姓氏名望

 沧海一粟1951 2022-01-05
范姓古代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范姓历代名人228名,占总名人数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二位;范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并列第三十五位;范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4%,排在并列第五十位;范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五十位。

先秦时期

范武子范会(约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正卿中军将,范姓得姓始祖。他执政时以教民劝化为务,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国。

范无恤(生卒年不详),范氏,名无恤,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前615年冬,秦康公伐晋,与晋国三军在河曲(今山西省永济县)决战。赵盾将中军,范无恤为赵盾驾驶战车,与秦国作战。

范山(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辅佐楚穆王奠定楚国霸业的基础。

范文子范燮(?-前574年),范会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官至中军佐,被誉为是晋国良识派大夫。

范宣子范匄(?-前548年),范燮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先驱。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剪除栾氏党族,制定《范宣子刑书》,使得晋国进入六卿专权时代,并由礼治走向法治。

范无宇(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楚灵王曾就修筑陈国、蔡国、不羹的城墙,派子皙去询问范无宇,范无宇指出此事的危害性,认为不可,楚灵王不听,过了三年,陈国、蔡国和不羹的人接纳了弃疾,杀死了楚灵王。

范子华(生卒年不详),范氏,名子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望贵族,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事迹《列子》有所记载。

范献子范鞅(?-前501年),范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架空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范昭子范吉射(生卒年不详),范鞅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下军佐。他是晋国六卿中范氏的最后一代宗主,最终在六卿内讧中败亡,与中行氏一同出奔齐国。

范皋夷(?-前492年),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名皋夷,史称范皋夷。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范昭子的族人。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称鸱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地三户(在今河南淅川)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越国大夫、相国,曾献策辅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官至上将军,后归隐经商,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商圣、财神。

范环(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战国时楚怀王欲扶植甘茂为秦相,他劝怀王此计不可行。以为甘茂贤,秦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不如以公孙郝(《史记》作向寿)相秦,则楚之大利。

范雎(?-前255年),又称范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拜为相国,封于应(今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范座(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政治家、纵横家、魏国宰相,魏安釐王时担任相国。魏国作为合纵领袖,全赖范座之功。

秦汉时期

范增(前278年-前204年),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秦末谋略家、政治家,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王,后成为项羽的首席谋臣幕僚,被尊称为亚父,辅佐他建立西楚霸业,封历阳侯。

范目(生卒年不详),人称范三侯,秦汉时期将领。生活在秦、汉之际,巴人的部族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勇敢,在巴人中很有影响。因助刘邦组劲旅,北定三秦、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被刘邦先后封以建章乡侯、慈凫乡侯、渡沔县侯,因范目三次封侯,故有“范三侯”之称。

范昆(生卒年不详),西汉官员,汉武帝时任光禄大夫。

范主(生卒年不详),一作范生。西汉人物,汉武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

范明友(?-前66年),陇西人,西汉时期将领,霍光的女婿,在对匈奴、乌桓、羌的战争中建有战功,历任羌骑校尉、中郎将、度辽将军、光禄勋,历封平陵侯、关内侯。

范延寿(?-前19年),字子路,西汉官员,曾在汉成帝时担任北海太守。

范升(生卒年不详),字辩卿,代郡(今山西代县)人。东汉经学家,曾任易经博士。

范迁(?-66年),字子庐,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东汉时期政治家、宰相,官至司徒。他担任渔阳郡太守时,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持身俭约,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范羌(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将领,耿恭在疏勒城被匈奴大军围困时,派遣军吏范羌回朝请求援兵,后率援军二千人冒大雪迎救校尉耿恭于疏勒。

范式(生卒年不详),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汉名士,有“鸡黍之交”的典故流传后世,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

范冉(112年-185年),又称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名士,马融的弟子,精通五经,曾被汉桓帝任命为莱芜县长,但没有就职。因家中贫穷,被时人称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东汉时期名臣、名士,与郭林宗、宗慈等人并称八顾,因抑制豪强,反对十常侍,党锢之祸时死于狱中。 

范康(生卒年不详),字仲真,渤海人,东汉末年名士。与刘表、陈翔、范滂、孔昱、檀敷、张俭、岑晊并称“江夏八俊”或“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

范津(生卒年不详),字文渊,荆州南阳郡人,汉灵帝时汉阳郡太守。曾在凉州北地郡担任武官,乃是傅燮的举荐人之一。

范方(生卒年不详),公孙瓒属吏。初平中,瓒遣方将骑助兖州刺史刘岱。

范蔓(生卒年不详),扶南国大王,勇健有权略,以兵威攻伐邻国,各邻国都服属扶南国,范蔓自号为「扶南大王」。

三国时期

范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范熊(?-284年)是占城第一王朝国王。他是林邑国建立者区连的外孙。区连死后,林邑国传数世,无嗣,由范熊继位。

