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努力陪伴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家属们!

 明天心理 2022-01-05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哈喽!

患者家属你好。

上一篇推文我写了一封给抑郁症患者小伙伴儿的信,反响比较大。

在许许多多的留言和求助中,我深深感觉到了抑郁症群体现阶段的治疗和科学的科普仍旧任重道远。

思前想后,我决定自己或许还可以做点什么。

于是我写下这封信,希望可以给远方无助的你一份慰藉,找到光的方向!


我不知道在面对家人患有抑郁症时,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许他的医生有告诉你多理解,多尊重对方的感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但或许因为你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这个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常见病”,也或许这是你人生第一次听到“抑郁症”三个字,你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你或许会想:

怎么理解呢?

怎么才叫尊重对方的感受呢?

我怎么样才能帮助到他呢?

我试过好多办法,似乎都没有作用,甚至还因此受到对方的“攻击”,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我好像是那么的没用,我没法帮助到他,我该怎么办?

我焦急,我痛苦,我委屈,我悔恨····

我想或许面对患者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复、经常性的消极情绪、极端的行为或念头,你也曾因此崩溃过很多次。也曾在数个夜晚独自流泪和自责,感受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也许你也曾有过“要不要我就不管了”的念头,也许你也曾充满无力感,也许你也曾想过有没有可能对方是装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便是对方已经确诊很久,甚至已经服药很久了,你仍旧没有勇气去承认和面对对方真的患上了抑郁症。

而作为家属,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

因此对方的医生或许会嘱咐你许多注意事项;也或许对方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告诉你,疾病的成因中有原生家庭的因素,这或许会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

也许你还会在对方确诊后比较短的时间里发现,好像确诊之后,服药之后情况更加严重了,是不是医院乱诊断?

是不是这个心理疾病就是假的?

是不是碰到了无良医院或医生,甚至你一一回想会发现,同样的生活在一个环境中,为什么自己没有得抑郁症,而对方得了?为什么父辈没有得,但孩子得了?

为什么我比对方过得还要辛苦,但对方却得了抑郁症?

也许你会因此有着诸多的疑问,不要着急,我也会在后面为你一一解答,我相信你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也会尽可能给你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办法,希望可以让你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我希望可以以此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并且在我接触过的家属朋友中,真的有非常棒的小伙伴儿,他们或是陪伴孩子,或是陪伴伴侣,或者陪伴朋友,通过他们的努力,患者的情况得到了非常大改善。

因此,我希望以此可以给你一些信心,我们同样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的!


壹、 抑郁症的诊断是不是太草率了?

在我的工作室和医院的门诊中,我也会常见到有家属或患者本人拿着患者的诊断报告来问:医院的诊断会不会太草率了,门诊就不到十分钟,做了几份量表就确诊、开药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有必要单独在这封信里来解释一下的。

首先,我们可能很难察觉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医院的时候,或许是这个问题已经让我们难受得不得了了,或者我们明显察觉到了很不对劲。

身体疾病也是如此,相比之下我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较少,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情况严重到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才去医院,或者问题已经外显到即便没有专业储备的家属们都发现了不对劲才会前往医院。

而往往这时候,问题或许已经相对比较严重了,临床症状非常明显了。

因此精神科医生在问诊时,很快便能够察觉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很快地通过询问做出鉴别诊断,这个时间并不会很长。


至于我们谈到的量表:比如汉密尔顿抑郁自评(症状测试),SDS抑郁自评(程度测试),SCL-90症状自评清单(心理状态测试),SAS焦虑自评(程度测试,因为抑郁症常常会并发焦虑症)等量表都是辅助医生诊断的工具。

一般来讲,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很快就能诊断患者的病症和程度,而量表是综合之下的诊断工具。

当然,有些医生也会叫患者去测脑电和身体机能状态等测试,然后以此综合诊断,方法不尽相同。

综上我想说的是,每个医生的诊断方法不一样,并且患者也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往往很多时候患者的症状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做出鉴别诊断。

