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月书单

 古读 2022-01-06

九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九月学生开学,九月过后便有一个长长的假期。九月有分别,有重聚,有期待。

我出生在九月,不过是农历九月,记忆里的九月是秋意渐染的季节,一阵秋雨后便多一成寒凉,周遭的世界开始萧索萎顿下来,天也黑得早了。

早早上床,无心睡眠,觅得一本好书,打着手电躲在被子里看书,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长夜不再漫漫,记忆里的秋天也杳然远去。只有深夜读书的某个瞬间,昨日的世界恍如遥闻深巷一声犬吠,静听却无。

九月读书六本:
 

《悉达多》(德)赫尔曼·黑塞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整个巴黎属于我》(美)莱斯利·M.M.布罗姆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美)洛莉·戈特利布

《当呼吸化为空气》(美)保罗·卡拉尼什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美)威尔·施瓦尔贝

1.《悉达多》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早慧是天赋,但也是利器,如果不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可能会撞破南墙。黑塞年青时代就有过自杀的念头,他的身边有同龄人自杀过,他看到过这样的遗言:“我悲的是,我竟然是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偏偏又站在众多有生活能力的人群的正中间,生活是非常美的,但我却无法生活下去。”

不过,黑塞最终活了85岁,属于长寿者。不过他这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数度在至暗时刻里挣扎,当走出黑夜迎来黎明的光亮时,他便向世人展示他的智慧。 

2.《马可瓦尔多》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跟黑塞的苦闷和彷徨相比,这本书的主人公可就豁达得多。黑塞是诗人,文字隽永清澈如山涧的溪水。这本书的主人马可瓦尔多也可以说是诗人,他用他的行为写出了生活的诗歌。

马可瓦尔多是个贫穷的小市民,但是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他的奇思妙想虽然没有创造出什么物质财富,但是却创造了精神财富。

他发现了野生蘑菇,带领众人一起采蘑菇,结果集体中毒进了医院。他在阳台上涂满粘鸟胶,准备捕获鸟儿解解馋,结果把房东家的衣服全部粘住了。他用黄蜂给风湿病人去风湿,结果孩子把一群黄蜂招惹进房间,把顾客扎进了医院。他为了去风湿,跳进装沙的船上,把自己埋到沙子里,结果船没拴好顺水而下,他差点因此而丧命。他把医院里做实验的兔子带回家,差点一家人吃了毒兔子。他下错了车站,迷失在大雾里,却体会了一把去国外旅游的感受。故事在圣诞欢歌里落下帷幕。

城市日新月异,时代步履不停,小工马可瓦尔多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马可瓦尔多的白日梦,卡尔维诺的城市童话,温暖了都市打工人。

3.《整个巴黎属于我》作者:(美)莱斯利·M.M.布罗姆

这本书还原了文学大师海明威初涉文坛的岁月,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一度贫穷到食不果腹,最为贫困的时候,海明威甚至去卢森堡公园偷袭鸽子,逮住了就回家顿了吃。妻子哈德莉身上的衣服几乎要一片片掉下来。

即便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哈德莉依然笃信海明威的文学才华,而海明威自己也颇为自负。有人说海明威是“坏孩子”,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狂、拳击场的野蛮,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

从始至终,海明威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第一部让海明威蜚声文坛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他混巴黎的朋友圈好友为原型,大多数朋友都有被出卖的感觉,可海明威不在乎,他毫不客气地挖苦带他出道的老司机舍伍德·安德森和斯泰因女士。

菲茨杰拉德曾预言说:如果有另一部大作出来,我们就能看到欧内斯特又找了个一个老婆。结果他的预言成真,海明威离婚三次结婚四次。

海明威的死并非是因为擦枪意外走火,而是因为抑郁多年,他死于自杀。

和许多文学大师一样,天才自有其道理。这是一本写给海明威粉丝的书,如果你不喜欢海明威,那么你也不会喜欢这本书,而且这本书还很厚。

4.《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天》作者:(美)洛莉·戈特利布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书页上有欧文-亚隆的推荐,他对这本书的褒奖让我果断入手。之前我连续看了两本欧文-亚隆的书,还想着继续读他的书。爱屋及乌,不过这本书没让我失望。

书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师,而她同时还是一位患者,接受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治疗。书的内容涉及几个人物:一个陷入婚姻危机的好莱坞编剧,一个酗酒的单身女士,一个和儿女断绝关系的准备自杀的孤独老妇人,一个中年患了癌症走向死亡的妇女。而作者是一个因为被男友抛弃后陷入抑郁的单亲妈妈,作为治疗师她观察和帮助别人,作为病人她求助于人,在这种身份之间她不断切换,在不同的患者之间切换,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的心理创伤,以及揭示它们的根源。

