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酷吏张汤:汉武帝为何逼死博士狄山

 思明居士 2022-01-05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上回说到张汤在官场中逢迎主上(迎合汉武帝意图做事),左右逢源(善待身边人),所以从廷尉直升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今天要说的是与张汤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博士狄山。

在一次廷前辩论上,博士狄山与张汤政见不同,一言不合导致被贬派守边,“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狄山到了边塞仅一个月多被匈奴斩杀。

众所周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狄山之死说明崇尚儒术或许是表面文章。公孙弘由于“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所以深受汉武帝喜欢。既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又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

司马迁在《公孙弘列传》中已巧妙地透露了这个问题,在《张汤列传》中插入狄山的故事不应该纠结于这个问题。@七品草民尝试着还原当时的场景,寻找事情的真相。

“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匈奴人前来请求和亲,其实匈奴人被打怕了,不想再战了。汉武帝便让群臣讨论此事。

“博士狄山曰:'和亲便。’”狄山说道和亲有利于汉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狄山应该是汉武帝顾问团中的一员。

汉武帝就问狄山怎么个有利法?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两宫间,寒心者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史记·列传第六十二 酷吏》

对狄山的这段话进行翻译并分析一下。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古人说话比较含蓄,直译总感觉差点火候,其实这句话与道家“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意思相近。均是劝诫不要轻起战端。

刘邦本想征伐匈奴,却遭遇白登山之围,于是与匈奴开始了和亲。孝惠帝、吕后时,天下因为奉行和亲政策而得以安乐。

其实,无论是刘邦时,还是吕后时,匈奴入侵不断。刘敬虽奉命出使缔结和亲,到了刘邦后期,韩王信、陈豨、卢绾反叛都降了匈奴,所以北部边境多受侵扰。吕后曾遭匈奴冒顿单于书信戏辱,打算对匈奴作战,但又遭到诸将强烈反对。

孝文帝时,准备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奔波于两宫之间,确实心惊胆颤,受煎熬了几个月。吴、楚叛乱平定后,直到景帝终了始终不再谈军事,国家最终得以富裕充实。

文章图片1

张汤画像

而如今陛下兴兵征讨匈奴,使得我们朝廷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困。由此看来,不如和亲。

狄山的说法应该对汉武帝有所触动,毕竟连年征战导致了财政危机,而且造成边境百姓贫困。汉武帝接着又征求张汤的意见,“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

张汤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心思,而且正着手解决财政危机,铸币和垄断盐铁专营等。但是,张汤却回避了主要问题,转而进行人身攻击,“狄山就是一个愚蠢无知的儒生。”

“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诈忠。”——《史记·列传第六十二 酷吏》

狄山性子耿直,不够圆滑,这点与公孙弘相比差太远了。公孙弘汇报工作,被汉武帝否决了,绝不会“面折廷争”,而是“请间”单独私下里汇报。狄山没有针对和亲政策辩论,却去指责张汤的诈忠!

我狄山就是愚忠,但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像张汤审理淮南王、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以恶毒的文辞肆意诋毁诸侯王,离间宗室的骨肉之亲,使蕃臣内心不安。我本来就知道张汤为诈忠。

正所谓言多必失。狄山果然是个“愚儒”,被张汤引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上,而且还影射到了汉武帝。

文章图片2

汉武帝画像。

“于是上作色曰”,“作色”是指脸色变了,也就是说汉武帝听了这句话脸都绿了。至于为什么,再仔细品味这句话,“深文痛诋诸侯”,也就是明确淮南王、江都王谋反纯粹是冤案!

这廷辩的氛围一下子转变了,汉武帝心生愤恨,面带不快了。

“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派你负责一个郡,能不能避免匈奴人入境抢掠?

“曰:'不能。’”

汉武帝竟然派一个文弱儒生去守边,而且还要迎战匈奴入侵。狄山自认不行,所以给出了否定答案。

“曰:'居一县?’”汉武帝又问狄山,那么给你一个县呢?

“对曰:'不能。’”狄山仍然回答“不能”。

“复曰:'居一障间?’”“障”是指边塞险要处御敌的城堡。汉武帝接着问,给你一座城堡呢?

“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狄山触碰逆鳞,此时已经恍然大悟,如果再继续下去,将会交给狱吏治罪,所以只好硬着头皮说“能”。狄山心想与其屈死牢狱,还不如战死沙场。

“于是上遣山乘鄣”,于是汉武帝派遣狄山把守一个边塞城堡。

“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狄山到任一个月多,匈奴人砍了狄山的头离去了。

可惜,狄山不仅没有守住城堡,还丢了性命,起因就是一句话。

“自是以后,群臣震慑”,这句话也值得琢磨。群臣到底是不敢再议论淮南王谋反为冤案,还是不敢再谈和亲呢?@七品草民 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毕竟,淮南王刘安谋反已经过去两年,竟然还有人在廷前非议此事。汉武帝岂能不火大?

