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苦难,人生的三重境界

 风清扬颜 2022-01-06

你最喜欢苏东坡的哪首诗?我最喜欢的是《定风波》,我觉得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里,少有的人生境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每个阶段看这首词感受都不一样,以前是纯粹就觉得,苏东坡豁达超脱,但是现在再看反而有不一样的感觉。这首词写于1082年的春天,那个时候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如果你看过我之前写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天花板之苏东坡》,你就会明白,这一次贬谪对于苏东坡的人生意义,从一个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到被人像犬鸡一样驱赶,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审问折磨100多天的阶下之囚;再到那个在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一步被放逐到黄州,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人生在一刹那失去了意义。

很多人说喜欢苏东坡的豁达,说你把我贬了,但挡不住我快活,试问怎么可能呢?我们所看到的他快活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他一点一滴重建的生活。他在黄州的安国寺里,焚香默坐、沐浴尘垢、深自省察,这个时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是回归身体和心灵,回归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平凡日子。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一片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时候他开始觉得生活可爱了起来,因为有耕耘就有收获。即使吃的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乐趣,他创造了用小红豆和大麦皮酿的《二红饭》,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就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被美食唤醒了幸福感的,是在写下《定风波》的前一个月,更是在自己种地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子起名叫《雪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苏东坡和好朋友相聚的地方。他的这帮上到州府官员文化名流,下到小店老板农民渔夫的朋友们,上雪堂成了黄州城的文化交流客厅。

于是1082年春天,在贬谪到黄州两年之后,我们看见了重生的苏东坡,《定风波》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这首词的开头有一句引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说的是他们一行人,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已经被仆人先行拿走了,他们只能淋雨前行,同行的人狼狈不堪,而苏东坡自己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开头便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很多人都会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下雨又何妨,我一边放声吹哨吟唱,一边缓步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是如果你真的在享受这场大雨,你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要说“谁怕”?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在诗词里面,暗喻着人生的苦难,大家想我们一般遇到苦难会怎么办?

之前我们说过,苏东坡的《赤壁三境界》里面,最次的一个境界是什么?第一重境界“自我宽慰。没关系,别怕!”人生不过一场梦。你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但我恰恰觉得他此刻的豁达是假的,这就好像自己在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没事的、不怕,苦难算什么呢,轻装上阵吧,放声歌唱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其实是在抗拒苦难,而不是接纳苦难,所以我觉得他这个豁达是假豁达。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苏东坡的这一刻假豁达,却是让我觉得苏东坡最迷人的地方。佛家一上来就讲:“色即是空,要心无挂碍,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试问几人能做到?我也知道不应该有分别心,苦难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礼物,可是苦难它真的就让你难受。当苦难来临之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闭上眼睛安慰自己:“别听别怕没关系的”,我们常常没有别的办法,苏东坡也一样。我们之所以觉得苏东坡让人亲近,是因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豁达的最高处去俯瞰众生。我们有过的那种矛盾、痛苦、挣扎他都有,我们试图抗拒苦难的那种本能反应,那种别听别怕,他也都有。但是,倘若他只是这样的话,他又该如何照耀我们呢?于是我们就来到这首词的后半段,苦难之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天啊,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风雨终将会停息,苦难终究会过去,我们都将会迎来山头斜照,拨云见雾的那一天,关关难过关关过。苦难将我们打倒了吗?并没有啊,在回望来时风雨走过的路,苏东坡发出一声长长的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我觉得这首词的境界,至少掉了一个档位。“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可能会解释成,也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这就应和了上阙最后一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不管你风雨还是晴,我都依然保持着平常心,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二重境界“无论风雨还是晴,都保持平常心。”就是不再有分别心,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你不再对它们有任何评判,自然而然也不会再有得失心。所以你会觉得,我是过度解读,但我觉得艺术就是这样,艺术家赋予了这个作品第一次生命,而解读者赋予了这个作品第二次生命,所以你的解读,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我会怎么看这句话:“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觉得最妙的就是“无”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无所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家里的“无”,无不是没有!它更大的意义说的是“虚妄”。第三重境界:“风雨也好,晴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三重境界

风雨也好晴也好,就像是一场梦,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弭,所以当你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你觉得风雨和晴还重要吗,它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的出现只是带给我们一个感受,我们这辈子都是在玩“感受”的游戏,感受是刹那间的,每一个心得当下都会有新的感受产生,走过之后就不要再执着,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在《定风波》这首词里面,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跨越,从自我宽慰到走向更加通透和旷达的人生。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词的境界,千百年来无人可比吧,就是因为他并不是纯粹地在展现自己的豁达,他的豁达是从泥泞里长出来,是我们所有人在经历苦难都必须要走过的境界。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对于我们而言,苏东坡既是同行者,更是引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