范粲(202年-285年),字承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人,范冉之孙,三国时曹魏大臣,官至侍中。他忠于曹氏,自司马氏废黜曹爽起便闭口不言,并长住车上,以示足不踏晋土,直至去世,长达三十六年。 [9] 

范慎(206-274年),字孝敬,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三国时孙吴大臣,历仕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朝,官至太尉,曾著有《矫非》二十篇。

范平(生卒年不详),字子安,吴郡钱塘(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孙吴学者,曾任临海太守。他性好藏书,家中遍备诸子百家著作,达七千余卷。

范姬(232年—?)名姬,广陵人。东吴太尉范慎的女儿,嫁给孙奇为妻,东吴的烈女。

晋朝时期

范晷(生卒年不详),字彦长,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大臣、顺阳范氏始祖,历任冯翊太守、凉州刺史、雍州刺史等职,劝民农桑,政绩突出。

范广(生卒年不详),字仲将,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范晷之子。西晋时期曾被推举作孝廉及任灵寿县县令,但没有出任。到东晋时期,被任命为堂邑县县令,适逢大旱,范广用去了自己的几千斛米去接济百姓,导致远近流落的人都前往堂邑县,令当时堂邑县户口数目增加了十倍。及曾收养其疏亲范方之子范隆。

范长生(219年-318年),一名延久(重久),字元寿,涪陵丹心(今四川黔江)人,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成汉宰相。他是蜀地天师道首领,被成汉政权任命为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谯秀的《蜀记》将他与容成公、张道陵等道教人物并称为蜀之八仙。

范乔(221年-298年),字伯孙,范粲之子,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人,西晋隐士,一生多次推辞朝廷征辟,史称“一举孝廉、八荐公府、再举清白异行、又举寒素,一无所就”。

范隆(生卒年不详),字玄嵩,雁门(今山西右玉)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治家、宰相,曾任前赵尚书仆射、太尉、尚书令、中书令、司空。他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有《春秋三传》、《三礼吉凶宗纪》。

范宣(生卒年不详),字宣子,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东晋儒学家、书画家,曾教授戴逵书法。《历代名画记》称赞他的画“荀卫之后,范宣第一”。

范坚(生卒年不详),字子常,范晷之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时期政治家、经学家,曾参与讨伐苏峻之乱,官至护军长史、尚书右丞,封都亭侯。

范文(Phạm Văn,?-349年)占城国国王,336年至349年在位。

范贲(?-349年),范长生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宰相、皇帝,历任侍中、丞相、皇帝。他在桓温平蜀后被隗文、邓定等将领推举为皇帝,最终被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杀。

范汪(约308年-372年),字玄平,范晷之孙,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医学家、官员。官至徐兖二州刺史,封武兴县侯。他善于清谈、书法、医术、围棋,著有《范东阳方》、《棋品》。

范启(生卒年不详),字荣期,南阳郡顺阳(今河南内乡县)人。东晋大臣,尚书右丞范坚之子。以才义显于当世,与清谈之士袁宏等交好。初为秘书郎,累迁黄门侍郎。著有文集五卷,行于世。

范宁(约339年-401年),字武子,范汪之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时期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官员。官至豫章太守,封阳遂乡侯。他推儒学,反对魏晋玄风,撰有《春秋榖梁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范胡达(生卒年不详),4世纪末期林邑国国王,史书又作范须达、范明达。

范盖(生卒年不详),东晋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顺阳范氏第四代,东晋政治家、医学家范汪之女,经学家范宁之妹,名臣王坦之之妻。

范弘之(生卒年不详),字长文,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汪之孙。东晋官员,历任太学博士、余杭县令。

南北朝时期

范泰(355年-428年),字伯伦,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宁之子,南朝宋时期政治家、大臣、学者,官至侍中、国子祭酒,撰有《古今善言》24卷。 [10] 

范皓(生卒年不详),范泰次子,曾任宜都太守,编著《论语别义》。

范晏(生卒年不详),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其间曾任侍中及光禄大夫。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泰之子,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号称“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著有《后汉书》。他认同无神论,反对天命论、图谶说。 [11-12] 

范璩之(生卒年不详),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其间曾任中书侍郎。

范义(?-459年)南朝宋时人,字明休, 南朝宋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官至竟陵王刘诞左司马、左将军。

范叔孙(?-?),吴郡钱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麓)人。南朝宋时间在竟陵王刘诞之下任国中军将军,但在孝建年初辞职。

