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痛苦,得见幸福

 古读 2022-01-06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基于多大的基数得出的,诊断的标准是否可靠。但是,对于说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之外第二大杀手这个说法,我是相信的,网上资料说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病。

你想想,还有多少未被统计到的,实际的数字肯定远远大于被确诊的。从总量来说,抑郁症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肯定要远胜于癌症。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时代抛弃你招呼不打一声,但是实际上招呼肯定是打过的。只不过我们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总是表现得比较麻木,因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心理类疾病通常有后滞性,很多诱因可以追溯到童年,一旦真的感觉到了,就比较严重了。关键还有一点是,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多年前,我就关注到这个病,不是因为我本人或者亲友之中有人患了这个病,而是因为我有一颗好奇心。本人是个敏感宝宝,从小关注人的情绪,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当然,本人气质多少还受一些文艺书籍的影响吧。

二三十岁的时候虽然知道,但是不以为然,直到十多年前的一个同事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疾病夺走了他的神采,还差点夺去他的生命,对我有不小的触动。那个同事终究还是出了很严重事情,以前文章说过,这里不再细说。这些年来,慢慢听闻这类疾病的消息多了起来,最近几年,朋友圈中就有人患病,我对这个疾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抑郁之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玻璃罩中,无声地呐喊,有时候连呐喊也发不出来,而玻璃罩外面是鲜亮、热闹的世界,亲人朋友走来走去,但是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近在咫尺,却被活生生隔绝。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自杀,其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博士生,非常令人痛心,最近就有几起。我没细看,这里也不想找出来给大家看。检讨一下,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自媒体写手。按多数自媒体风格此处应该有惨烈的例子,把每一个人间的惨痛放大到千万像素,把最为抓心挠肝的一帧画面呈现出来。

看看前些日武汉男孩跳楼事件中,多少自媒体不仅把当时母子对峙的画面纤毫毕现,还挖出去年上海立交桥少年跳桥的动图。这些自媒体不惜以他人的流血作为自己的流量。难道我们只是同情逝者,对于逝者家属就该毫无同情之心吗?

现在,我们看得比任何时代都要多,但是正因为看得多而看不见,看不见痛苦,看不出怜悯。我也曾写过一篇相关文章,文中也提到了前面说到的两起事例,不过尽量用文字简短表述,即便如此已觉痛心,我知道放上动图会有震撼的效果,但我不想追求这种效果。这并非什么高尚之举,怀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能想得到的,只不过有人更看重流量而已。这也是我不愿意写一些投稿件的原因之一。

虽然同情心有时候对于他人来说于事无补,但是同情心可是我们身上很珍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对自己也会变得麻木。同情他人会教会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缺乏爱的人生只能叫活着。

如果非要说一个人身上最好的特质,我觉得就是共情,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不仅自谋幸福,还会造福一方。单身的朋友可以拿本本记下来,以后会感谢我的。

下面就是我抄的笔记,分享给大家,部分内容来源于一个企业聘请的医学专家讲座稿件。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I)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

1、持续性的心境低落;

2、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丧失愉悦感、活动减少;

3、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

4、失眠或睡眠过多,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

5、反复想到死亡等等。

对比一下心理健康的定义:

1.身体、智力和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一正一反,对比一下,如果你刚好相反,就值得注意了。

如果有问题,肯定要求助专业的医生,但是自我心理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也很重要,如果你是自洽高手就不会得这个病了。心理调节最重要的一点是积极的自我接纳:

1. 完美的自己是不存在的

2. 喜欢自己,有价值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3. 心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4. 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5. 策略:检查自我期望,不过度自我批评,寻求有效的补偿

下面是一些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小鸡汤,饭前饭后来一口也很不错的:

你改变不了环境, 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 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 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 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 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 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 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 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 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家庭教育最该重视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六七年前看蒙特梭利系列书,有一句话我至今犹记在心: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不当教养方式。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人格在5岁之前就基本塑造成型。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咱们老祖宗可真是老聪明了!

根据我看的一些心理学书,对于心理类疾病有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器质性的蜕变,就是脑部神经上的某些改变;另一种是认知性,也可以说精神方面原因。无论哪一种,我觉得童年时期的健康良好教育都会让人受益终身,人性教育远比智力教育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可在一些父母看来,他们只要不打不骂孩子就已经算是很好地照顾孩子的情绪了。语言伤害、冷落,憎恶的目光或表情,这些冷暴力的威力一点也不比体罚的伤害小。

心理健康或者情绪管理有很多的内容,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对孩子有共情心,充分地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简要地说就是,首先倾听接纳,然后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每一次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都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好时机,而有些家长却觉得孩子不哭就说明情绪很好,实际上没有情绪不好,也就无从介入管理。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小时候爱哭爱闹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比较阳光开朗;小时候是个乖宝宝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个性内敛害羞。

普遍来说,现在的孩子得到家长史无前例的关注和照顾,但是很多时候正是过度的关注和期待扼杀了孩子心灵的自由。缺乏自省的家长浑然不觉;有所意识的家长却难敌自身的性格缺陷,管不住自己;既给孩子细心的关爱,又能呵护孩子心灵自由的家长,殊为难得。

可以想见,未来的社会竞争会日益加剧,而亲友圈在缩小,人际关系日渐疏离。家庭教育中人性教育远比智力教育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将成为TA人生幸福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这份最初的美好就在于父母智慧的创造。

成熟的父母首先了解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看见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TA的需要,这便是真爱。爱是一道光照进孩子的未来

看见痛苦,才得以避免痛苦,才得见幸福。

愿我们,做看得见的人,做幸福的人。

附上一期视频号关于孩子教育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视频号,不吝指导。

请转发、点击“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