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课记(2019.9.19)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上课记

2019.8.19

-----
-----

上课记(2019.8.19

从概念出发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篇阅读文章的文体的判断 ,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推理,提出自己对见解并加以反思,澄清问题的核心,达到本质的认知。

教师不断地追问,从学生的答案自身出发,通过去敝的过程,逐渐让问题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和震撼,留下思考的痕迹。

学生对知识,能够留下思考的痕迹,具备反思的能力,对思维过程有反省认知的意识,就等于给学生学会了编制捕鱼的网、制造打猎的弓箭。

上课伊始,我提出让学生扫描文本,辨识它的文体。

有人说是说明文。我则追问,就你理解,什么是说明文?当这个女孩说是介绍一件产品的时候,则不急于纠偏,纠缠于她对说明文理解的偏差,而是用她自己给出的定义出发,思考这篇文章的文体。显然,这不是在介绍一件产品。

然后我再帮助她思考说明文的理解。我问:介绍一个工艺过程,算不算说明文?说明一个自然现象,是不是说明文?对她的概念加以不断澄清,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她对说明文的理解。

有人说是记叙文。我追问,什么是记叙文?这篇文章的记叙文五要素分别是什么?发现这篇文章并不是对对一个事件的叙述。但里面有叙述的成分。

有人说是议论文。我追问,什么是议论文?这篇文章在论述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论据?通过什么论述方法进行了观点的证明?学生恍然大悟。这不是一篇议论文。

通过这种追问,让学生从定义和概念出发,不断抽丝剥茧地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本质特征。

有一句话叫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不清,思考永远是一锅粥。有的虽然背记住了概念,但没有真正理解,也没有从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概念和思维是脱离的,是两张皮,思维还停留在模模糊糊的直觉阶段,因为为什么一篇小阅读能够将所有的文体都说一遍?就是因为他概念不清,所以觉得说那个都沾边。

这就是不能从本质上把握问题的表现。

就像前面练习的几个倒装句。因为对倒装句的理解是模模糊糊,含混不清的,所以,做起句子来就是跟着感觉走,似乎这样也对,似乎那样也对。所以前一个句子做对了,不意味着后一个句子一定对,这次做对了,并不意味着下次能做对,因为他对倒装句的理解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通过一些句子的分析,逐句地引导学生回到倒装句的概念、类型、形式的理解,通过实际操练来加深这种理解,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你才能够真正挖掘到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解决他真正的困惑和问题。

这节课的文本实际上是一个report,program report,有一个女生说出了report的意思,但将这篇文章report的主题弄错了。这个时候,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总结,不断地进行比较,突出文本的典型特征,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思维。

每一次看到自己的引领帮助学生解决思维上的困惑,让他们迷途知返,豁然开朗,眼睛放光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