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来似乎成为一个共识。但实际上,读书到底能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迄今为止,没见过相关的调查与统计。 不是所有的人读书都获得了发展,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获得发展。“书这东西,还得看什么人读,读什么,怎么读,尤其是读了干什么”凌宗伟老师这么说。 譬如我自己,应该也算是读书不少了,尤其是教育教学类的书籍,算不上博览群书,每年也保持了一定的阅读量。但食而不化、为读而读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够在读书中取得发展与进步呢?至少要经过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能读进去。 有些人读书,是来“找证据”的。找啥证据?找证明自己以往的看法、观念、观点、思路、思维是正确的证据的。也就是说,拿起书本之先,他已经把自己局限在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框架里面,所有书上读到的东西,都是经过一个“过滤”之后进入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框架,他的阅读一定是保持在自己的舒适区,与自己原来的观点一致的,他尽情吸收,与自己原来的观点相异的,他无情摒弃。这种读法,使得他阅读越兴奋,但也阅读越固化,因为他似乎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自己的无比正确与英明。这种画地为牢、背“井”离乡的阅读法,只会让他思维僵化、视野窄化、思想固化,他读的阅读,就越走向顽固与自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就成为这种阅读的必然结果。 而真正有效的阅读,是能够读进去,也就是说,能够从作者的思维出发,从著者的逻辑出发,从写书人的立场出发,把自己放进去,在冲击与洗刷中逐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思路、逻辑、思想,自己似乎变成了著者本人,成了写书人的同道,这就是所谓能够读进去。唯有能够读进去,才能够真正理解这本书的精髓与实质,才能够再独立思考的时候游刃有余,出入自然。能够读进去,就是把自己的头脑清空,保持一个“空杯”状态,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与作者对立,与书本对立,与书中的观点对立,吹毛求疵一番,就算读过了。 第二个境界是能读出来。 仅仅停留在全盘接受,是不行的,那等于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所谓读出来,就是能够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够再次审视这本书的逻辑、思路、观点、观念与思想,与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进行一个有机对接。这个有机对接,指的并不是像第一境界里说的,把符合自己思想的东西拿过来就ok,而是与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相符的,就拿过来作为补充与完全,而与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框架不相符合的,就要认真思索一番,经得起事实检验、逻辑检验、价值观检验的东西,就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框架来吸纳,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得到提升,引自己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更加超越的境界。 第三个境界是能够读成自我 通过阅读,遇到最好的自己,成为全新的自我,能够享受到阅读之真、阅读之美、阅读之善,从而能够成为自我实现的一段人生旅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加增知识,更是为了成就自我。当阅读能够更新自己,能够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精神、灵魂发生融合、共鸣的时候,阅读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够真正成为改变人生的一条路径与一把利剑。当阅读与功利脱钩、与世俗相离的时候,阅读才能够达到读成自我的境界,阅读才能够真正为自己带来快乐与提升。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