我说的鉴别诊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鉴别患者的问题是正常的情绪问题,还是其他疾病并发的问题,亦或是否和身体疾病相关等等。

举个大家非常明白的例子:现在感冒了发烧了、咳嗽了,你特别担心会不会是新冠,去到医院后,医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症状了解,然后就是鉴别诊断,鉴别你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冠。

如果是普通感冒,那么就根据你的情况选择是开药、打针还是输液。如果是新冠,那就拉去隔离治疗,然后调查行程,筛查········


因此,我们不必太担心诊断时间太短,因为对于经常和抑郁症打交道的医生来讲,要鉴别诊断并不复杂,也不是时间短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

一般确诊后,医生都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病情程度建议先咨询、服药或者住院。

但你仍旧可以提出你的质疑,让医生给你解释,或者要求开单子去做脑电、身体机能检测,或者挂其他专家号再看一遍,当然我说的是如果你实在不相信诊断结果。

但绝不能因此否定诊断结果而选择不关注,因为早诊断、早治疗永远是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拖得越久就越严重。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患者的症状都非常明显,当医生发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描述模糊不清的时候,也会让患者过一段时间再来问诊,或者增加辅助筛查工具,比如量表、仪器检测等·······


除此之外, 如果你们是去的心理咨询室,如果心理咨询师告诉你通过首次咨询的评估,可能存在抑郁症倾向,要求去医院做心理诊断,那么请不要犹豫,尽快带去。

首先一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知道在抑郁症患者没有服药或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擅自给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还没有诊断的抑郁症患者做持续的心理咨询是违法的!!!

并且,稍微经验丰富一些的心理咨询师,第一次咨询就能察觉出来来访是否有抑郁症风险,只是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能下诊断只能评估而已,因此会要求来访去医院诊断,这是非常合理且专业的建议。

如果你怀疑,你仍旧可以提出疑问,让心理咨询师给你解释评估依据和理由等。

有一说一地讲,很多时候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对一个经验丰富一些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讲太明显了,并非难以判断。

只是有些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存在其他问题干扰了判断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咨询师仍旧会建议去医院做诊断,这也是对来访者负责任的表现。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怀疑诊断,但不建议否定,并且还需要尽快再次筛查。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不管是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还是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都是有理由的。

诊断和评估不是张嘴就来,而是需要理由和原因的。不信做过诊断的小伙伴,你们看看你的诊断报告,一般都会诊断过程的描述。

通过以上解释,我想我应该基本上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讨论后面的问题了,关于家属被诊断为抑郁症后,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对方?


贰、家属或伴侣确诊抑郁症后我第一步做什么?

我知道抑郁症患者非常的痛苦,甚至他们仍旧经常遭受误解和标签。

但今天我非常想来谈谈,正在面对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们,你们也十分的不容易。

我很难想象,当你的家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波动,也许一开始你并不相信,也许一开始会怀疑医生怎么那么快就给自己的家属诊断为了抑郁症?

甚至也许在带着家属进医院的那一刻,你从来没有想过对方会被确诊为抑郁症,甚至在此之前你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抑郁症。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你就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所引导。比如网络上各种针对抑郁症的评价;比如身边的某某某告诉你,抑郁症都是矫情病;抑郁症就是一时想不开;或者在你原本的认知中,抑郁症并不是大家说的那么严重···

也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认知中可能会存在着“抑郁症=轻生”的观念,因此对方一旦确诊后,你便害怕得不行,因此可能会出现担惊受怕、愧疚、悔恨、深深的无助甚至逃避等情况。

关于抑郁症的成因以及科普,我曾有写过,你可以点此查看:《抑郁症:那只在误解中不断壮大的情绪黑狗》

在这里,我想先给你提供一些如何面对抑郁症患者的办法,我想这样你会更加有一些方向和可控性的操作:


