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02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建学

中国的抑郁人数已达1亿之多,在全球数量第一,每14个人就有一人抑郁。

抑郁症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

然而悲哀的是,当很多公众号、自媒体在进行科普的时候,往往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又是家长看不到系列。怎样让我的父母看到呢?

“我抑郁了,但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只会认为我是装的。”

“他们说,不缺你吃不缺你穿,你有什么好烦恼的?我养你不是为了装精神病丢我脸的。”

“每次的对话,都是加重抑郁情绪的要因。”

有多少人的抑郁,是被身边这些打着关心自己旗号的家人所导致的?

可能这样说,很多家长难以接受,会第一时间否认:我对孩子这么好,那么爱孩子,为啥孩子还生病了呢?

但其实,我们说孩子的抑郁与家庭有关,并非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调整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方法,更好地帮助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

下面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01

要求孩子懂事听话的家庭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痛苦抑郁。

那些从小乖顺听话的孩子,其实一直压抑着“自我”:不敢要零食、不敢要玩具,压抑着欲望摆手拒绝。

马思纯就是在一个极为严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个“乖小孩”,要听话、懂事、忍让,即使她上学时被排斥,被霸凌,被边缘,父母没有去维护她,反而还不咸不淡地:“别理会。”

在这样教育下的马思纯最终熬成了抑郁症。

过早懂事的孩子内心压抑了太多的真实需求,他们内心早已被折磨到“生不如死”,如果不能及时疏解,只会越长大越痛苦,甚至长大之后走向极端的道路。

就像马思纯说,她不敢麻烦别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连生气都无法表达出来。

不断压抑自己的好孩子,不懂拒绝,长大后成为老好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意味着他的人生要承受很多的不公平对待,这样就会导致越乖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抑郁。

02

父母的高期待,让孩子丧失自我

“我永远也无法让父母满意。”

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越来越重,学习强度不低于成年人的996,很多家长还给孩子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但无论孩子多努力,做得有多好,有些父母都难以满意,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

伍绮诗说:“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为了讨好父母,即使能力有限,孩子也会选择去消耗自己,最终在长期的精神内耗中失去自我,在一日日的焦虑彷徨中患上抑郁。

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注定不会快乐。

不要让父母的过高期待,成为孩子的负累。

03

经常贬低、否定孩子的家庭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是最毒的药。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去复诊的时候正好在看书。医生看见了,便表扬她:“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马上说:“用功,假用功。”

犹如一盆冷水,淋在了浑身是伤的孩子身上。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伤孩子最深。

打击带给孩子的从来都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被爱,也不配快乐。

在父母的否定和指责中,孩子慢慢失去了价值感,小时候学会了讨好,长大后陷入了抑郁。

04

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亲子关系中,情感忽视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

许多父母,很难愿意承认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面对孩子的求助,他们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孩子的错,好像孩子自己能够做出选择。

这种疏离和抗拒背后,是父母无法和孩子建立联结,不愿意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情绪感受。

“哭什么哭,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什么好怕的,你看别人怎么行。”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欺负你?”

冷漠的父母,像是黑洞,拖拽着孩子往下沉,连呼救都没有回音。

孩子就像是活在孤岛上,没有存在感,不被重视,无人看见。这样的焦虑感,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孩子。

05

无爱的家庭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双亲的关爱,那么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变得抑郁。

比如,严重的家庭动荡,就比如父母离异、丧父丧母或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等,都非常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抑郁。

电影《无爱可诉》中,男孩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异常冷漠的家庭,父母整日争吵,各遇新欢,视12岁的阿廖沙为累赘。

离婚在即,父母却像踢皮球一样谁也不想抚养儿子,年幼的孩子唯有在黑暗中无声哭泣。

父母无法解决阿廖沙这个难题,但懂事的阿廖沙替他们做了选择,有一天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

这对夫妻成长在“无爱”的家庭里,根本没有给予孩子爱的能力。他们草率地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无爱”的家庭里,重复他们的人生。

最后,孩子为了这场无休止的冷暴力做出了惨痛的代价。

06

控制欲强的家庭

有一些父母把孩子当成自身的一部分,无视孩子内心的需求,一举一动都严格管束,甚至想要掌控孩子一辈子。

他们以爱之名义控制孩子的交友、学业、甚至是工作和感情,剥夺孩子的一切自主能动性,肆意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母亲宋倩,让人印象深刻。她对女儿的控制欲实在是太可怕了。英子被她全方面管束,密不透风地监视,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无法跟母亲及时沟通,最终被逼得患上抑郁症。

孩子不仅是在身体上被控制,思想上更是被囚禁。这样的控制欲简直是对人性的摧残。决定不了自己人生的孩子,他们必定是痛苦的。

这样的孩子要么叛逆逃离,凡事都和父母对着干;要么自暴自弃、'精神死亡',丧失了选择的能力,也因此看不到未来。

即使他们在面对父母的控制时,选择一时地屈服、退让,但是最终他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比如英子,在多日的抑郁下,终于爆发了——她想逃离妈妈,但是又做不到,内心的痛苦让她崩溃,她选择了跳桥,想要结束这一切。

这些孩子无法恨父母,也无法爱父母,想逃却无处可逃,内心说不出来的压抑和无力,陷入抑郁中,几乎动弹不得。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结语: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果你的孩子抑郁了,务必重视起来,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问题,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很多父母就是稀里糊涂地生了孩子,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是好的教育,甚至有些父母自己本身都没有活好。

如果你还没有孩子,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有做父母的能力(心理、经济和时间精力)?身为父母的责任是什么?怎样做合格的父母?

心理学家胡科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

父母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有真正爱孩子的能力。

育儿先育己,父母的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