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回家,父亲把小孩脱下来的衣服翻过来,大吃一惊……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

小孩回家,父亲把小孩脱下来的衣服翻过来,大吃一惊……

//

《宋史·艺文志》载:南宋陈善著《扪虱新话》,考论经史诗文,兼及杂事,别类分门,颇为冗琐,持论尤多踳驳。大旨以佛氏为正道,以王安石为宗主。

作者陈善,字子兼,一字敬甫,号秋塘,罗源人。生卒均不祥,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

作者大概不得志,落拓不羁,旷放任达,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满身虱子,一边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高谈阔论,臧否人物,月旦时贤,口无遮拦。故而将其著述名为《扪虱新话》。

该著述确逆流而动,颠倒是非,毫无忌惮,於宋人诋欧阳修,诋杨时,诋陈东,诋欧阳澈,而诋苏洵、苏轼、苏辙尤力,甚至议辙比神宗於曹操。於古人诋韩愈,诋孟子。看来也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我无意查考其与主流评判相违之真正原因,但于其著述之名颇感兴味。扪虱而谈,在今人已难想象。友人唐仪天善著文,近日完其大作《虱子的故事》,借古讽今,借物言事,又引发我对扪虱而谈的兴趣。

鲁迅《阿Q正传》: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捉了虱子,放在嘴里咬,不但咬,还要出很大的声响,两个人为此一个不服气一个,终于相互抵斗起来。阿Q被王胡抓了头往墙上碰,“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真是精彩无比的描写与刻画。

我只记得小时候,冬日里生了炉子,脱了衣服煨在热炕上,把棉袄、棉裤翻过来,衣服缝合处多有虱子,捉将出来,丢进炉子,会烧得“毕毕剥剥的响”。

或者我们睡倒,父亲拿了衣服,翻过来,一处一处地捉,或者掐死,或者烧了,并不避讳来聊天喧慌的邻居,也算扪虱而谈了。不过谈些什么,我们小孩子不懂,也不记得了。写下来大概也会很有趣。

虱子是寄生虫,你走到那儿,它跟到那儿,以嗜血为生。把虱子用指甲掐死,会冒出一摊一摊红色的血,这血不是来自虱子的肌体,而是来自你的体内。虱子就靠嗜血活着,它自己并不造血的。虱子实在是最低等最下流的动物了。因为它不像人,吃进去的是食物,自己造血供自己的生命维持。虱子是直接喝你的血维生。

现在不可想象有一只虱子在你身上爬来爬去,饿了就咬你一口,渴了也咬你一口,让你痒痒地难受,那个时候真是虱子多了不痒,只要不过分,任它去了。

你会发现生长寄生虫的地方,必定是一堆一堆的,它们绝不单打独斗。它们一定是抱团发展,通过大量繁殖,发展壮大力量,让你顾得了东头,顾不得西头,顾得了上头,顾不得下头,只好任其自然,乖乖地产血供血,维持它的生存。

甚至用阿Q的办法,觉得自己要是不供着几只虱子就很丢脸。别人要脱了衣服捉虱子,自己的衣服上居然没有虱子,简直就是另类,不如流的。

你看它时常也是蹲踞在阴暗的角落,譬如衣服内缝合的夹缝里,有线头遮挡的地方。只有饥饿的时候,才跑出来。

吃饱了就安安稳稳地蹲下来,并不无事生非,胡乱折腾。

它也不发表一通嗜血宣言,更不会用长篇大章的说辞证明它嗜血的合理合法。

也不搞形式主义,嗜血之前,还要来一段义正辞严的讲话,更不会用文山会海将你搞得晕头转向后再去嗜你的血。

它也不会在嗜血之前,给你来一套道德说教,让你心悦诚服地供它嗜血。

它就是默默地嗜血而已。只是因为移动的必要,才会让你感到痒痒,知道它的存在。

但这样一来,也增加了它自己的生存风险。

记得那时候正上着课,感觉到脖颈以下一些的地方,有小东西在蠕动,伸手到痒痒的地方,一只胖胖的虱子就按在手指低下,你使劲一揉,X立马感觉到皮肤上有湿湿一摊,虱子吃饱了血,就走向了死亡。

吃饱的寄生虫,更有死亡的风险,这是必然的规律。因为那种并不饱鼓鼓的虱子,你用手指是按不死的,它以柔克刚,往往躲过一劫。

可见寄生虫有寄生虫的生存策略。千万不要小看的。

我身上虱子多。据说身上虱子多的人是因为血甜,虱子喜欢。血甜是因为你身体棒,可见虱子多是真值得骄傲的。

不过上课经常需要挠痒痒,会耽误功课,而且虱子经常呆在自己的保护伞——衣服缝合处的摺缝里面,你不容易摸到,除非它自己跑出来光明正大地折腾。

于是,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每周末回家,用敌百虫化进滚水,把衣服在滚水里浸泡一下,这一周就再也不怕虱子在身上爬来爬去了。

毕竟,消灭寄生虫,人还是有办法的。水会把敌百虫的成分带到衣服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虱子的老巢,乃至虱子的子孙,都会被杀得干干净净。

从此衣服外,阳光明媚,衣服内,清清净净。人就可以安心地做点自己的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