1、当对方确诊抑郁症后,第一份帮助是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对方真的生病了。

如果你对此仍旧有怀疑,可以带着对方前往更大的专科医院(心理医院),许多市都会一个专门的心理专科医院,也许是大家平时口中的“精神病院”,我想这个带着嘲笑和贬义的“绰号”也许给很多人带来过麻烦,让需要的人不敢去,让去了的人无法面对自己的病情,还要遭受别人的议论。

但我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我们,应该要为这样的专科医院正名了,身心一体,没有规定身体可以生病,心理就不能生病。

只是在以前,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心理行业发展曾经经历过一段几十年的断层,所以在早先我们对此并不熟悉,即便不舒服也不会往心理这方面想。

但现在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不仅让我们可以检查身体疾病,也可以检查和治疗心理疾病,这是好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因此,你大可以鼓足勇气,带着对方前往专科医院检查。我想对身体和生命的负责,是我们本身就应该具备的。

那些带着异样眼光的人,离他们远一点就好。

抑郁症就是一个常见病,它不是绝症,也不是很多人说的,抑郁症=死亡。它可以被治疗,可以被干预,可以预防,我想非常认真且慎重地对你说:现在的医学足以治疗抑郁症。


2、理性看待并重视抑郁症,就是对患者给予的第二份帮助。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有一天生病了肚子疼,但是身边的人告诉你,你没有生病,你肚子不疼,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别人的感受,我们会首先用自己的感受去定义对方的感受:“我觉得·······”。

这是我们大脑思考的习惯,无可厚非,最关键是在于,如果有一天医生告诉你身边人,你真的生病了,肚子疼,但是对方仍旧否定,我想这时候你一定气的想揍人。

因此,换位过来,在不了解这个病症的时候,我会因此否定它的存在,可以理解。

甚至在诊断后,我们会因此怀疑,也可以理解,但是再次被诊断后,医生给出了相同的诊断的时候,我们仍旧否定,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们有怀疑的权力和理由,但是没有持续否定的理由和借口。

至于,不去诊断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更是不妥的。不管事情是否如此严重,我们都应该相信,到专科医院或心理科、精神科做个心理测试(心理体检),并不是没有必要,尤其是在我们对心理疾病不了解,接触不多的情况下,难道交给专业人员不是更放心吗?

因此,如果对方如果真的确诊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理性看待、重视就好,听医嘱的,可以寻求更加专业的人员,但没必要自我揣测。

因为我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会让患者的康复速度不断的缩短,尽早的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而否定和排斥、逃避只会让情况更加的糟糕。


3、给予对方对待疾病的态度,这是我们给予抑郁症患者的第三份帮助。

如果患者是你的孩子,那么你可以和医生询问孩子的情况是否还能继续现在的学习进度。

如果不行,那我们可能需要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一下,是否可以减轻一些作业,是否可以请一段时间的假来调整一下,恢复一些后再去,如果孩子的医生告诉你孩子的情况比较严重,要考虑休学,或者孩子明确的告诉你,难以继续学习,那你可能需要考虑给它办理休学。

你要相信休学几乎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好了以后,他会更加的有动力和能量去面对学习。

否则,非常低效率的学习,除了增加内耗,让自我的情况更严重,增加大脑和身体负荷,其实并不会有太好的学习效果,并且相比学习情况,我觉得生命、健康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如果患者已经在工作,那么这时候你也需要提醒一下对方,如果感觉真的特别难受,可以尝试请几天假,休整一下,然后趁这个时间找个心理咨询师,缓解一部分压力。或者减少一些加班时间,降低一些自我要求,慢慢来。


除此之外,你尽可能的多关注一下对方的睡眠,抑郁发作频率、时长情况(上一篇“《给抑郁症患者的一封信》”中有提到什么是抑郁发作),食欲等情况。

也许患者的情况并没有严重到我上面说的休学和暂停工作等情况,但作为家属,我们尽可能给予对方对待疾病的态度会让对方心理好受不少。

至少我们的第一份情感支持送到了,这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唱独角戏,而是有人理解和认可的,这或许给到患者更强的动力和能量去战胜抑郁症。

