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少家长多少泪,就因为这点没做对

 古读 2022-01-06
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讲科学,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却主要依靠直觉,这样是不科学的。在教育上多懂一点科学,也许就改变一生,不仅仅是孩子的一生,而是我们彼此的一生。

先上一张图,这是一篇看图说话。

这是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what就是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成绩,得了什么奖,上什么大学,干什么工作,挣多少钱等,这是孩子表现出来的可量化的成就,是用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指标。

how即是特质风格,比如乐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是孩子个性品质。这些虽然不像what那样很直观,但是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对孩子作一定的评价,比如说一个孩子坚毅,有创造力,那么他具有成长型思维,将来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缺乏积极性特质风格的孩子的竞争力就不是那么强了。

最内层的是why,这指的是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安全感、自我评价、对家庭关系的反应等等,是孩子对自我和外界的感受和情绪。这些是潜意识里的本能,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外人就更难感知得到了。但它却是对孩子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者的关系是,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特质风格难一些,但是也可以观察的到,家长会了解孩子的性格,也会注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最核心的心理内核则比较难观察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内核也未必有所意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才能观察得到。

外在的东西相对容易改变,越内层的越难以改变,最难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这就验证的那句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实际上我们这里说的禀性比较笼统,通常指人的性格特质,而性格特质的底下还有心理一层。这是被忽视的,或者是难以企及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父母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的行为。家长看重学习成绩、得奖、名次等外在表现,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家长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是停留在外在的,督促监督孩子学习,帮孩子报补习班,寻找各种学习好方法。不能说这些完全不起作用,但是问题的根源没有找到,解决起来就很笨拙。效果不理想,而且损耗巨大,甚至有些付出惨痛的代价。很多父母不惜选择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而造成的破坏很可能是得不偿失。

如果家长对这个法则有所了解,那么在孩子教育上就抓住了核心,自然就是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更大可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

尽管有些家长不懂这些知识,但是他们也能把孩子教育得不错,那么这个家庭或者说家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遵循了这个规则。要理解这个规则并不难,由己及人想一想就能明白,很多事情我们缺少不是能力,而是动机,就是说不愿意做。做同一件事情背后的心理支撑不一样,效果肯定就不一样。大家都去跑步,每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跑步给人的感受就是千差万别了。

这里找出一个心理对于学习的影响例子。

在和妈妈关系上,孩子可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安全型的孩子,当妈妈离开后,他不快乐,妈妈回来后他就很开心。回避型的孩子当妈妈离开时,他就转移视线,当妈妈回来后,他也不去看她,表现得好像完全不在乎。焦虑型的孩子则在妈妈离开后情绪会很激烈,即便妈妈回来后,他依然很伤心。

当妈妈和陌生人说出两种不同答案,让孩子判断时,三种类型的孩子表现不同。

安全型的孩子会根据说话者的语气、神态、还有他们自己获得的信息作为判断依据,而不是一味选择听从妈妈答案。

回避型的表现为一半一半,他们可以认可妈妈的答案,也可以接受陌生人的答案。

焦虑型的孩子则不管妈妈是不是对的,即便他们明知道妈妈可能错的,他们也选择相信妈妈的话。

这种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影响他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吸收,将来也反映在学习方面。一个稳定、安全有爱的基础会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去探索、判断、学习。

我们的人格是源自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和我们的原生关系是我们人格的基础,是我们内部的人际关系,我们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是这个内部关系的投射和展现。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比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心理建设提供帮助。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这样说:“一个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是真自我,一个人的自我若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的就是假自我。真自我和假自我最初都是在母婴关系中形成的。”

而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是别人眼里看到what的那些表现,还有内心的充盈和明亮。有这样一个说法,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是有道理的。

爱的意义不是为了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好书推荐:一个美国女孩挣扎的教育、成长之路。知识是山,家庭是另一座山,你当象鸟飞向你的山。(或有机会我会谈谈这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