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头来当学生 “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信。听你读这个句子,我就知道你其实是理解的,但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就不敢大声读出来,也不敢把它翻译过来。” 昨天的课上,听完一个孩子的回答,我这样说道。 这个班,我刚刚教了不到一个月。虽然是补习生,但他们的英语基础却非常的薄弱。 从他的表情上,我能看得出,他认同我的说法。 很多孩子在课堂上,缺乏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才能的发挥。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像蚊子一样细弱,甚至有声音发抖的情况。头尽量地低下去,或者用书遮住自己的脸,甚至怎么也说不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缘故很多。 说到实质,还是因为孩子在课堂上缺乏安全感,怕被同学嘲笑,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同伴看不起。 这就涉及到课堂文化的问题。 老师如果对孩子的回答不满,甚至将孩子回答问题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表现出不快、不耐烦、不尊重,甚至开始用不好听的言辞发泄自己的情绪,就会让课堂开始变得沉闷、紧张,师生之间就处于防范之中,气氛就会骤然变得压抑起来,学生的思维就被阻滞了。 这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现。 记得多年前的英语课上,我若对一个学生的发言非常不满,就会开始发脾气,结果就没人敢回答问题了。课堂气氛变得紧张压抑,我又不高兴,开始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说他们为什么不积极回答课堂提问,他们个个低着头,有的在偷笑,我的火气就更大了,批评和指责就更加严厉。结果那节课就在令人非常难受的气氛中度过。 我早该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优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世界上,有话要说和必须说话,是完全不同的。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觉得有话又说,那个这个课堂就成功了大半。有话要说,是主动,必须说话是被动;有话要说是自主,必须说话是他主;有话要说是自在,必须说话是迎合;有话要说是内心展露,必须说话是言不由衷。 教师,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觉得有话要说。而不是像我上面提到的自己失败的案例中所讲的那样:逼迫学生说话。必须积极发言,必须积极配合。说穿了,这还是把学生当道具,让学生协助、配合、迎合老师来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说到底是人学。 教师,要“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学生! 只有教师眼中有了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的自信心才会逐渐的被激发、培养起来,学生才敢大声回答问题,才敢抬起头走路,抬起头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