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三姑书斋 2016-01-23

1. 井干式木构架

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2. 抬梁式木构架

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3. 穿斗式木构架

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4. 间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

6.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8. 次间

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9. 稍间

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10. 一明两暗

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11. 正式建筑

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2. 杂式建筑

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3. 宋式须弥座

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14. 清式须弥座

层次少每层较粗大,主次模糊,纹样较大,实用,石材粗壮、厚重、敦实、壮美、男性美。

15. 正阶踏跺

侧面称抄手踏跺。

16. 垂手踏跺

台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通,分为正面踏跺、垂手踏跺、抄手踏跺。台阶在建筑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7. 抄手踏跺

侧面称抄手踏跺。

18. 垂带踏跺

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

19. 如意踏跺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20. 抱鼓石

与石栏杆配套,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用于石栏杆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1. 大木大式建筑

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府邸中的主要、次要殿堂。属高等级建筑。可以有斗拱货无斗拱,可用各种出廊,规模可达到九、十一檩、九、十一间,节点构造复杂,有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仿,可以用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以斗栱为模数。

22. 大木小式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23. 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4.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25. 金箱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6. 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27. 单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28. 双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29. 分心槽

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30. 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31. 缠柱造

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32. 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33. 草栿

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

34. 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 外观,称为卷杀.(将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现或曲线组成。)

35. 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两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

36. 阑额

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清代称为额枋。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37. 由额

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三者共同构成固定的构件 单元。由额垫板的高度为二斗口,宽度为一斗口。

38. 撩檐枋

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1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

39. 正心枋

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解读一分钟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40. 檐椽

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1. 飞椽

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42. 小连檐

“连檐”是固定檐椽头和飞椽头的连接横木。连接檐椽的称为“小连檐”,一般为扁方形断面。

转载自第一建筑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