这样的关注和重视,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难的。就像是对方患了重感冒,我们也会关注对方的身体情况,实在严重就请假修养两天,或者吃清淡一点,坚持吃药、打针、输液等·····

因此,以上是我能想到的,家属面对患者时第一步能做的,在心理上、态度上、行为上可以做的一些改变。

这并不是特别难,或许我们需要一些时间,但我们仍旧可以尽量去做。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能做的很少,不要试图太急迫的去改变对方,因为一个长时间引发的病症很难短时间来愈合,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时间,也要给对方一些时间。

除此之外,关注和监督患者按时服药,陪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非常重要,并且尽量不让患者自己拿着药,关注并重视对方的异常行为,都是我们可以做的。

也不要忘记求助专业人员,这会让我们更加轻松一些,也有很多时间自我调整和应对。


叁、如何和抑郁症患者相处?

首先我们来谈谈,和抑郁症患者相处,我们要做些什么?

这一段,大家做好心理准备,我写的和抑郁症患者并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探讨在陪伴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家属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以及如何更好的形成长期的支持系统的办法。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仍旧会长篇大论的去描述,因为我认为建立长久的动力和持续的改变能量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我想这个问题,对我们很多家属朋友来讲,就是一头雾水,一脸懵逼。

时间长了,面对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会深深感到无助,进而引发我们本身的情绪问题。


说实在的,我在门诊中,往往家属和患者一起进来后,我可以明显察觉到许多家属充满着焦虑。

因此我会在门诊中刻意控制时间,留一些时间给家属,单独和他们聊聊,一方面缓解他们的焦虑,一方面沟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做的事情,以此来帮助患者。

往往很多时候,当家属进来的时候,听到我说察觉到了他的焦虑,他们都会一脸惊讶,随后又松了一口气。

我会给对方解释为什么我察觉到了,怎么察觉到了对方的焦虑,对于一个专业人员来讲,要察觉到这样的焦虑并不困难。

至于他们为什么松了一口气,我想或许是因为在陪伴患者的那些时间里,其实他们承受的同样不少。

面对各种难以分辨真假的信息,面对长期的治疗,面对不知道怎么做的无力感,面对对抑郁症的不了解,面对患者的情绪反复和极端念头、行为,他们也曾束手无策,深深陷入痛苦中。

我想这里面,根本原因或许有着对抑郁症的了解太少,对应对方法的缺失,对患者现在的康复阶段的未知,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常的临床反应,哪些是病情变化的异常反应········

而这些或许患者本人都不知道,非专业的家属又怎么会知道呢,因此未知因素就很多了。

而这些因为不了解、不知道引发的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就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或许从患者确诊开始治疗就存在,也许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会更多关注到患者的情况,而忽略努力陪伴患者的家属的感受。


而患者自己本身即便感受到了,也很难有足够的能量去关注和共情。

因为他们可能会因此感觉到很烦躁,会因此增加自己的负荷和情绪负担,可能会导致情况更加严重,甚至因心理防御机制的触动产生攻击性行为········

这就好像胳膊骨折的人躺在床上,即便看到至亲摔在地上,想要扶也没办法,甚至会因此产生更强的愧疚感、自责感,恨自己的无力和觉得自己是废物,是累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家属朋友的情绪压力也随之增加。

而终于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有一个人告诉他:我理解了你的焦虑,我明白了你的感受。

面对这种被看见,被理解或许才会因此松了一口气吧。


因此,面对门诊或咨询中的患者家属,如果对方是孩子家属,我会明确告诉对方,孩子的情况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但是我也会非常慎重的告诉家属:“孩子的养育中,许多时候很难定义对错,只能说当我们发现出现些问题的时候,那说明我们可能之前的方法并非是合适的,需要做一些调整。”

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孩子,我们很难要求自己和孩子能做到最好和完美。

我会尽量不让家属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因为一旦他们贴上各种悔恨、自责、懊恼的标签后将可能会丧失许多改变的动力,而这对患者的康复是不利的。

因为,如果我们告诉家属,你哪哪儿做错了,就是因为你的问题,所以你需要改变!