范柏年(?—479),梁州(今汉中)人,祖籍梓潼(今四川梓潼县),后来移居梁州华阳县(在今勉县境)。南朝宋时期官员、将领,官至梁州刺史。在梁州做州将时,州刺史派他到京师建康见宋明帝并请示机宜。宋明帝在问及梁州是否有贪水时,范柏年灵巧答对,留下了“廉泉让水”的故事。

范述曾(431—509年),字子玄,一字颖彦,吴郡钱唐人。自幼好学,拜余杭名士吕道惠为师,精研五经,颇通其义。梁武帝称其“治身廉约”。述曾好施兴,其生平所得俸禄皆分施于民,及老,壁立无所资,家徒四壁。

范岫(440年—514年),字懋宾,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南北朝时期官员、将领。曾任右卫将军、晋陵太守。

范元琰(441~511年),字伯珪,吴郡钱塘(杭州)人也。祖悦之,太学博士,徵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 [13]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淅川)人,范缜从弟,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南梁宰相,历仕齐梁两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侯。他早年曾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与萧衍、沈约、谢朓等人并称竟陵八友。

范绍(?-528年)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字始孙。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太和初,为太学生、门下通事令史,掌奏文案。孝文帝将南征,乃于河北诸地广开屯田,除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勤于劝课,频岁大获。为主衣都统,甚得胡太后嘉奖。出为并州刺史。

范胥(生卒年不详),字长才,南朝梁著名无神论者范缜之子。他继承父志,传父业,亦有口才。官至国子博士。

范迪(生卒年不详),范迪少机辩,善属文。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尚书右丞、散骑常侍。萧岿之十七年,卒。有文集十卷。

范粹(548年-575年),字景纯,边城郡边城县(今河南光山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将领,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范淑妃(生卒年不详),中国南北朝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妃嫔,封为淑妃。范淑妃在南朝梁大同元年(536年)生萧纲之女溧阳公主,太清三年(549年),梁武帝去世,萧纲即位为梁简文帝,封范氏为淑妃。

范孝才(生卒年不详),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梁其间曾任司徒祭酒、太子中舍人。

范泉(生卒年不详)南朝陈律学家。陈武帝即位后,认为《梁律》“纲目滋繁,矧属乱离,宪章遗紊”,下令搜求梁时明法人才。范泉以尚书删定郎,“参定律令”,制成《律》30卷,《令律》40卷。除少数内容略有改动外,“自余篇目条纲,轻重简繁,一用梁法”,史称《陈律》是“条流冗离,纲目虽多,博而非要”。范泉后为比部郎。

隋唐时期

范安贵(561年-615年),字孝升,朔方岩渌人。隋朝时期著名将领。仕隋为将帅,数从征讨,有名于世。范安贵襟怀俶傥,志气纵横,剑技凌于万人,射艺逾于百发。历任右武候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左候卫将军等职。封安宁郡公。

范承业(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官员,和三王吴府同是江苏吴县人,生于隋唐之际。公在丁年时,博通经史,兼资武略,智勇超群,精通医术,时常医人救世。

范长寿(生卒年不详),唐朝画家,唐初为武骑尉。师法张僧繇,善画道释、人物,尤善画风俗故实,田家景侯。事见《京洛寺塔记》、《历代名画记》、《唐书艺文志》、《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

范履冰(?-690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时期宰相,官至春官尚书、同平章事。他与刘祎之、苗神客等并居北门学士,为武则天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等九千余篇。

范崇凯(生卒年不详),四川内江人,唐朝丙辰科状元,曾奉唐玄宗之命作《华萼楼赋》,与其弟范元凯并称“梧酮双凤”。

范元凯(生卒年不详),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约于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间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从事。馀无考,与兄崇凯号梧桐双凤。

范传真(生卒年不详),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传正之兄。起家武功尉,唐贞元二十年(804)调任宣州宁国令。赴任之际,范传正同僚赋诗送行,柳宗元作《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范传正(生卒年不详),字西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唐朝官员、文学家、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甲戌科陈讽榜进士第二人。初授集贤殿校。范传正性精悍,历歙、湖、苏三州刺史,有政绩。累擢宣歙观察使。

范希朝(?-814年),字致君,蒲州虞乡(今山西运城)人。唐朝中期名将,历任振武节度使、麟胜节度使、神策京西行营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他曾主动放弃节度使职位,要求去任还朝,因长期镇守边疆,被时人比作赵充国。

