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写作中有没有遇到坐过山车的经历? 就是有时候写的文章非常棒,有时候又写得奇差无比。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啊,写作是需要持续的输入和练习的,正如诗圣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阅读和不断写作,上了考场才能文思如泉涌。 如何高效阅读,高效输出呢? 今天阿湛老师就带你从两个方面,学习阅读和练习的方法。 第一,阅读有方法。 第二,练习有方法。 我们首先来看:【阅读有方法】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孙权劝学故事,讲的是东吴大将吕蒙,一开始不喜欢读书,没啥学识。孙权就劝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还是要读书学习的。吕蒙一听要读书,头都大了,就用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孙权是这样劝吕蒙的: 意思就是说我又不是要你当博士,不过是希望你广泛涉猎,多读点书,了解历史,长些见识。吕蒙于是就开始读书了。 后来鲁肃来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十分吃惊,发现吕蒙再也不是他认识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于是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成语“刮目相看”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一个阅读的方法,就是要多阅读,就像小说家村上春树说的那样,“让你的身体穿越更多的故事”。 也许有同学要说了,从小到大,我读了很多书、很多故事,但是对写文章好像没什么用。 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方法,你需要精读并记笔记。 什么是精读?就是要精细深入地阅读,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要做笔记,把你的思考记录下来。 有时候,我们的灵感是转瞬即逝的,但是记录成笔记,写作的时候回过头来翻一翻,会非常有帮助。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笔记可不是简单的摘抄,而应该要加入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这样,阅读的内容才能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或者改写。 就像莫言在《讲故事的人》里面说的那样: 就连大作家莫言,也是在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的基础上,来进行自己的创作的。那么,我们在阅读中,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把阅读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写作养分。 讲完了阅读的方法,我们再来说【练习有方法】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这是一个提高技能的普遍原则,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的研究,而得出的通用方法。 心理学家发现,一些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比如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记忆高手、杰出医生等,他们的技能都可以依靠正确的练习方法获得,也就是刻意练习的方法。 那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呢? 这里有一个练习的小技巧,就是:场景化的写作练习。举个例子,就是你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是开心的,也可以是难过的,或者让你愤怒的,用文字去把这个场景还原下来。 写完了自己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是不是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如果没有,就加入更多的细节。 举个例子,巴金在《家》这篇文章里,就写了这样一段描写雪的场景: 这场雪景是不是描写的很生动?其实,巴金就是把下雪的场景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出来。同学们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场景化练习。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写作练习的第二个方法:创意练习。 有的同学可能一听到创意,就很头疼,觉得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创意。殊不知,创意也是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成就的。 这里老师教大家两个小技巧,一个是在不确定之处,放飞想象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现在,让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大家是不是毫不犹豫就能下下来?但是,如果让你给笔下的人物起个名字呢?是不是就没那么痛快啦? 这就是因为你笔下人物的名字是不确定的,这种地方就给了你放飞想象力的空间。《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很多都有非常个性的名字或者外号,比如“黑旋风李逵”,这样的创意,尤其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 还有一个创意练习的小技巧,你可以试着写一些和自己,以及自己熟悉的人物差异很大的角色。在写作中,这种反差,往往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关于阅读和练习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阅读有方法。首先要多阅读,其次是要精读并记笔记。 第二,练习有方法。一是刻意练习,二是创意练习。 最后老师给你留一个非常有趣的课后作业,这是一个选做题,你可以选择第一题或者第二题! 第一题: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写一段精读笔记。 第二题:搜集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创意的人物名字,或者外号。 ·考点提示1 “人教版”8年级下写作要求:学写读后感 ·考点提示2 “人教版”7年级-8年级阅读要求:学习精读,熟读精思 现在很多人的微信都有视频号了 看视频学语文你值得关注 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 最诚实,最外显, 浇灌什么,就长出什么。 匠心名师宣言 “教孩子的时候我全身心投入,因为我知道, 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我会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 我不浪费一分一秒,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并视自己为教师和家长兼具的角色,而非仅仅是教师!” |
|
来自: 昵称415089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