且不说对方能不能接受,就算是对方接受了,开始懊悔和自责,那么他们便会带着这种“对与错”的标签去改变,而这是一种“利他行为”。这样的动力是:“我的改变是为了孩子,为了患者。”

这种“利他行为”的动力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的。

我们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利他行为”,总归是有时限的,并且改变不会那么轻松和容易的,它需要时间和精力,也同样的需要能量。


比如,三个月后,家属拼命改变,这期间因为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和行为模式,改变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煎熬。

这样的痛苦和煎熬随着时间的积累会逐渐增加,终于三个月后,患者的情况仍旧没有康复,但这时候他们的动力用完了,结果会怎么样?

这三个月积累的痛苦和煎熬可能就会全部洒向患者!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不住说:

“我已经改变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是这样?!”

“我已经把我能做的都做了,我无能为力了!”

“因为你这个事,我已经崩溃很多次了,我现在已经崩溃了!”
·······

你看,这样的反馈会怎么样?

要知道,抑郁症的康复过程,或许不会太长,尤其是中度、重度以上的抑郁症。

太多负面标签的自我标尺,只会增加我们更多的内耗,这并不会对患者产生多大的帮助,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痛苦。

就像一个人被一根竹签给戳出了伤痕,我们拼命的去把竹签打磨得光滑,这样的作用是什么?会避免这个人再次因此受伤,但是这会帮助到原本的伤口愈合吗?

我们应该是给伤口创造一个便于康复的环境,而竹签的打磨只是其中一部分啊,还有上药、消毒、包扎、养护呢。

这种局面就很尴尬,你看,家属已经用力改变了,患者也用力康复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双方都崩溃了。


这里面有对错吗?

很难去定义吧。

于是,我们家属在帮助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自我标尺的标签化需要慎重。同样的,不管不顾当然也是不行的。

而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是,像上面谈的内容一样,首先做到在心理上、态度上、行为上的第一步。

然后,第二步就是尽量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更好一些。

别忘记关注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你可以永远大胆的相信,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陪伴者和支持者是肯定会帮助到患者的。

还有,如果一个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了抑郁症,那么这个原生家庭里的其他人就没有问题吗?

我可以非常明确告知,肯定有的。

只是患者的抑郁症这个疾病把这个家庭的问题具象化、表象化了,因此想要治本,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吧。

最后你分析会发现,其实可能大家都是问题的受害者啊。

只是盯着行为的改变有什么用呢,这就像是治标不治本,且不说很难,就仅仅是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很难承受和持续性坚持下去的。


在我的门诊中,因为擅长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所以我会帮助家属们分析和探索家庭问题形成的原因,去探索找到让自己更加舒服的生活方式,建立长久稳定的家庭动力系统,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加强的动力和能量去帮助患者。

这是利己行为,先是我们自己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我们会享受到在改变过程中的愉悦感,这样就会不断的被补充动力,动力会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的增加,这是一个长久的办法。
同样的,整个家庭系统的积极化发展,所提供的动力和能量是非常庞大的,这相比一个人孤军奋战而言,好太多了。

这样的改变是持久的,是可持续性的,这样我们才可以持久的为患者提供能量,去持续的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在帮助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我们的家属朋友或许都没有想过其实自己也需要被自己关注,很多时候心理疾病的形成除了当事人的遭遇外,家属的经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之前我在收集和研究现代抑郁症患病率高的原因中,发现有意思的两点:一是社会竞争,二是上一辈“病”了。

第二点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去关注,或者很难去联想。其实上一辈的“病”传下来后,会导致下一辈的问题更加的严重,因为下一代除了要背负上一代的问题,还有自己这一代的问题啊。

这样一代代“传”下来,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这不就体现出了现代小一辈的心理问题这么严重了吗?
至于上一辈会因为什么“生病”,这个问题除了当事人本身外,或许还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素的影响。

那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之前没有发现各种心理疾病呢?