范琼(生卒年不详),唐朝唐文宗时期人。唐朝时期著名画家。开成年(836年至840年)与陈皓、彭坚同时同艺寓居蜀城(今成都)。

范隋(生卒年不详),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唐朝咸通其间为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遇战乱不能回乡,因此定居于苏州。是范履冰之六世孙、范仲淹之高祖。现世藏有其告身(即委任状)《范隋告身》。

范摅(shū)(生卒年不详),自号五云溪人、云溪子,吴(江苏吴县)人。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与诗人方干同时,乾符间客于湖州霅川,闻李涉遇盗,曾往游巫峡。布衣以终。李咸用曾有《悼范摅处士诗》。

五代十国时期

范延光(?-940年),字子环,五代时期著名将领,历仕后唐、后晋两朝。唐明宗年间平定朱守殷叛乱,三次担任枢密使,官至天雄军节度使。封东平郡王,后以太子太师致仕。

范禹偁(?-?),九陇(大既今四川省)人,后蜀官员,历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简州刺史等职。

范仁恕(生卒年不详),字超光,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宰相,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曾与李昊劝说后主孟昶投降北宋。

范白虎(910年-972年),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地方豪强,十二使君之一,号范防遏,据守藤州(今海兴省金洞)。后归顺丁部领,成为丁朝的亲卫将军。

宋、辽、金时期

北宋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五代宋初时期政治家、宰相,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两朝为相,官至侍中,历封萧国公、鲁国公。他曾主持编定《显德刑律统类》,撰有《五代通录》。

范廷召(927年-1001年),冀州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五代宋初名将,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河西节度使。他从军四十余年,曾参与高平之战、宋灭北汉之战、雍熙北伐、徐河之战。

范墉(?-990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他原是吴越官员,随吴越王钱俶归宋,官至武宁军节度使。后被追封为周国公。

范旻(936-981年),字贵参,大名府宗城人。北宋时期官员,宰相范质之子。著有文集二十卷、《邕管记》三卷。

范正辞(936年-1010年),字直道,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北宋大臣,历任淄州知州、饶州知州、江南转运副使、考功员外郎、河东转运使、膳部郎中等职,以执法猛烈著称。

范杲(938年-993年),字师回,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范质之侄,北宋时期官员、宋初文坛“梁高柳范”四杰之一,曾任史馆修撰,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太祖实录》。

范巨俩(944年-984年),又作范巨量、范巨备,曲江茶乡(今越南南策县)人,北宋时期越南丁朝、前黎朝将领。他是吴朝将领范令公之孙,率部投奔丁部领,成为黎桓的心腹。后煽动兵变,拥立黎桓为皇帝,并随黎桓击退宋军、征讨占城。后世越南人将其尊为狱神。

范宽(约950年-约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仲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擅画山水,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赵孟頫曾称赞他的画“真古今绝笔也”。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范讽(生卒年不详),字补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范正辞之子,北宋大臣,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在宰相李迪与吕夷简党争中被贬谪出京,后起复,官至给事中。他旷达豪放,与张轞、石介、李冠、徐遁等交游,时号“东州逸党”。

范贻孙(960年~1002年),字馀庆,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时期官员,宰相范质之孙,范旻之子。第进士,授大理评事。太宗雍熙中为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博士。真宗朝官至主客员外郎。咸平五年卒,年四十三。事见《武夷新集》卷九《高平范公墓志铭》。

范雍(981年-1046年),字伯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大臣,官至振武军节度使。他镇守陕西期间,被党项人称为大范老子。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梦龄曾孙--范墉之子,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14] 

范恪(生卒年不详),字许国,开封人。北宋时期将领。初名全,少隶军籍于许州,选入捧日军,又选为殿前指挥使,历行门、龙旗直、散员押班。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三范修史之一。官至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曾参与修撰《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与范祖禹、范冲并称三范修史。他在政治上支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是残民之术。

范祥(?-1060年),字晋公,邠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北宋大臣,官至陕西转运副使。他曾建议朝廷改革盐法,实行钞盐制度,免除百姓运盐的劳役,每年节约榷盐货物经费数百万缗。

范宗杰(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雍之子,北宋大臣,官至陕西转运使。他担任陕西路解盐制置使期间,曾整顿范祥制定的盐钞法,以防止因不法商人而导致的盐价暴跌情况。

范师道(1005年-1063年),字贯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官至户部郎中、明州知州。他任职台谏近十年,遇事必有谏诤。著有《垂拱元龟会要详节》四十卷。

范纯祐(1024年-1063年),字天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长子,北宋官员,官至司竹监。他精通兵法,曾随父抵御西夏,参与修建大顺城(在今甘肃庆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纯(1027年-1101年),字尧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时期政治家、宰相,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属保守派,但却反对废除青苗法、免役法。他自布衣至宰相,始终廉俭如一,平生唯重“忠恕”,认为只要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便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范育(生卒年不详),字巽之,邠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范祥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户部侍郎。他担任熙州知州期间,据理力争,反对放弃兰州障蔽的质孤堡与胜如堡。

