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祠对越坊结构解析,牌楼讲解中国建筑史,古建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茶香飘万里 2022-01-06

晋祠对越坊

晋祠对越坊结构解析,牌楼讲解中国建筑史,古建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对越”牌楼,是晋祠的重要建筑之一,它有准确时代,有人物故事,成为纪念性很强的景观建筑物。牌楼位于太原晋祠东西中轴线上,东靠金人台,西侧为献殿,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分段式歇山顶建筑。通面阔长12.5米,进深9.3米,檐部高度6.6米,明、次间面宽比例约为10:8。最下方为基座部分,占地面积116平方米。

牌楼从形式上分有两类,一类是"不出头"式。晋祠对越坊是不出头式,因为柱子上面有斗拱和屋顶,所以这一类牌坊被归类为"不出头"式。另外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如图:

冲天式

晋祠对越坊结构解析,牌楼讲解中国建筑史,古建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老百姓喜欢把牌坊和牌楼统称为牌楼。 其实牌坊和牌楼在结构功能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古代官方称呼具有特定功能作用的小型单体标志式建筑为牌坊,牌坊作用一般为标榜特定功德,昭示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牌楼体量比牌坊要高大一些,制作更加讲究,有木质、石质等等,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和园林等处,景观性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晋祠在明代时,院内殿、堂、楼、阁、亭、台、塔、桥等,应有尽有,就是缺少牌楼,由明代大书法家高应元出资建成,由此命名为“对越坊”牌楼建成后,使得晋祠东西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连成一体。

对越坊中心匾额尺寸:长2.2米 宽0.9米。匾额中央,巨幅楷体镌刻“对越”二字。匾额上款:“知太原县事古塞高秉直 县拯张鹏程 教谕刘致和 训导黄庚”,中间榜书“对越”二个大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功德。下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春三月吉日立”。

以前对此牌楼的许多介绍,只是做了一些历史沿革考证,在说明建筑结构方面颇显空白,本文对此做一些补充。牌楼结构从下往上由三部分基本构件组成。

第一部分为立柱。牌楼主柱和辅柱一共12根,4根粗大的主体柱子一字排开,垂直竖立,根部设有夹杆石。为了加强牌楼的稳固性,每根主柱的头部前后又分别增加了4根戗柱。牌楼整体的重量由立柱传递到基座上面。

晋祠对越坊结构解析,牌楼讲解中国建筑史,古建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第二部分为木构架坊身,构件由下向上依次为: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拱。明间和左右次间构件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明间小额枋下面伸出龙头形雀替,雀替后尾与次间大额枋是由一根木枋做成,穿过中柱与明间小额枋叠交在一起,成为明间和次间的水平联系构件,极大地加强了水平方向的稳固功能。明间小额枋之上为折柱走马板,巨大的匾额镶嵌于牌坊走马板上。

斗拱在牌坊中最抢眼球,密密麻麻的小斗和如意式下昂满布于明间和左右次间大额枋上。斗栱基本结构为十一踩斗拱,大斗口头跳设单翘,以上前后全部支出如意式假昂,里外出跳一致,可以称之为品字形斗拱。

清式的斗栱出跳多用“踩'来描述,出跳的华栱称之为翘,出跳的昂为平出式假昂。这座牌楼为如意昂,斗栱为十一踩,平身科4攒,转角斗拱2攒,一共6攒,平身科斗拱攒数取偶数,空当坐中,斗口为1.5寸。角科斗拱密致繁复,纵横交叉,正身与转角栱、枋、昂相列,45度伸出如意式斜昂。

第三部分为屋顶,明间歇山式屋顶高耸,两旁次间屋顶略矮。屋顶脊兽坐镇,满铺灰色布瓦,绿色琉璃减边。一对大吻龙嘴大张,吞咬正脊,以防风雨侵蚀。屋檐边际的猫头是屋顶筒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滴水是板瓦伸出檐口的装饰构件。整个牌楼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极富装饰趣味,成为景区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晋祠对越坊结构解析,牌楼讲解中国建筑史,古建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视频讲解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