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只要有人,有群体生活就一定会有心理问题或疾病。

至于为什么现在才“出现”心理疾病,那是因为现在的医疗水平可以很简单的检测出来,以前不行,并且以前很少有人重视它。

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啊。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段长篇大论,会不会给我们的家属朋友们一些帮助。

总结一下就是,和抑郁症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注意第一步的心理上、态度上、行为上的变化,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啊。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了上面的内容,那么下面我们就再来谈如何高效率的帮助抑郁症患者了。


肆、如何高效率的帮助抑郁症患者?

我不知道家属朋友们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很累,但我仍旧觉得上一节那些内容比较重要。

因为在门诊中,一般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和家属们探讨这些内容,因此上面这一段便一次性写在这里了,我很难完整并准确的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出针对性的解释和方法,只能针对现象去做一些解释,因此这或许会让这些内容显得有一些赘述了。

但长期的来访,我都会在后面慢慢的和家属朋友们探讨这些内容。

其实陪伴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的家属或陪伴者也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共情的。
这点很重要,我们需要知道。

不能什么问题都往家属身上贴,虽然不可否认确实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合理的认知会显得更加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聊聊如何高效率的帮助抑郁症患者:

1、 尽可能的去理解和共情会减少你们的距离,这会让你更加容易去帮助他。毕竟你要伸手牵住一个人,那么首先你总得离他近一点吧。

这里说的是理解和共情并非是我们要感同身受。

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我并不希望你能感同身受,也不希望你有感同身受的机会,因为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那种感觉很痛苦,很难受,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确实很难受就好。而这种难受和痛苦或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患者抑郁或者焦虑发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的问一句:“是不是又开始难受了?我能做点什么吗?”


也许对方会告诉你:“让我一个人安静一会儿。”

OK,那我们就给他一些空间,让对方安静一会儿。或者你也可以陪伴在左右,但不说话,那怕就这么一直坐着或者关注着就好。

如果感觉到对方痛苦得发抖或明显的呼吸急促,或者眼泪大颗大颗的流下,我们可以尝试轻轻的握住对方的手,或者轻轻拍拍背,或轻轻抱住对方,告诉他:“没事儿,难受就哭吧,我陪着你。”


当然,我们也得做好准备,有些患者或许会因愧疚感和自责感以及烦躁感会做出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言语:“走开,不要靠近我!”

或者一把把你推开。

这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的。

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就好,预留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

不必太伤心,患者并非有意或刻意的攻击你,也许他是真的很痛苦,很难受,无法控制。

虽然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用很大的勇气去面对和处理,但尽力就好。

面对这样的反应,我们重新回到原位安静的陪伴就好,虽然这会让你感觉到深深的委屈感,但在这里我也只能对你说一声:“抱抱你,一切会好的,你在帮助他,加油!”

不管怎样,我想那时那刻,我是会理解你的委屈和痛苦的,至少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个人在远方用文字向你表达了对你感受的理解和认可。


2、不施加期待的温暖陪伴会像朝阳一样给他们希望。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因病情原因,对自己的认可度非常的低。因此会导致他们常常定义自己为“废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陪伴的时候如果施加了过多的期待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对方增加深深的愧疚感和急迫感,进而导致自我评价再次降低:

“你看,他都这么来陪着我了,我还没好起来,我果然是废物,我就是没用,我就是好不起来了·········”。

什么叫不施加期待的陪伴?

“就是我陪着你不是为了让你很快变好,而是让你有一个人陪着一起去面对,这样的陪伴是温暖和富有力量的。”


有一说一的讲,我们如果让我们完全不施加任何期待,那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只能说尽可能的不表现出来。

比如尽量不要去表达这样的意思:

“我都陪你治疗这么久了,你还是这样?到底是不是真的病了?”

“这么长时间了,你还没有好一点吗?”

“为了你,我已经妥协这么多了,怎么还没好?还要怎样?”