范百禄(1030年-1094年),字子功,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之侄,北宋大臣,官至中书侍郎。他曾奏请朝廷分,建议恢复文吏领兵的旧制,后又劝说司马光,反对废除免役法。

范百常(生卒年不详),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之侄,北宋大臣,曾任茂州知州。他在任期间,修筑茂州城(在今四川阿坝,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击退邻州蛮族的进攻。

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夷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第三子,北宋时期政治家、尚书右丞(副宰相)。历任秘书省正字、遂州知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吏部郎中、给事中、开封知府、尚书右丞(副宰相)、静江军节度副使、鸿庆宫提举等职。

范世京(生卒年不详),字延祖,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范师道之子,北宋大臣,官至秘书丞。他担任海盐知县期间,劝农耕桑,教化百姓,治绩突出,史称“治声动浙右”。

范祖述(生卒年不详),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百禄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朝议大夫。担任巩县知县时,开凿南山,引水入洛阳,使得巩县再无水患。

范子奇(1035-1097),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宗杰之子,北宋大臣,官至吏部侍郎。他担任庆州知州期间,“广储蓄,缮城栅,严守备,羁黠羌,推诚待下”,深得军心。

范锷(1035一1117),字隐之,浙江兰溪香溪人。北宋大臣。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癸已登郑獬榜进士。初授无为军通判,历七州四漕,迁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提举洞霄宫,封长社郡公。寿八十二而薨。崇宁三年(1104)尝撰《天真院记》,旧见《东阳志》。有司马公光赞,文载像传。

范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淳父、纯父、纯甫),一字梦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侄孙,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三范修史之一。参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负责唐纪部分,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等。《唐鉴》一书深明唐三百年治乱,被程颐誉为“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后世学者因而尊称他为“唐鉴公”。

范纯粹(1046年-1117年),字德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第四子,北宋时期政治家、大臣,官至徽猷阁待制。

范坦(生卒年不详),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子奇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户部侍郎。他曾参与币制的整顿,废止夹锡钱,并将当十钱改为当三钱。

范筠(1060-1130),婺州兰溪(今金华兰溪)人,北宋大臣,官至上柱国、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荣国公。他生有十子,号称“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

范致明(?-1119),字晦叔,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官员,庚辰科(1100年)榜眼,授待制,后贬岳州酒税监。他著有《岳阳风土记》,考证郡县历史沿革、山川变化、古迹存亡,清代时被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中。

范致虚(?-1129年),字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北宋时期大臣,官至陕西宣抚使,曾率五路西军入京勤王,抗击金兵。南宋建立后,被召为资政殿学士、知邓州。

范温(生卒年不详),字元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北宋诗评家。他是秦观的女婿,曾随黄庭坚学诗,著有《潜溪诗眼》。

范周(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无外,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从孙。负才不羁,工诗词,安贫自乐。方腊起事,周率学舍诸生冠带夜巡,以大灯笼题诗其上。方腊将见诗,即为罢去。

南宋、辽、金

范琼(?-1129年),字宝臣,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将领。

范汝为(?-1132年),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南宋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出身私盐贩,在建炎四年(1130年)、绍兴元年(1131年)两次发动起义,最终被韩世忠镇压,自焚而死。

范冲(?-1141年),字元长,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官员、三范修史之一。官至宗正少卿兼直史馆。他重修《神宗实录》,全面否定王安石,保留原书的黑墨字,新修以红字,删字以黄,被世人称为“朱墨史”。

范承吉(1089-1154年)辽金间人,字宠之。辽朝天祚帝天庆八年(1118年)中进士,官至金源令。金朝时,授御前承应文字,除昭文馆直学士。历河东北路转运使、顺天军节度使。遇地震,民舍损坏,承吉使僚属负责屋舍维修,排定先后,不问贫富,百姓省费而房舍修营及时。累迁光禄大夫,致仕。贞元二年死,卒年六十六。

范拱(1096—1169),字清叔,汉族,济南人。金朝大臣。范拱在北宋末年考取进士,任广济军军曹,后为权邦彦书记。金兵南侵后,投靠刘豫,历任中书舍人,代理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兼门下侍郎。 任职期间极力劝谏刘豫取消什一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并释放了大批因交不起税而被捕入狱的百姓,金国废除伪齐国,成为完颜宗弼的属官,再次请求减少百姓的赋税,最终使百姓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税赋,后出任金国淄州刺史。皇统四年(1144年),致仕。大定七年(1167年),复出担任太常寺卿。大定九年(1169年),范拱再次致仕,后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范同(1097-1148年),南宋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字择善。政和进士,后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吏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等职。

