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百四十四、口苦、口臭等口中异味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06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口苦、口臭等口中异味

导读

1、口苦、口甘、口酸、口咸、口淡、口涩、口麻、口臭、口腥、老人口苦等。

【治病策略】

口者,胃之门户。故五脏六腑之气,皆见于此。

1口苦

1胆热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

2肝经火动血伤因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

3许多人早上起来会口苦、口干即肝脏无法把毒素处理解决而出现的证状,医疗即要我们用药以帮助肝解决问题的征兆。

4肝热吐胆汁,热则吐苦味,早上起来口苦小柴胡汤,苦味很严重时,小柴胡汤里面黄芩就要重用、半夏也要重用,半夏能够降逆止呕。

5若年老之人,肢体常觉微微恶寒发热,口中微觉味苦。其与外感相似,其实并无外感,此乃脾胃将败。荣卫解散之征兆。脾胃败而中气不运,胆经不能下行,故口有苦味。脾胃为两肾之后天,两肾为脾胃之先天,先天不伤,后天不败。水火为中气之根,寒热为水火之象,水火将亡,寒热现象,故微觉恶寒发热耳。凡老年病重,每交半夜子时,或发烦热,或出微汗,皆是此理。子时为造化圆运动开始之时,人身不能与造化相合,人身的圆运动将灭矣。

6老人寒热口苦,此寒热乃肾气虚中气败而荣卫分散之寒热,口苦亦中虚上逆之苦,万不可用寒凉去火。应服肾气丸猪腰汤小刺辽海参,温补肾气。肾气与中气恢复,荣卫有根,仍然能作圆的运动,胆经仍然下降,寒热口苦自止。

7心热被胃之痰饮所挡而回逆 口苦

8口苦:黄芩三钱、黄连二钱-->苦乃阴,阳不固,阴往外走,舌为心表,所以口苦,故用此二药。

9口苦兼有少阳证的时候,会用黄芩

10阳明病也会有口苦:肠胃太热,喉咙干了,咽燥,胆汁上逆。

2口甘是脾热甲乙化土汤(白芍5钱,甘草3钱),加天花粉、茵陈蒿、炒栀子、茯苓、枳壳、厚朴、黄芩、石膏治之。

3湿热之口渴: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可附子以减苦寒之弊,茯苓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4口酸是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葛根黄芩黄连汤防己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苍术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

5吐酸水、呕酸就是肝寒吴茱萸汤。

6口咸是脾湿。润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二陈汤旋复花藿香白芍檀香吴茱萸治之。胃苓汤亦治之,或六味地黄丸旋复花牛膝白前根。从肾中化水。纳之下行。以隔治之。

7咸为肾味,口咸不止,为肾中精气内亏,真味上泛所致,故当并补肾中水火,使肾气充盛而愈,宜服肾气丸。

8口咸,系肾液上乘,属虚火者滋肾丸引火下行,属虚寒者肾气丸加五味子。

9口淡是胃虚六君子汤,随寒热加减治之。

10口涩是风热通圣散。去芒硝大黄治之。防风通圣散方: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 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二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朮(三钱)

11口麻是血虚圣愈汤,加薄荷治之。

12口臭

1口臭是食积之火平胃散山楂神曲麦芽黄芩石膏治之。

2若为胃热口臭则黄腻退净其口臭当止,如果黄腻苔退后口臭不止,且有腥味,其为淤血。3口臭、口干、心烦、舌边红,肝胆有热也

13口中糜烂。是膀胱遗热于小肠。热气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导赤散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灯心车前子栀子治之。

14喉腥是肺火痰滞泻白散。合桔梗甘草汤再加射干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天冬麦冬百合栝蒌霜治之。

15老人荣卫衰败,每逢气候变化,晴雨不定。感觉全身困乏,口发酸味。用炙黄芪二两,红枣六钱,炙甘草一钱,黑豆二钱,煎服即愈。黄芪红枣并用,补卫气以运荣血,黄芪又补阳,补三焦相火。炙草补中,黑豆养荣。整个得运动圆,中土阳气增旺,口酸自止。

