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由谁来保证教案的质量? 2009年4月19日,武宏伟老师在《教师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教案革新的思考》的文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教案从80年代到新课程改革的演变过程,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不知道这篇文章一线教学人员看到的有多少,后来收编在武宏伟老师《教育的是是非非》这本书里,也不知道读到这本书的一线教师有多少,据说卖得很火,但我敢保证,身边读过这边书的教师,不多。 11年过去了,教案的创新有吗? 一个外地教师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他们的教育局要组织检查教案,对此,他有一些想法。他说:检查教案检查课堂检查作业等事,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的活,现在由教育局来包办代替,似乎有些不合适。教育局如果对这个校长不放心,只能说教育局选人用人不当,而不是自己把他的活儿揽过来。如果一个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不知道该怎么检查评价课堂、教案、作业,并以此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那只能说这个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应该走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 这个对话被一个全国顶级学校的老师看到了,他说道:你们检查教案?我们20年前就不检查教案了。我们是评价教学效果,你的过程我不管,但是,作业量不能超时,不能给学生集体补课。我们高三语文数学外语都是每周4节课,除了这些课,你不能集体补课,但是要你的教学成绩,这样一来,你不认真备课行吗?不认真研究学生,行吗?根本不用检查你都要认真备课。 这等于是说,比起顶级学校,这位老师所在的学校,至少落后了20年。至少是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上落后了20年。因为他所在的学校还试图通过检查教案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 其实,要提升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根本不在于检查教案,而是 一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观念, 二在于将这种观念落地, 前者靠教育思想的引领,后者就靠真正的备课而不是按部就班写教案。 也就是说,教育思想支撑教学观念,教学观念产生教学实践。而教案是把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联结起来的一个桥梁。这个桥梁的搭建,是靠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来支撑的,因此,教师才是真正的教案质量的责任人。 而教案质量,不取决于字数的多少,不取决于固定的形态与模式不取决教案的检查与评比,而是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成熟与教学观念的深刻程度。难道在教科书上批注出来的重点就不是重点,勾划出来的难点就不是难点?难道在教科书的空白处标注出来的教学预设就不是预设?难道在教科书中用各种符号标记出来的学情与教情、目标与程序就不是精心的备课、实用的教案? 武宏伟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出,30年一成不变的教案带来的,是:1.课堂上的满堂灌输、照本宣科;2.强调预设忽视生成,重教不重学。也提出了一些革新的方法。 但真正要把教案革新落到实处,还得靠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框架的引领,而不是数页码、数字数、数次数等等一些劳而无功的方法。 教案应该检查,但检查不是保证教案质量的真正手段。一个教师,完全可以把教案做得非常精心细致,但却不一定是一个上课有效率高质量的教师。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来自课堂操作与课堂执行力,而为这个操作与执行垫底的,恰恰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 前面提到的那个顶级学校的做法或许对一般学校来说水土不服的,但这种思想和理念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严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关于教育的文章,概不涉及本省、本县、本校的教育。本人跟外地教育界人士联系较多,所写内容皆来自外地教育界人士相互交流时产生,拒绝自作多情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