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政策,打死我也想不通 甘肃省高考英语听力不计入总分,专门组织听力测试,这个政策执行十几年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反拨效应显著,甘肃省的英语教育逐渐的显露出一些缺陷。 一、耽误了一批优秀学子。目前,一些大学尤其是一些优质大学包括一些名牌大学,都实行入学分班考试。考试的科目常常为英语与数学。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按照综合实力与数学实力,本来完全可以进基地班A班、实验班A班的学生只能勉强跻身B班,就因为考英语的时候对英语听力直接懵圈,导致分数与其它省份的学生拉开一大截,而与最优班擦肩而过,遗憾终生。说穿了,英语听力不考,就是误人子弟。使得甘肃教育与发达省份教育被人为拉开距离。《课程标准》已经升级换代几次,核心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的热门话题,但甘肃省的英语教育还在“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底层次上徘徊,目前仍未见到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二、严重违背语言学习规律。听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输入通道。母语学习中,婴儿在开口说话前,周围人群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要大量地与婴儿说话,加大输入量,最后才能开口说话。如果听的通道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关闭的话,这个孩子一辈子都难以开口说话。我们还见到过一些例子,已经开口说话的婴儿,由于生病用药,造成耳聋,结果一辈子只会说耳聋前的话语,此后不再有输入,也就难以学到话语。同样的,学习外语,也需要大量的输入,在开口输出之前,需要一个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大量的听力输入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通道。没有这个大量听力输入,几乎很难保证学习者能够开口讲英语,很难保证能够学到地道流利的英语。但由于高考不考听力,从一开始学习英语,听力就得不到重视,等于把这个最重要的语言学习通道给关闭了。效果可想而知,“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就成为必然。 三、专门组织听力测试的弊端。听力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却需要组织一次听力测试。而这个听力测试从规格、规模都与高考一致,考场设置、人员安排、设备保障、环境维护、资源投入、资金投入都是与高考完全一致的。虽然看起来只有半小时的考试时间,但组织这场测试所投入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几乎不亚于组织一场高考。这等于全省要组织两场高考!但测试成绩的使用率到底有多高,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个耗费巨大的测试几近劳民伤财。不考不行,考了也无用,这就是甘肃省听力测试的现实状况。但这个投入却是实实在在的投入。 四、据网上的资料,听力不计入高考成绩总分,只进行等级测试,原因是在听力考试期间,发生过一些广播短暂中断等事故,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周边环境嘈杂,有家长甚至对狗叫、蝉鸣、蛙呱呱等非人为因素也提出要求,为了消除意外,让考试更为公平,就取消了听力考试。首先,可以统计一下,听力等级测试中广播设备等出现意外的概率是多少?这么多年来,出现过几起?为什么等级测试就不怕出现这种意外呢?第二,如果做好了应急预案,做好了流程规范,做好了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就可以将设备的影响化解到最小。第三,对一些过分要求的退让,本来就是缺乏担当的表现。以公平为名义,纵容一些不当需求,这不是社会治理的最佳选择。牺牲一辈子的外语素养,牺牲未来的奠基工程,牺牲学子的未来发展,而对非人为因素的过分要求进行退让,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听说,甘肃省的一些专家学者曾强烈提议恢复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将听力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不再单独组织听力测试。但不知后文如何。 我也知道山东省头一年提出不考听力之后,第二年还是恢复了,因为比起一两起可能出现的意外,天平应该更倾向于学子未来的发展、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外语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自知人微言轻。这篇文章发出后,肯定又有很多人嘲讽、讥笑,认为我自不量力,敢对全省的教育政策说三道四。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们卑微的一线教师的心声而已。 当然我们也无法揣测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看到这篇文章的态度,或者不屑一顾,或者有些不满,或者从善如流慎重考虑?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根本看不到也看不起这样的文章。 让我们一线的朋友们在这个公众号交流交流也就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