范宗尹(1100年-1136年),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南宋宰相。他自科举及第,仅九年便宣麻拜相,官至右仆射、同平章事兼御营使,年仅三十,史称“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执政期间,推行镇抚使制度,废除御营司,以宰相兼掌枢密院。

范如圭(1102年-1160年),字伯达,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南宋官员,官至利州路提点刑狱。他曾公开指斥秦桧“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称其“丧心病狂”、“遗臭万世”。

范洵(1099一1142),字茂仁,浙江兰溪香溪人,南宋时期官员。为范筠第七子,南宋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绍兴年间累官至大理寺正卿(注: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正卿,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审理岳飞案的过程中,知道岳飞无辜,受冤枉。范洵想为岳飞冤案伸张正义,向高宗皇帝赵构写了一道奏折为岳飞辩冤,“因高宗轻信秦桧”,奏折没能获准。范洵不愿与奸臣秦桧同流合污,就挂冠而归。范洵此举触忤了秦桧,在范洵归途中,秦桧假传圣旨,派人追杀范洵于严州(今建德)白石滩。特赐朝请大夫,忠义见金兰二志。吕祖谦有赞,文载像传。

范浚(1102年-1150年),字茂名(茂明),世称香溪先生,婺州兰溪(今金华兰溪)人,范筠之子,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在宝惠寺香溪书院绛帐授徒,被朱熹尊称为范子,著有《香溪文集》。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

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兰溪香溪(今浙江兰溪)人,南宋官员、文学家。自幼从叔父范浚学,千言成诵,过目不忘。诗书易理,备研其精;正草隶篆,皆造于妙,为范浚高第弟子。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为榜眼。官授起居舍人、右史,以文翰沸声馆阁。出知韶州,历江西转运使。

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是著名“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封崇国公,谥文穆。

范之柔(生卒年不详),字叔刚,自号墨庄。苏州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人,徙居昆山。南宋时期官员、北宋名臣范仲淹五世孙。孝宗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嘉定初拜监察御史,历官至礼部尚书。后以通议大夫致仕,卒赠特进、端明殿学士,谥清献。

范邦彦(生卒年不详),字子美,邢州唐山(今河北邢台)人,南宋时期官员,是有志复国的抗战派。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太学生、辛弃疾的岳父。宋钦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占,范氏家乡沉沦于金朝统治之下。后范邦彦举于乡,任蔡州新息县令,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因荒淫无道被部将杀死,范邦彦率众开蔡州城门以迎王师,并率全家南徙,驻家京口。后被授湖州签判,改镇江,升知通州,卒于官,年七十四。

范处义(1132~1203),字由中,里范村人。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大理簿国子丞太府少卿,知建宁府,终右文殿修撰中奉大夫,兰溪开国男,食邑300户。善诗文。时论南宋之初,攻序者莫如郑樵(福建莆田人),最尊序者莫如处义。著有《诗传》、《诗补传》、《解颐新语》若干卷。

范如玉(生卒年不详),邢州唐山(今河北邢台)人,知书通文,有才学,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之妻、范邦彦之女。

范应铃(生卒年不详),字旂叟,丰城人。南宋官员,著有《西堂杂著》十卷,《对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应铃经术似儿宽,决狱似隽不疑,治民似龚遂,风采似范滂,理财似刘晏,而正大过之。”人以为名言。

范钟(1171年-1248年),字仲和,婺州兰溪人(今金华兰溪)人,南宋时期政治家、宰相,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他廉洁奉公,虽官至宰相,却没在故里置地建宅,辞官后只能住在金华驿馆中,被时人称为“无地起楼台宰相”。

范应元(生卒年不详),字善甫,蜀之顺庆人。南宋时期宋理宗年间人,道教妙真派中兴祖师,著有《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范天顺(?-1273)南宋爱国将领。任荆湖都统制,奉命守襄阳(今属湖北襄阳市)。1267年,元军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兵。襄阳被困六年,范天顺率领军民奋力抵抗、日夜守战、尤为尽力。1273年,主将吕文焕降元,范天顺宁死不降,在仰天长叹 :“生为宋臣,死当为宋鬼”后,身受重伤的范天顺,在自己守卫的地方自缢殉国。南宋朝廷追赠他定江军承宣使。