我之所以对心理学抱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人的本质就在于心理,对它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问题很多,不是那种需要治疗的程度才算有问题,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无心探究。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激起我的注意。

这本书有点厚,不过作者叙说文风比较明快,透着美国人行事的干练,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人的观察和思考具有人文色彩,透着作者有着不俗的品味和意趣,大大增添了这本专业书的可读性和内涵。

如果你对于心理学或心理治疗方面有兴趣,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你一探心理诊疗师的工作细节,也可以通过诊疗过程了解人的心理怎样被一层层地剥开。

5.《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美)保罗·卡拉尼什

在30多岁的时候,虽然我们明白了人生充满了意外,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意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毕竟这个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

即便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目睹一个36岁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历程,我还是缺少那种危机感。这也得益于作者的个性,他没有渲染自己的不幸,虽然当他被确诊为癌症的时候,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和妻子抱头痛哭,为自己感到不甘心,但是他的文字里更多的是思考,具有人文色彩的思考。

作者曾这样规划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前二十年做外科医生兼研究员,后面二十年去写东西。在他的心里有一个作家梦。在他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他回顾自己读过的文学书籍,无论是谁,只要写的东西跟死亡有关,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寻找那些能够把死亡及其意义解释清楚的字字句句。他要从中开辟一条路,好为自己下个定义:我要在其中探索方向,好继续缓步向前,我“有幸”能亲体验死亡,所以之前觉得不必再求助文学与学术著作,然而,现在我发现,要理解自己的这种直接的体验,还需要将其放回到语言文字之中。所以,在这段最难熬的时光,是文学让我重获新生。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作者一遍遍地重复着塞缪尔·贝克特的这句话,他决定回归手术室。

在自己身患癌症六个月后,保罗重回脑科医生的岗位,工作了七个月。在患病前,他和女友产生感情危机,确诊后他们的感情危机消除了,还借助人工受孕生了一个女儿。在这个期间,他动笔写了这本书,并交代家人一定让这本书出版。

“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我想,进入这种过去完成时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大多数人的梦想和抱负,要么被实现,要么被抛弃,无论如何,都属于过去。而我的未来已经不是一架天梯,通往逐步升高的人生目标,而是一路平坦,铺成为永恒的现在。金钱、地位,这一切的虚荣浮华,都像《传道书》里对其毫无兴趣的传道者说的:不过是捕风而已。”

6.《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作者:(美)威尔·施瓦尔贝

这是一本在读完上一本书后系统推送的书,因为计划和群里小伙伴们讨论本月共读书的事情,便想着要了解一下书中所说读书会,就看了这本书。书中的读书会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是世界上最小的读书会,只有两个人,母亲和儿子。

母亲是七十三岁确诊了癌症,到七十五岁离世。在离世之前,母子俩一直将这个世界最小的读书会进行下去。他们互相推荐给对方自己读到的好书,分享其中最有感触的情节和内容。

这本书中点名了很多本书和作者,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每次看到他们的读书会中提到我熟悉的人物和书时,我会为之一振,想看看他们怎么评价。这就像在我自己的读书群里,听到群友谈论一本自己读过的书,便兴奋地想要参与讨论一样。

母亲一生为公益事业作了许多贡献,去非洲做慈善,为阿富汗募集建造图书馆的资金,帮助难民到美国求学,即便在患病期间,她还为慈善事业而持续努力。她对于人的仁爱,对于信仰的虔诚,都体现她对于书的评价当中。阅读塑造了她,给了她力量,直至生命最后困难的阶段,书本也给她带来许多安慰。

和母亲共读的书也成了作者最好的回忆,好像那些一起读过的书中还有母亲的生命。母亲的一生犹如一本书,一本温暖、富有爱意的书。

“好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们不仅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而且让你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近旁的所有人。”

书中有提到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真正的生命是在头二十年,剩下的不过是对过去日子的反射。

作为格雷厄姆·格林的粉丝,这句话就一下子进入我的心里。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努力生活努力爱,以青春之名。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年轻时的巴黎岁月再次涌上海明威心头,“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曾经在巴黎居住,那么你此后的一生中不论走到哪里,它都会跟随其后,因为巴黎是一场不散的宴席。”

我没有足够幸运,但是亦非不幸,我有幸的是年轻时就爱上阅读,它便是我的不散的宴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