【辩证诊断】

1口苦是胆热,口甘是脾热,口酸是湿热。口咸是脾湿。口淡是胃虚。口涩是风热。口麻是血虚。口臭是食积之火。口中糜烂。喉腥是肺火痰滞。

2咽燥,口苦为胸中有热之候。

3若为胃热口臭则黄腻退净其口臭当止,如果黄腻苔退后口臭不止,且有腥味,其为淤血。

4口臭、口干、心烦、舌边红肝胆有热也。

【辩证治则】

1、(1口吐酸水,或兼腹满头痛者,肝木侮脾土也。宜加味吴萸汤:吴萸二钱党参三钱黄连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2口苦而渴,或兼咽于目眩者,少阳经相火也。宜加减柴胡汤: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花粉三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

3口甜而腻,或兼不思饮食者,脾经伤厚味也。宜加味香砂汤:神曲一钱半夏三钱砂仁研,一钱云苓三钱霍香三钱楂肉一钱。

4口淡无味,兼见腹满多唾者,脾虚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汤:党参三钱白术三钱生姜二钱茯苓四钱炙草二钱陈皮三钱。

5口中腥臭,或兼吐血咖血者,胃中血燥热也,宜清阳宁血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党参三钱麦冬三钱藕节三钱生地三钱蒲黄二钱酒军八分枳壳一钱甘草一钱。

2老人荣卫衰败,每逢气候变化,晴雨不定。感觉全身困乏,口发酸味。用炙黄芪二两,红枣六钱,炙甘草一钱,黑豆二钱,煎服即愈。黄芪红枣并用,补卫气以运荣血,黄芪又补阳,补三焦相火。炙草补中,黑豆养荣。整个得运动圆,中土阳气增旺,口酸自止。

3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黄芩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煎半杯,热服。

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

煎半杯,热嗽,徐咽。

口疮热肿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桂枝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元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

4湿热之口渴: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可附子以减苦寒之弊,茯苓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5感冒时,口臭,因为免疫系统到表面去抗邪,肠胃蠕动不够、吸收差,水从大肠跑出来,身体里面的温度很高,食物在里面容易坏掉,嘴巴很臭,就用桂枝汤加一点点大黄,一点点芒硝,表里可同时解掉。

6口中出气臭: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气管与血管相连,出气安得不臭?即风从花里过来香之义。晚服通窍活血汤,早服血府逐淤汤,三、五日必效,无论何病,闻出臭气,照此法治。

【辩证比较】

1、(1呕而肠鸣,可知有水气,故虽不下利,但仍用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治疗除半夏泻心汤证见症外,尚觉有胃中不和,干噫食臭,雷鸣下利者。

3甘草泻心汤,治疗除半夏泻心汤见证外,尚有干呕心烦不得安,急迫,雷鸣下利者。

2、(1由疫邪而来者,即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舌苔薄白,耳少聋,脉弦数者,与小柴胡汤;

2往来寒热,口干,舌苔白厚或微黄,间有谵语,心下痞,便秘,脉洪实,或沉实或弦数者,与大柴胡汤。

3阳明病的腹满而喘者,大多为大承气汤,因为胃中有热结、心下又有水气,故有腹满而喘、短气,且有潮热。但是如果有咽燥、口苦而无短气之征,当热在上,栀子豉汤,如果渴,白虎汤。

4、(1黄芩汤:心下痞,腹拘急而下利,为热泻。本证之热,在于咽干、口苦。天行赤白痢疾,里急,腹痛,发热,脉数者,宜用此方。

2若心下痞硬颇甚,口舌干燥生苔,里急后重,窘迫,脉滑者,为大承气汤证。

5病在少阳,则口苦咽干;病在少阴,则口燥咽干。少阳病,其胆热甚,故口苦咽干;少阴病,其津液亏,故口燥咽干

【经典回顾】 

1、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3、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6、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7、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8、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口臭:芦苇根(鲜、干均可)一两,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内服,早晨空服,连服一星期。清火解毒,治内热胃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