或者不断的询问对方有没有好受一些,不断的要对方给我们答案,希望听到对方的情况有明显的好转········

这样的期待,会增加患者的负担,从而有可能导致问题严重,让治疗陷入缓慢的进程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第三节中长篇大论去探讨我们家属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感受的原因。

当我们处在焦虑和无助、彷徨中时,这样的情绪状态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陪伴者角色状态。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忽视自己,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提供不施加期待的陪伴和温暖的支持。

因为同时在不断变好的你,不断体现自我价值的你是不会特别急迫的,是相对冷静理性的,是可以付出更多时间并等得起的。


3、 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状态,是抑郁症患者的靠山。

在我的门诊中,我曾经在一个抑郁症患者小伙伴儿连续的十数次的咨询里,每次咨询都会回答对方三四次同样一个问题。

对方每次咨询都会问:“你会不会放弃我?”

我会回答:“不会!”

不大声,但比较坚定,每次回答我都尽量保持语气一致。

对方乐此不疲的问,我也乐此不疲的答。

我知道对方或许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焦虑,需要不断的询问我,不断的确定答案。

我不会问对方为什么会每次都问,我知道这时候对方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和稳定个体去支持自己坚持下去。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状态,不管对方什么时候问,不管对方什么语气问,我们都尽量保持坚定和稳定的状态。


比如他会问你:“我是不是好不了了?我是不是很废物?”

你可以认真的看着他,告诉他:“会好的,你很勇敢,不废物。”

也许对方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的问你,不厌其烦。而你只需要稳定的输出就好。

稳定的输出,认真的眼神,会给对方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支持。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烦躁,但我们可以想象:“或许他现在真的太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了,因为他此时此刻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他需要一个支持,来自于你,这是一份希望。”

我想或许这样,你会舒服一些,会有更大的可能坚持回答下去。

也许就在某一天,这句话会帮助他冲破乌云密布的天空,让那万丈的光芒洒向他的世界!


伍、为什么诊断后情况更严重了?

我想在面对患者诊断后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好像对方确诊后,反而更加严重了。

前面我们有谈到过,抑郁症患者一般前往医院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而精神类药物的作用时间一般会在三到四周左右开始凸显,而副作用会在服药后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因此在服药的前三四周里,患者的情况仍旧是在持续恶化的,而在药物起到作用的时候,情况或许已经比之前严重很多了。

而当药物对病情控制凸显出明显的效果,或许这个过程相对会比较长一些,因此要出现比刚刚诊断时明显缓解的情况,或许需要一些时间。

这就导致了,我们发现患者诊断后开药后更加严重的原因之一了。

理性看待就好。


除此之外,我们前面那篇文章谈到的药物服用情况,是否遵医嘱服药,是否定期复查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而心理疾病病情的发展和身体疾病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相似点,也许疾病的形成和积累、病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但是病变后恶化的速度却是飞快的,也许短短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而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我们虽然在科学治疗、按时服药,或者已经住院却还是感觉情况在变差的原因之一。

这需要我们给患者一些时间,仍旧需要坚持治疗下去,往长远看。

如果实在觉得不放心,可以询问医生患者的情况原因,或者求助更大的专科医院也可以。

还是那句话,这不应该是我们停止治疗的理由。

及早干预,科学认识,积极配合,寻求专业是最能及时止损的办法。


并且在抑郁症的治疗上,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大脑和身体负荷,但是对消极的认知改变效果却非常有限,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会更快的帮助患者康复。

至于可求助的心理治疗的渠道和途径、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寻找到专业且相对低价的咨询的办法等等都在上一篇《给抑郁症患者的一封信》中了,这里面也包含了药物的服用情况和药物服用常见的问题等,诸位可自行查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好了,关于确诊后情况反而更加严重的解释,我能够聊的就这些了。

各位还可以通过向患者的医生问诊的方式获取相关疾病的具体信息。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患者的医生是最了解患者病情的,他哪里应该会给到我们更加准确的答案。

好了,这封信就写到这里。

不得不承认,或许仍旧还有许多信息没有完整的描述出来。

但是我希望这封信可以给在远方陪伴抑郁症患者而导致迷茫、痛苦、无助的你带去一点希望和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