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历史探奇 2022-01-05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1973年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

此帛画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他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导引灵魂升天”图。

这幅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使须眉毕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舒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深入探索

1、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前身

迄今为止,长沙地区战国楚墓出土了两幅帛画。除“人物御龙帛画”外,还有一幅是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该幅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描绘一个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她侧身站立在一弯月状物上,合掌祈求,头顶凤鸟展翅,前方夔龙升腾。

像这类人物肖像帛画,多数学者认为是楚地葬俗中的“魂幡”,出殡时引为前导,葬时放入椁中。楚地流行魂魄二元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魂气归天为神,形魄入地为鬼”,并且“敬鬼神而娱之”,巫师通过祭祀或歌舞沟通人与鬼神,“魂幡”就成为巫师导引灵魂升天的转换法器。这种葬俗在江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楚墓帛画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T形帛画画幅变得越来越大,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复杂。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肖像画,仅占画面很小的部分,上部与下部画面很大,分别描绘了关于天上、地下的各种神话故事。帛画构图形成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的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当时人们某种宇宙生命观的形象体现。它潜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像系统,其结构暗示了生命在时空中的转化过程。墓主人肖像为其灵魂的象征;龙、凤、鱼、龟等为神话中的灵瑞,具有“生”的象征寓意。图像组合暗含着墓主生命形态的转化,即灵魂的复苏与生命的延续。帛画形象繁杂丰富,构图宏阔谨严,既有楚文化的诡谲浪漫,又有汉艺术的博大雄强。

2、同墓出土的著名的楚帛书

楚帛书与《人物御龙帛画》同为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但其出土时间有先后,方式也不同。楚帛书于1942年9月被盗掘出土,后辗转流入美国,一度寄存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旋经古董商出售,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The Arthur M.Sackler Gallery),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湖南省博物馆于1973年科学发掘了被盗帛书的墓葬,又发现了“人物御龙帛画”等重要文物。

楚帛书又称“缯书”,长47厘米,宽38.7厘米,四边环绕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神像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四角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四种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在神像的中心,写有两篇文,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相互颠倒,内容为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