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瑜|龋齿与糖的爱恨情仇

 新用户21671hit 2022-01-06

作者简介

    刘瑜,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老年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经验丰富,专业造诣深厚。


  龋齿又被称为烂牙,发病率非常高,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龋齿。龋齿是由于嗜酸的致龋菌在含有大量糖和淀粉基质的情况下,引起的牙齿物质再矿化和去矿化。可出现牙齿的白色斑块、黄褐色斑点、牙齿疼痛、敏感、口腔异味,逐渐出现龋洞,一般情况下不危及生命,但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有“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说法。

  龋齿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不注重口腔卫生的人群,还有长期高糖饮食者,牙齿不整齐导致的抗龋能力较差的人等。婴幼儿乳牙的矿化程度较恒牙低,而年轻恒牙发育尚未完成,表层钙化不足、晶体形成不完全、表面多微孔、耐酸性差,因此龋坏极易透过表层向深部进展,甚至可见尚未完全萌出就已出现龋坏。老年人牙龈开始萎缩、牙齿根面外露,这使细菌得以聚集,常常造成根面龋。龋齿导致的牙齿破坏通常不能治愈,但通过修复治疗可以恢复牙齿的形体和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活。

  每个孩子大概都被“吃糖会坏牙”吓唬过,糖与龋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糖确实是龋齿形成最主要的因素。致龋菌可以利用糖产生有机酸,而组成牙齿的物质大部分为无机物,所以牙表面遇酸则会脱矿、崩解、脱落形成龋洞,所以要减少进糖频率及进糖量。这里的糖不仅指糖块,还包括含糖食物、含糖化合物。

  龋齿有没有“天敌”?

  研究表明,餐后和零食后咀嚼无糖口香糖20分钟,可刺激大量唾液产生,有助于清除食物残渣,使口腔内碳酸氢钠浓度迅速上升,降低致龋菌产酸能力并抑制其生长,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减少牙齿脱矿威胁,降低龋齿产生风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刊登了美国一项研究成果:每天多嚼1粒无糖口香糖,全球每年可节省41亿美元龋齿治疗费用。儿童可以适当咀嚼无糖口香糖,在获得甜味感受的同时还可以间接保护牙齿。

  我们听说过“含氟牙膏”,也听说过“氟斑牙”,氟对牙齿到底好不好呢?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尤其是牙釉质、毛发等处,以及肺、肾等内脏中。氟化物有助于龋坏牙面的再矿化,增加牙齿的抵抗力。但氟的过量摄入尤其在牙齿发育时期,会导致成釉细胞发生肿胀变性和剥离,釉质容易吸附外来色素锰、铁等化合物而产生氟斑。氟斑牙是地方性氟中毒的典型症状。在所有自然水源中都能找到不同浓度的氟化物,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更高些,含氟较多的食物有莴苣、海带、海虾等。

  摄入适量的氟能对预防龋齿起到显著作用,使用氟化物预防龋齿被公认是现有的最有效的牙齿公共卫生措施。当然,保持营养充足是基本功,让孩子多吃含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和D丰富的食物,可促进其牙齿的发育和坚固。相反,营养素供应不足,孩子不但出牙迟,也易发生龋齿,均衡的膳食营养素也有利于提高儿童对氟的耐受。

  所以,“吃糖会坏牙”确有其事。

本文原载2021年10月29日潍坊日报《北海周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