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掩盖下的败局——读郝金伦局长辞职演讲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辞职演讲很激情,但是……

一篇辞职演讲刷爆了朋友圈。很快,朋友圈开撕:一派为郝局长伸冤,一派开始质疑郝局长的改革。一时沸沸扬扬,群议汹汹。

三疑三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似乎并不为大家所知晓。因为并不了解这个教学模式会给课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面貌,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起色,尤其是,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时说不清楚。

其实不了解这个模式,以及这个模式对郝局长所在的县到底有多的适切性,直接表态郝局长进行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推行就好或者不好,其实也是很不专业的一种表现。

但,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弊端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中,就更显得土鳖。对信息原住民的学生来说,老一套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改,是一定的,怎么改,才是值得仔细研究和商讨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坚决郝局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辞职演讲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郝局长深沉的教育情怀,热切的改革愿望,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能够“孤军深入”进行教改,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乃至所有人的钦佩。

但在钦佩之余,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问。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关系着莘莘学子的未来发展。那么,是否只能三疑三探?是否只能用一种教学模式在一个县份所有的学校大面积铺开?是否所有的学科和教师都只能三疑三探而不能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我想说的是,郝局长推行三疑三探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专业?从百度百科当中再查不到郝局长的个人简历,我不知道在就任教科局局长前,郝局长有过什么样的履历,是否有过在教育行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如果没有的话,我认为,这是完全靠行政手段在推行的一种教学改革,这种推行,注定了要失败。因为,这样的推行,根子上就缺乏真正的教育专业引领,而完全是一种行政行为。试看多年以来,完全靠行政手段和方式推行的教学改革,成功了的有几次?都是要么胎死腹中,要么半途而废,要么轰轰烈烈几天之后不了了之,要么表面上一套,骨子里一套,难以撼动真正的课堂教学。为什么?缺乏专业引领。倒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真专家,在课堂搞的教学改革,往往取得了成功。譬如洋思中学的蔡林森,譬如叶澜教授的基础教育改革,譬如朱永新的新教育,譬如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为什么?改革始终是在学术和专业的引领下进行,而且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的强制推行,而是用真真切切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来逐步吸引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自主参与,自发投入,燃起了一捧又一捧的教改大火,燃烧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激发着教师和学生的精神。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凡是没有教育学背景的局长或者校长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的教学、教育改革,注定会失败。所以,郝局长的失败,在他挥动大手,下定决心进行改革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第二,没有师生高度认同的教学改革,注定不会成功。教学改革,必须有一个思想上的更新,理念上的认同,行动上的主动,形成一个改革共同体,才能够取得成功。郝局长的改革,从他的辞职演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线索,当地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有抵触和反对的情绪,郝局长没有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思想、理念和行为上的沟通,而是一意孤行,强硬推行。但我敢说,郝局长无法从教育学的学理和理论的高度上阐述清楚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到底好在哪里,对本县的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适切性。甚至,都没有培养几个具有引领作用的“积极分子”,让广大参与教改的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和正面影响。这样的改革,最终只会雨过地皮湿。

第三,认识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谁,不能发挥主体作用,教学改革注定会失败。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谁?是教师。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改革,积极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永远只能流于表面,有上级来检查的时候一个样,上级走了是另一个样。有课堂评比的时候是一个样,评比过后是另一个样,该怎样还怎样,这样的教学改革就是穷折腾,苦了教师,害了学生。教育的虚假和虚伪成为校园的常态,教师成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双面人,学生成为听课赛课评比的工具,学会了应付和表演,忘掉了本真和纯粹,成为造假教育的牺牲品。这样的教学改革,还是越少越好!

这么说,校长和局长就不能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了?非也!一、校长或局长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前,应该具备教育学理的培训和学习,真正懂得教学、教育。二、校长或局长不是采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行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而是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主体及主体作用怎么发挥,才能够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三、校长或局长在推行课堂改革时,必须有一整套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

最后我必须说,随意性太大的请进来或者走出去,不会真正带来教育、教学上的益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