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死刑:有多少以爱为名的互相伤害

 古读 2022-01-06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我曾经就“吴谢宇案”写过两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蹭热点,而是为这个家庭而深深叹息。这个原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普通家庭因为孩子考上北大而变得不普通时,结果却是家破人亡的结局。

吴谢宇的父亲吴志坚是家中长子,在他下面有四个同母同父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同父同母的妹妹中,一个早年送养给别人,另一个妹妹患了精神分裂症。同母异父的妹妹有小儿麻痹和精神障碍。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也是家中的长女,她的父母都是盲人,她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可以想见吴谢宇的父母从农村到城里这一路走来要吃过多少苦,幸运的是他们终于走出来了。因为吴谢宇学习上的优异表现,这个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却充满了明日之光。

吴谢宇高一时他的父亲吴志坚患病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重大的打击。这个阴影随着吴谢宇考上北大似乎渐渐散去,可谁曾想到,最后未见黎明却坠深渊。

上大二的吴谢宇在2015年上半年产生杀害母亲的念头,并在2015年7月10日作案,案发后逃亡,4年后被捕。2020年12月24日庭审中,吴谢宇声称自己和妈妈并没有矛盾,反而一直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他杀人动机是“以爱的名义杀害”。

他的理由能说服人吗?如果不能,那么他为什么杀母呢?

从曾经的“学神”变成了“弑母恶魔”,吴谢宇心理变形并非无迹可寻,只是被他深深掩藏起来,被他外在表现出的随和、热情、礼貌、好脾气等包裹住了,近乎完美的外在表现之下的内心却已经千疮百孔。

第一次庭审后,媒体采访时,吴谢宇父亲的朋友感叹:家庭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太重要了。

吴谢宇的舅舅说责任不能全部归到吴谢宇身上,他已经原谅了吴谢宇。他这样说:“我姐一生清苦、清贫,也有种清高,或者说是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2014年北大上学的吴谢宇怀疑自己得了绝症,产生厌世情绪,有自杀的念头。

北大医学院副教授徐凯文教授在一篇谈“空心病”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现象符合吴谢宇的家庭状况: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徐凯文觉得,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吴谢宇的母亲正是中学老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谢天琴,她的同事、学生、朋友和亲戚分别讲述了不同的事情来展现她的性格。

“感觉她一直没走出来,我们也从来不敢提改嫁之类的事。”谢天琴同事说。谢天琴的同事回忆,“我们平时在办公室聊八卦,她都不会参与,但是她人很温和,不会大笑,是那种莞尔一笑的感觉。”

“吴谢宇是我们学校少有的学神,但是谢老师很少在我们面前要求向她儿子学习,倒是其他老师会要求我们。”谢天琴的学生说。

吴谢宇爸爸的朋友沈之这样说谢天琴:“她有完美主义,又比较清高,但有时说话也很直接。”

据说是吴谢宇的高中同学的网上留言:我和他是高中同学,以前去他家玩,印象很深刻,他妈妈第一句话就是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不太好,他妈妈扭头就走了。上厕所的时候就听到跟吴谢宇说以后少跟我这样的同学来往没有好处,我听了就觉得心理挺不舒服的,后来再也没有去过他家玩。吴谢宇来我家的时候,他妈妈也是一晚上能给他打个4-5通电话,打电话过来喊他回去,真的挺烦的,而且还会跟我们班主任打小报告说我们聚在一起常
游戏影响吴谢宇学习。害我没少被班主任教训!后来就再也没有来往了。吴谢宇给我的印象是个挺幽默的人,有次看到新闻知道这件事也觉得挺惋惜的。他人其实挺好的,有些父母真的控制欲很强,打着为你好的头衔控制,来不会考虑你真正想要什么。

根据网上的信息来评判一定会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吴父去世后,家里的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吴母自身清冷孤傲的个性,自己没能走出丧夫的阴影,也没有宽慰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痛苦,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她在人际交往方面能通达一些,或许她就能容易走出丧夫的阴影,至少也不会生活上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感觉,以致吴谢宇多次冒充他的母亲骗钱都能瞒天过海。

曾经的阳光少年、有为青年沦落为弑母凶犯,这个悲剧的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法得出确定的答案,但是从中可以反思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伟大的教育先驱者蒙特梭利说过,成年的人心理疾病大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不当的养育方式。

世上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以爱为名的画地为牢。《无声告白》中的女孩以自杀摆脱父母的期待。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前不久14岁少女跳楼留下三页遗书,其中一句是:“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

6月13日,武汉一中学13岁女孩从11层楼顶跳楼坠亡,生前聊天记录显示对作业不满,母亲梁女士质疑是因老师布置的作业“誊抄3张试卷”导致女儿不堪压力跳楼。这个妈妈口口声声地要学校道歉,却一个字都不会反省自己。

可叹的是,这样的人间悲剧还会接连上演下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生存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一个人感到他已经不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时,他便试图通过孩子的生活来了解。但是不光他自己要失败,对孩子的了解也注定要失败。前者是因为生存问题只能通过每个人自己解决,而不是他人可以替代的,后者是因为他缺少那些引导孩子自己探索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品质。

自恋的、专横跋扈的、只想着占有的父母 ,虽然他们已经成人,但是在心理上他们还像个孩子,他们缺少真正爱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对自恋的满足,另一方面,孩子成为满足父母对权力欲和占有欲的对象。只有感到“给予”比索取更幸福的父母,只有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的父母,才是慈爱的父母。

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就像一粒珍贵的种子一样扎根在一个家庭中,他们需要恰到好处的阳光雨露空气和土壤。这颗种子具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成长规律,我们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们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我们要给孩子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工作和地位,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