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和全省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更是沿湖几十万群众的生存家园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最后一级蓄水水库。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白鲹条 鲹条俗称白条,白鲹条,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鲹属的一种。鲹条是东平湖常见鱼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最多,常常形成鱼汛。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 1961年10月出现阴雨天,湖内有大面积鲹条出现,两条船用30米长、20米宽的大兜网对拉,一天可捕获5000多公斤鱼,有的船捕捞竟达上万公斤,其中主要是鲹条。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湖内出现炸鱼、电鱼等灭绝性不法捕捞行为,餐条数量已大大减少。现在单船作业日捕获量不过5公斤。全湖年产量约200吨。 鲹条体长,扁薄,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背鳍有光滑的硬刺。 鲹条行动迅速,常成群游弋于东平湖浅水区上层,杂食,主食无脊椎动物,在东平湖每年的 5 — 6月份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鲹条为小型鱼类,一般体长100 — 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 东平湖鲹条作为一种纯天然绿色水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烙饼卷鲹条”这一东平传统名吃成为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前来东平湖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都喜品尝这一风味。 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同黄河鲤鱼属同一品种,它是东平湖上久负盛名的大型经济鱼类。它体型较宽而短,稍侧扁,鳞片较大,胸鳍略呈金黄色,(养殖鱼类呈青色,)胸腹部乳白色,脊部暗褐色,尾鳍下呈红色,口下位有短须两对。雌鱼略肥,雄鱼略瘦。爱栖于水底,适应性强。湖鲤鱼体长可达一米,一二龄时生长最快。 东平湖鲤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的内脏、骨头、肉质中均含有人体必须的蛋白质及磷、钙等多种元素。在我县的名菜中,糖醋、红烧、酱汁、清炖湖鲤鱼均为上品。 东平湖鲤鱼还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用功能,利尿、补胎气等效果较为明显。 东平湖鳜鱼 鳜鱼又叫桂花鱼,也叫脊花鱼,是东平湖的重要鱼种。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刺少而肉多,为天下美食者所青睐。唐朝诗人张志和为它写下著名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鳜鱼是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从鱼苗到成鱼都以其他鱼类为食。它的嘴长在段位,很大,下颌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以利于撕咬。它的背鳍发达,多硬刺。它身上有较鲜艳的黄色,并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鳞细小,圆形。这为其潜伏和攻击其他鱼类提供了重要条件。 东平湖鲢鱼 鲢,又名边鱼,鲢子,为东平湖特产之一。鲢鱼除鳍部稍带棕黑色外,其余部分皆呈银白色,故有“白鲢”之称。是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的唯一种。鲶鱼眼小,头大,口宽大,鳃孔大,鳃盖膜很宽,各个鳃耙有膜连结,连成特殊的网,这与其食性是密切相关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主要靠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为生,不摄食人工饵料,可谓之“水中的绿色食品”。 白鲢是东平湖内的主要鱼类,年产量约 3300多吨。 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鱼类产品。鲢鱼的食用方法颇多,可以油烹红烧,可以清炖,也可以糖醋或酱汁上色,使之酸甜可口,余味悠长。鲢鱼头肉质肥嫩,皮若海参,粘糯腻滑,扒开鳃盖,其肉质嫩如猪脑,色如美玉,令人口舌生津。白鲢废弃物发酵为鱼露,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鲢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吃肉或熬汤喝可治水肿。 东平湖甲鱼 东平湖是甲鱼的良好的自然生长区,东平湖甲鱼享誉齐鲁,驰名海内。甲鱼,俗称老鳖,元鱼,团鱼,脚鱼,王八,是水陆两栖卵生爬行冷血动物。东平湖野生甲鱼背部为淡黄色,非野生为黑色。腹部乳白色,体扁平,有厚实的裙边,背部有细小如珠的突起。喙突尖长。头部尖,青灰色,散有黑点。指有蹼,内有三指,指具爪。湖中的甲鱼具有春上滩,夏日潜,秋入洞,冬沉湖的特点。 东平湖甲鱼是名贵的水产品 ,是一种高级滋补品。它的全身都是宝。 大青虾 青虾,又名河虾,沼虾,东平人因东平湖的青虾个特大而名之曰:大青虾。东平湖中盛产大青虾,从外观看该虾个大、皮青而透明,弹跳有力,有水中猛士之称。东平湖青虾营养十分丰富,肉质嫩,味道鲜,特益于婴幼儿和老年人补钙,中青年食用能使精力旺盛,体魄强健。大青虾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 东平湖蟹 东平湖中有多种蟹类,近几年养殖的主要有中华绒螯蟹,不管哪种螃蟹,都是个大体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东平湖蟹在东平名菜中享有盛誉,是老少都喜欢的宴中佳品。 东平湖蚌 东平湖中生长着多种蚌类,有的个大如盘,有的玲珑如豆,有的蚌壳厚如铁甲,有的薄如餐纸。蚌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中外游客争相品尝之佳品。 东平湖田螺 东平湖是中华园田螺的天然养殖场,年产田螺达 1500吨以上。 田螺 ,腹足纲,田螺科,壳略呈圆锥形,壳面光滑或具纵走的螺力肋。中华田螺常见而分布较广,壳高6厘米,有6 — 7螺层,层间缝合线很深,壳口呈卵圆形,有角质的厣。田螺适宜栖息于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小溪中。雌雄异体,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它以宽大的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对环境适应性强。东平湖里的中华园田螺原产于东平县稻屯洼,为了大面积开发这一资源,1974年外贸部门向东平湖埠子村西移植500余公斤,二三年内面积扩大到2万亩,生长良好,成为湖内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主要水生动物之一。每年四五月份捕获季节,渔民每天单人单船可捕捞100公斤以上。 湖产田螺具有个大、壳薄、肉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很早以来就是名扬国内外市场的热销商品。早在 1972年,东平县外贸部门就曾将大宗冻螺肉出口到日本等国,年出口量一般都在12万公斤左右,出口高峰年最高曾达40万公斤。 螺肉具有药食同功之效,用盐水煮之,佐以辣椒油 ,香辣可口,食后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小便不畅、黄疸病等亦有疗效。螺壳钙质丰富,粉碎加工后可以做喂鱼喂鸡的优质饲料。 近年来,湖产田螺畅销不衰,已成为到东平来的旅游者们的必尝美食和大城市宾馆宴席上的高档菜。 |
|
来自: happymanlla > 《农产品产地及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