范晞文(生卒年不详),字景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宋理宗景定中太学生,与叶李上书劾贾似道,贬至琼州(今海南岛)。元朝元世祖至元间程钜夫荐晞文为江浙儒学提举,未赴,后流寓无锡以终。事见清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三○。著有《对床夜话》。

范文虎(?-1302年)男,祖籍山东省 ,南宋时期将领。后来官至元朝中书右丞、两浙大都督。

元朝时期

范康(生卒年不详),字子安,杭州人,元朝时期剧作家、词人。明性理善,讲解能词章,通音律,作品有《杜子美游曲江》、《竹叶舟》等(现均存于录鬼簿)。

范居中(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字子正,号冰壶,杭州人士。学识渊博,文字秀异,善制南北合腔,吸收诗词意境入曲,时远近知名,惜流传于世仅存南北合腔《秋思》一套。

范五老(Phạm Ngũ Lão,1255年-1320年),越南陈朝名将。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江西樟树市)。元朝诗人,是当时文坛领袖,“元诗四大家”之一。

明朝时期

范常(生卒年不详),字子权,滁州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历任元帅府都事、太平知府、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等职。

范祖干(?—1385)字景先。浙江金华人。明代文学家。受业于许谦之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克婺州,持《大学》以进,敷陈治道。命为谘议,以亲老辞。学者称纯孝先生。著有《群经指要》、《读书记》、《大学中庸发微》、《柏轩集》。

范衷(生卒年不详),字恭肃,丰城(今属江西)人,明朝官员。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授寿昌知县,开荒,兴水利。正统中考绩最佳当迁。县民颂其德乞留,允。后知汝州,吏部尚书王直察举天下廉吏,衷为第一。

范理(1408—1473),明朝官员。字道济,号操斋,天台县城人。明宣德四年(1429)乡试第一名(解元)。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历任江陵知县、德安知府、南京工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

范广(?-1457年),辽东人,明朝时期著名将领,协助于谦等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范渊(1453~1512),字静之,号君山,明朝官员。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范鏓(生卒年不详),字平甫,沈阳人(今辽宁省沈阳市)。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官至兵部侍郎。

范嵩(1471年11月28日—1557年),字邦秀,号衢村,福建省建宁府瓯宁县(今建瓯市吉阳镇岩下村)人,明代官员、诗人。嘉靖年间历任广西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奉敕巡抚四川,最后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致仕。范嵩工于诗文,有《范嵩诗集》诗数十首传世。

范辂(1474年-1536年),字以载,号质庵,别号三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直隶州郴州桂阳县人(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明朝官员。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朝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惟一(1510-1584),明朝时期文学家、诗文家、官员。字允中,一字于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北宋名臣范仲淹十六世孙。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历官钧州知州、济南府同知、工部郎中、湖广佥事、南京太仆寺卿等。

范大澈(1524-1610)明朝著名藏书家、收藏家。字子宣,又字子静,号讷庵。别署南海钓者、灌园叟等。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是藏书家范钦的侄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随叔父范钦游京师,题诗于塔壁,被大学士袁炜发现,延聘为熟师,居京师三年,官补国子生,徐阶荐为掌记室、37岁,仕官鸿胪寺序班。曾“七奉玺书”,出使琉球、辽东、朝鲜等地区。“进秩二品”。

范应期(1527年-1594年),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朝时期大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中允、经筵讲官,官至国子监祭酒。

范谦(1534-1597),字汝益,号含虚,江西丰城县人,明朝大臣。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世宗、穆宗二朝实录及《大明会典》。后历任布政、按察、太仆寺卿、太党寺卿、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掌詹事府事。再为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东宫侍班官,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督修昭陵。万历二十五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四。谥文恪。有《双柏堂集》。

范允临(1558~1641年)明朝时期官员、书画家。字长倩,号长白,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

范复粹(1580年-1658年),字玉坡,号清六,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明朝后期政治家、内阁首辅。

范文若(1587-1634),字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著名戏曲家。著有《花筵帘》《梦花酣》《鸳鸯棒》《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等作品。

范景文(1587-1644),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明朝末期政治家、文学家、东阁大学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死,谥文贞(文忠)。

范慧妃(?~?),生卒年不详,明熹宗之皇贵妃。

范景姒(1601—1639年), 吴桥(今河北吴桥)人。兵部尚书范景文之妹。其容貌清秀,仪态端庄,娴淑知礼,不习女工,而喜读书,通经史,很得父母欢心,宠爱有加,嫁同邑王世德为妻。天启四年,王世德赴京秋试,遽以疾卒,年仅二十二岁。讣至,景姒肝肠寸断,欲死而绝食数日,日后节孝抚孤,郁郁寡欢。工书画,绘大士像,仿佛龙眠(李公麟) ;亦善诗,著《冰玉斋诗草》。有关范景姒的简介,清·王渔洋《池北偶谈》有记载。

