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该自杀吗?男诗人说不该,女诗人却说应该,为什么?

 牧笔书生 2022-01-05

秦朝末年,人民承受不了暴政,纷纷揭竿起义。尽管起兵的诸侯众多,最终只剩下两位霸主,那就是刘邦和项羽。

楚汉争霸的故事,我们太熟悉了。尽管早期被项羽吊打,刘邦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四面楚歌之下,项羽狼奔逃跑。最终逃到乌江岸边,在有人迎接自己回到江东重新募兵的情况下,项羽选择了放弃,最终自刎而死,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后人对于项羽的自刎,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自刎是正确的,项羽有尊严;有人认为自刎是错误的,项羽玻璃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位诗人的两首诗了,那就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今天,咱们就来讨论讨论,为何这两位诗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

杜牧《题乌江亭》

诗曰:“胜败兵家事不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的后两句相当有名,流传千古,也是许多人反对项羽自刎时会引用的句子。

其实,大部分人都认为,项羽的自刎有些不应该,甚至是觉得他玻璃心。鲜活的例子就摆在他的眼前:刘邦好几次被打得屁滚尿流,连儿女的性命都顾不上了,但从来没有放弃,一次一次地卷土重来,终于战胜了他项羽。项羽为什么就不能东山再起呢?仅仅失败一次,就拔剑自刎,内心太脆弱了。

再往前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做了俘虏。这就已经很羞耻了,勾践还主动服侍阖闾,甚至不惜通过尝阖闾大便的方式来帮他检查身体。最终,阖闾放松了警惕,放走了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最终灭了吴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为何杜牧会有这样的观点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杜牧是怎样的一个人。

杜牧出身于京兆杜氏,是世家大族的后代,其祖父杜佑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所以,从小的时候,杜牧家境就非常殷实。

而且,杜牧这个人从小就胸怀大志,又是少年天才,博古通今。年仅23岁的时候,杜牧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阿房宫赋》,名扬天下。到了26岁,他又进士及第,可谓是意气风发。

可是,到了31岁的时候,杜牧在淮南做官,旅居扬州。在扬州期间,他开始放浪,没事就去逛青楼,和红尘女子交往,醉生梦死。他这样做,除了自己有这样的爱好之外,更多的是在政坛的郁郁不得志,找不到精神寄托,才借此消遣。在他的内心,依然是炽热的。

所以,杜牧写下了千古名诗《遣怀》,诗曰:“落魄江湖在就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调侃自己,也是鼓励自己继续坚持梦想,为国家出力。

到了后来,杜牧在别的地方做官,虽然官职不高,却为官清廉,坚持操守。所以,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被后人敬仰,在为官做人方面也是后世的楷模。

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题乌江亭》就是一个缩影和写照,也是他的准则。虽然经历了曲折坎坷,但只要敢于“卷土重来”,仍旧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再想到项羽,也不免为他感到惋惜。如果项羽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回到江东重新招募军队,凭借他强大的武力,还是能够和刘邦抗衡的。

这话可能说得有点绝对了,因为项羽还有其他的缺点,或许重新对抗刘邦,也不一定能取胜。可是,就算到了那个时候,自刎也不迟,何必刚刚失败一次就放弃呢?

不过,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自刎,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失败了,而是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记载,项羽走投无路的时候,乌江亭长开船迎接项羽,说:“江东虽然不广袤,但也方圆千里,几十万人口,足够您称王了。”

项羽却说:“老天要灭亡我,就算过了江又能如何?况且我当初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过来,如今他们没有一个活着回家,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尊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便他们不提这件事,我的内心难道不惭愧吗?

这句话暴露了项羽的三个弱点,其中第一点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三点是内心脆弱,妇人之仁,这两点我们此前都发文介绍过。

其中第二点,就是觉得自己害死了八千江东子弟兵,没有脸去见家乡父老。这一点确实是有些道理的,可是打仗怎么可能不死人呢?如果因为这一点就不敢卷土重来,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那么,为何李清照却赞赏项羽自刎呢?

这是因为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那就是北宋灭亡。当时金兵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宗,北宋君臣没有办法,仓皇南渡,躲到了临安建立南宋政权。而且,从此以后,南宋皇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不想恢复北宋江山。

偏偏李清照身为娇柔女子,心却比男儿更烈,看不下南宋朝廷的做法,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感叹。如果南宋皇帝能有项羽这种羞耻之心,就不至于在临安守着半壁江山还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总结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境遇,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眼光。说项羽该自杀没错,说项羽不该自杀也没错。关键是要找到自己该走的道路,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最后的光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