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谓语和非谓语形式,怎么破? 上课时,看到一个女生露着迷惑的表情,摇头表示不理解一个句子。 一问,原来是不理解刚提到的非谓语形式(这节课的重点不是非谓语)。她说:“其实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谓语和非谓语。“说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料,还有一些学生随声附和,看来以前学过的非谓语形式并不怎么牢靠。尤其是通过刷题,越搞糊涂了。 找准问题: 怎么才能从概念上、形式上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这些概念、形式,以前都有大量的接触,为啥会变得糊涂起来?主要是从根本性质上没有搞清楚。也就是说,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词不定式的概念是有的,但作谓语和非谓语的上位知识有问题,所以一直在半醒半梦之间。 我说,是不是这回事?大家点头不住。到此时,临时备课基本完成,脑海里也有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在跟学生问答的同时,对学生的需求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看来只从单句的举例和概念的陈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学生的深度问题,在篇章中如何明确那个是谓语,那个是非谓语?为什么会有谓语与非谓语的区别。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篇章中展开概念教学并实战演练。 我将一篇伊索寓言 The Ass and The Charger 默写在黑板上。首先带领学生对短文的意义进行理解,通过相互问答、解释、和翻译,搞清楚了这则寓言的意义。因为我打算把语法的讲解和运用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并反过来让学生体验语法对篇章意义的理解有何帮助。所以,从意义入手,是语法教学的基础。 然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出短文里面的谓语形式和非谓语形式。搞不清楚的就画个问号。这个步骤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诊断学生的问题,并让学生处于“愤 ”“悱“的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疑惑点在哪里,帮助学生聚焦、观察、探索、发现,经历思辨的过程。 然后我直接给出谓语和非谓语的观念,用这个概念再让他们一一核对自己所划出的形式,是谓语还是非谓语。然后直接把注意力指向划问好的几个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当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是,回到概念本身,就是理清思路,找到本质,建立基点,在纠缠不清的问题中找出清晰的线索。 果然,在概念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搞清楚了这几个形式,到底是谓语,还是非谓语。 当他们感受到了概念思维的强大力量之后,我再回头帮他们建立谓语和非谓语的概念。从观察这些形式,到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再提炼他们的本质特征,一步一步,他们重于彻底明白了谓语和非谓语的性质和作用。 有两点值得注意:
此后,我再默写一篇伊索寓言,请学生们自己找出谓语和非谓语形式,并一一注明非谓语形式的作用、功能和成份。完成状况极佳,学生们显得轻松自在。教学目标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