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内涵新探

 创客农场 2022-01-05

来源: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 李春秋 | 发布时间:2007-09-06 | 浏览量:3906


  摘要: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除了目前学术界、教育界普遍认为的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外,还应有更为内在的因素,那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关键词: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 内涵 新探

  教育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加的。教育始终都是在做为主体的人们互动中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是人,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品德)也是人所承载。离开人,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就无以谈起。教师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而这里讲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教育界普遍认为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这无疑是对的,本人认为还应有更为内在的因素,那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后勤服务等都以学生为对象。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终究靠自己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就教育者来说,以学生为本包含丰富内容。

  其一, 热爱、了解学生。教育劳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 、沟通的过程。为此,必然要以感情为基础,任何一方的拒斥和懈怠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热爱学生,给予学生亲人般的关爱,打开学生心灵之门,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种爱是从大局、整体出发的,因而总是无私的。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素质条件,因而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其二,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教师无权进行任意粗暴干涉。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享有独立自主权,教师只能在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发展自己,对于他们的长处给予及时和积极的肯定,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张扬和人格的独立与完善。教师对于各种不同表现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如果教育者把学生分为三流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学生,对学生进行歧视乃至讽刺、挖苦、体罚等,显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损学生的人格,玷污学生的形象。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还应做到理解、信任学生,这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人为本”也就可以在学生中落到实处。

  其三,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做为公民,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有合法的权益,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等等。这些权利既受法律保护,教师也有责任、义务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部门的教师也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师德建设“以人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中以教师为本,既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发展进步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又涉及到教师本人如何展现自身价值的诸多条件。

  其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在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对教师的作用和品格给予高度的评价。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在一起。他在《荀子·礼论》中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公?无君师恶治?”天地君亲师为之根本。荀子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亡的一个标志。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有人怏(放纵性情),人有怏则发度坏”。(《荀子·大略》)汉代思想家扬雄把教师看做是人们的楷模,他说:“师者,人之模范者。”(《法家》)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有人说,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有人说,教师是向野蛮和无知发动进攻的统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等等。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递、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劳动之艰辛,作用之重要,决定了“教师”是个极其光荣的称号。道理很清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广大教师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进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一部人类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劳动,是无法想象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教师职业以崭新的意义。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明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职业无上光荣,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崇敬和尊重。

  其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要求师德建设中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在教育发展史上,所有教育者都把“教书育人”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我国《礼记》中指出:“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即是说,做教师的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立身处世的品德。韩愈在《师说》中更明确的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良好品德,即育人;“授业”,就是讲授文化知识即教书;“解惑”,是指解答做人和知识方面的疑问,三者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用我们今天的理解,所谓教书育人,就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用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进步教育家的主张,也是广大教师经验的总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榜样,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向做到“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而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为此,教师必须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其三,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尊严,要求在师德建设中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师人格尊严包括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个人的高尚人格去感化、教育学生。它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促使教师自身人格的提高。教师以人格感化、塑造学生的人格,首先对自己的人格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良好品德,才有资格去塑造学生的品德。第二,促使教师威信的确立。威信是威严和信誉,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教师有崇高的威信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爱因斯坦说得好:“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要尽可能的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为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第三,有利于教育的实施。身教是强有力的手段。受教育者有着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渴望从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身上看到应该做、学到如何做的榜样。大量事实说明,人格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的效果。第四,教师通过个人的人格特别是通过培养大量人才的高尚人格去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完善的道德人格是为人师的基础。教师要维护个人的人格,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自尊自强。自尊就是要维护教师的声誉,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动,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教师荣辱观。自强就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高标准严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理想的道德人格攀登。

  就社会而言,就是要关心、支持、尊重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教师所具有的高尚道德素质,应该而且能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教师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教师的人格。社会应不断创造条件,而且形成良好的机制,确保创造多、贡献大的教师,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和精神鼓励。当然,教师本人也应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

三、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最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人的体力、智力、技能、个性和社会活动等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劳动者将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将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进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中。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个目标,我们要构建的社会应是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使广大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还有,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师德建设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把其作为师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总之,无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本,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们党的重要奋斗目标。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素质的理论,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物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有待不断改革完善,人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在此我们集中探讨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问题。所谓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指教师的智力、体力的自由发展,以及教师的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建设促使教师遵守社会的道德要求,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归根到底是要促进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劳动中,师德的社会要求,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在价值目标上是根本一致的。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主要目的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劳动中确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提高和实现个人价值。这些要求,也正是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价值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一个教师只有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胸怀大志,忠于职守,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第二,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为每个教师指明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而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表明,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各种条件,而理解和明确这一点,正是实现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主观设想和愿望,其源泉是来自客观方面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任何脱离客观社会实践需要的个人自由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能够创造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条件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15页)只有依靠社会集体,才能为个人施展其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教师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也就为包括教师个人在内的社会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三,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积极从事教育劳动实践与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途径是一致的。教师的职业实践活动是以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为条件的,它一方面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文明进步效力,一方面又有利于自我完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情感、智慧和才能的发展与提高,以及崇高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主要在职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遵循教师道德的社会要求,努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攀登,勇于进取就会实现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出长期努力。譬如,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广大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越来越充分的物质保证,等等。

  要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中去,需要做出各种努力。

  首先,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体系。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塑造人去进行。为此,高校领导就要尊重和理解师生,注重感情投资,提倡激励上进,鼓励民主参与,以便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工作,尽管各自的具体职责不同,但集中起来就是“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都是为了“育人”。“育人”这个教育价值目标,是我们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注重学生和学风建设。高尚师德的养成,既决定于教师的自律、觉悟,又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它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是影响大学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又是影响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当前受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一些学校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现了偏差;一些教师忘记了学术至上、真理神圣的真谛。这种制度的缺陷和心态的浮躁催生了学术泡沫与腐败,健康进步的大学精神面临严峻考验。高等学府是学术的圣地,不谈学术,无以办大学;不讲学术标准和操守,则无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办高水平大学。所以以人为本对学校的要求,就是要营造“严谨笃学”的氛围,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为此,有必要对目前存在于教育领域的一些浮躁与混乱现象作出反思和治理。要让严谨、科学、进步的学风成为学校的主流,让教育成为社会大众敬重与向往的事业。以优良传统和校风对师生进行教育。实践证明,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绝不能仅仅依赖于规章制度,而要使学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是因为一个人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要有一种民族精神,一个学校也要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校如果没有一种求生存求发展、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校风、学风,这个学校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也就无法营造“以人为本”、提高师德素质的良好氛围。

  再次,提高教师个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以人为本,对教师个人而言,就是把外在的教师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并落实到行动上,即把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教师个人的自觉能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