范淑泰(1603-1642)字通也,大来,又字木渐。在生在范氏这样的家庭里,自幼跟从叔父范廷辅读书,立志以天下事为己任。他24岁中举,次年中崇祯戊辰(1628)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工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等。

范志完(?—1643),字叔恺,号成六,本县利民人,宋范仲淹后裔。自幼聪颖,为文高古,母作《八行图》以教之。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任宣府、宁国推官、真定知府、关内道副使。崇祯十四年(1641)冬,升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后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

范矿(16世纪-1657年10月27日),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人,明朝、南明政治家。历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清朝时期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光文(1600-1672),清初藏书家,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礼部主事,任吏部主事,陕西学政,迁吏部文选司。

范骧(1608~1675),清初书法家,字文白,号默庵,海宁人,以品格高洁闻名。清朝建立后,地方上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坚辞不就。著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传》。

范承谟(1624年-1676年),字觐公,号螺山,辽东沈阳(今辽宁沈阳)人,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大学士范文程次子。范承谟进士出身,曾任职翰林院,累迁至浙江巡抚。他在浙江四年,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抚民,漕米改折,深得当地民心。后升任福建总督。三藩之乱时,范承谟拒不附逆,被耿精忠囚禁,始终坚守臣节。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承谟遇害,后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贞。后来,福建百姓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帝便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范镐鼎(1626-1707)字彪西,洪洞人。性孝友,阐明绛州辛全之学。康熙六年进士,以母老不仕。河、汾间人士多从之受经。十八年,以博学鸿儒荐,未起。立希贤书院,置田赡学者。

范必英(1631—1692)。初名云威,字龙仙。后改为字秀实,一字秋涛,号伏庵,别号杜圻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朝初期藏书家,明朝书画家范允临之子。顺治十四年举人。康熙中召博学鸿词,授检讨,分纂《明史》,以故告归。居乡廉静,筑万卷楼,储书二十四椟,皆手自校订。工诗古文词,好掖引后进,子弟多有成就。

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范时崇(1663~1720),字自牧,号苍岩,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之孙,福建总督范承谟之子,官至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范廷谋(生卒年不详),字周路,号省庵,浙江甬城(今宁波)人,祖籍江苏苏州,清朝时期官员,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九代孙。范廷谋于1725年(雍正3年),奉旨接替黄立本,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府知府。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清朝时期著名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棫士(1710-1769),字思皇,亦字祖年,号芄野,江南娄县(今上海)人。清朝时期文学家、书法家。

范衷(1738-1797年),字士垣,号恭亭,清代上虞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登进士,名列第三,为探花。

范崇简(1757-1840),字完初,号懒牛,又号浮休居士,斋号蜂窠馆。江苏通州人。范崇简为康乾文字狱时期范氏诗文世家最有成就的诗人 ,主要著述有《懒牛诗抄》1卷,录诗359首;《怀旧琐言》1卷。

范荑香(1805-1886年),原名蒥淑,字茹香,又字荑卿。广东大埔三河镇梓里村人。清代诗人、为近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与黎玉贞、叶璧华齐名。范引颐之女,同邑邓耿光室。十二岁即能赋诗填词。有《化碧集》,梅州管又新民国五年(1916)刊行。

范氏姮(越南语:Phạm Thị Hằng,1810年—1901年),又作范氏嫦、范氏浩、范登氏,越南阮朝宪祖阮福暶(绍治帝)后妃,翼宗阮福时(嗣德帝)生母。徽号慈裕(Từ Dụ),故通称“慈裕太后”。一生经历十朝,被尊为“太太皇太后”,死后谥号“仪天章皇后”。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金镛(1851-1914)又名明榕,字福廷、号藕舫,又号沤舫,晚号沤道人。江西新建区乐化人,主要生活于清末光绪年间。光绪六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云南知县,落职后在家奉侍老母。近代著名画家、诗人,画艺师法元人,工花鸟。

范当世(1854-1905)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朴园,男,太平天国七年 (1857)天试状元。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可知范朴园为了巳科状元。自太平天国六年东、北两王内讧,太平天国七年六月翼王率军远征后,东、北、翼三试罢免。 故可知范朴园为天试也称京试状元。据《钦定士阶条例》序 后记载范朴园曾出任天试阅文官。

范轼(生卒年不详),字亦坡,号眉生,湖北黄陂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三十一世孙。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儿子范熙壬在秋闱中同科中举,获光绪皇帝御赐“父子同榜”匾额与鎏金长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