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心影录1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1.有太多的人,身在教育之中,心在教育之外,且欲以在外之心获在内之身的福祉,岂非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既怯于自身内在的修炼,亦怯于外部环境之改造,必要寻一个稳妥之理由以慰自心,其必曰:体制使之然也。

2.所谓生活即教育并非指教育要活的联络。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你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熟透,熟到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这段话极其重要。今之学生过圈养之生活,如何能得放养之教育。无放养之教育,如何得创造之源力。

3. 应试教育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把应试教育做到卓越做到极致,也会是非常大的贡献。但,仅仅有应试教育肯定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胃口。

4. 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如果你搞不清你要教什么,以及付出什么代价来教,那么宣称所有的孩子都可教就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大多数孩子都能学很多东西,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你得清楚,不管你教得多么好,学生们之间的接受程度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那么,既然总有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必然放弃一部分学生呢?大错特错。因为,这部分学生完全应该享有发展其他才能的机会。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数学才能去评判他的人生价值。也许他根本不需要数学或者英语或者什么课程来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5. 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校、老师和家长,这句话来自于马蒂摩尔·阿德勒的《派迪亚计划》这本书。不知什么别有用心的人将学校和家长省去了,只剩下老师。问题还不止于此。这种论调立刻遭到了另外的教育学家的批判:这种论调实在是老生常谈,不过却也总能得到那些不加分析的听众的掌声。

6. 关系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如此言说,是极其有道理的。行动的地方揭示着力点的场在,而行为方式在于整个一套的程序性质。程序表现的例行公事之冷漠姿态;场在强调生命的活性和显现。

7. 老师们不断地抱怨学生们对自己的关心置若罔闻,毫不知情,甚至用冷漠的神态对自己的关心表示鄙夷。而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回答老师关心你吗这样的问题时总是给以否定的回答。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会关心,同时学会享受关心。学生在面对老师的关心的时候,常常表示出一种我看穿了你,你是虚情假意,只是为了提升工作业绩才通过关心我让我的学业水平有所提高而已。可见,能否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发自内心的关心并且将这种关心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否进行剥离,而是仁者爱人的仁人之心的自然流露,才能够真正打开爱与被爱的通道。

8. 每一次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孩子们所学的那些东西是人类为了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而必需的吗?

9. 其实,教育说到底,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两件事:爱和被爱。在全社会为了分数而不顾一切的时候,教育的这个真正遵旨却被忘得一干二净。

10. 教育学界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确实,一所学校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能够办出品位,办出实绩,办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助力的学校,取决于该校校长的思想境界,教育品位和追求,也取决于校长的个人魅力,经营人心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