博士狄山之死故事短暂,与张汤关系不大,可以说是汉武帝逼死了狄山。司马迁安放此处是否还有其他用意?

文章图片3

狄山画像。

根据前文推测此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20年(即元狩三年)前后。

“会浑邪等降”,恰巧匈奴浑邪王率众投降。在《匈奴列传》和《卫青列传》中明确浑邪王归降在公元前 121年秋。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人,号十万。”——《史记·列传第五十 匈奴》

浑邪王、休屠王驻守西部,由于战事不利导致伤亡几万人。匈奴单于伊稚斜非常气恼,就想把浑邪王和休屠王召回来处死。浑邪王、休屠王得到消息非常害怕,于是谋划投降。

汉朝得知后,派骠骑将军前往迎降。前121年(即元狩二年)秋,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吞并他的部族投降了汉朝,总计约四万人,对外宣称十万人。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汉朝廷调动大军准备讨伐匈奴,崤山以东发生水灾,贫苦百姓流浪迁徙,都依靠官府供给食物。

关于“山东水旱”,在《平准书》中明确,“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时间为浑邪王归降后第二年,也就是前120年,即元狩三年。

这便是此次廷前辩论的大背景。

基于以上两点,@七品草民认为汉武帝起先似乎被博士狄山说动了。

汉武帝即位后,从前127年马邑设伏开始,连年对外用兵,导致国力耗费。而且,浑邪王率众归降又导致开支巨大,如《平准书》中说“是岁费凡百余巨万”

连年用兵加上天灾,所以导致“县官空虚”,官府库存又空虚。

文章图片4

面对财政危机,汉武帝岂能不着急?

从狄山举例来看,与匈奴和亲对于缓解当时财政危机不失为有效措施。既然狄山说中了汉武帝的心意,为何又扭头征求张汤呢?除了张汤善于揣摩圣意,大概还有以下的理由。

“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于是张汤禀承汉武帝旨意,请求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垄断盐铁的生产和买卖,排挤富商大贾。

汉武帝为解决“公家用少”的问题,重用了“桑弘羊等致利(开辟财源)”,而铸币、盐铁专营都是张汤受到汉武帝指使。

“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还公布了告缗令,剪除豪强兼并土地的大地主,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

“缗”为丝绳,用来穿钱的,1000钱为一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为向商人及高利贷者征税的法令称为算缗令。为了加紧推行算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匿,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又颁布告缗令,凡揭发举报属实,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对告发者给予相应奖励。称“告缗”。

无论是垄断盐铁,还是检举揭发,张汤正在推行办法解决财政问题,或许汉武帝也看到了初步成果。所以,汉武帝才会征求张汤的意见。

文章图片5

“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常常到了傍晚日落,武帝甚至忘记吃饭。

张汤是御史大夫,其职能有二:一是作为丞相的副手处理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二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从上述来看,张汤的行为明显越权了。

“张汤为御史大夫七岁”,据《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从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直到张汤死在御史大夫任上。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公孙弘列传》),御史大夫李蔡接任丞相,而张汤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李蔡于元狩五年(前118年)有罪自杀,太子少傅庄青翟接任丞相。庄青翟元鼎二年(前115年)受张汤案牵连而自杀。

御史大夫升任方式一般是丞相之位空缺,由御史大夫担任。但是,李蔡自杀之后,张汤却没有升任丞相,仍占据着御史大夫的职位,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丞相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虽不在丞相位,却掌握实权。

其二,没有人比张汤更适合御史大夫,“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在张汤死后,汉武帝无奈找了石庆接替。石庆碌碌无为。

张汤的政绩如何?司马迁这么记录的——

“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全国被搞得民不聊生,都骚动起来,官府所兴起的各项生产,也无法获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官吏们趁机从中侵夺渔利,于是被严厉地依法治罪。

当然,这些恶劣的影响应该是多年之后才逐渐暴露的,在狄山廷辩时并未广泛出现。

“则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使得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指斥张汤。

张汤执行汉武帝政策引起了上下共怨,“张汤死而民不思”

不过,汉武帝却将张汤视为股肱重臣,“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其实,天怒人怨的真正对象应该是汉武帝。毕竟,汉武帝才是这一切幕后真正的操控者,而张汤只不过是台前被线提摆弄的皮影木偶罢了。

这便是司马迁讲故事的能力,虽然插入狄山之死,但是最终又回到了张汤身上。这貌似无关之举不由你不多想一些。#洞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