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五台秘密寺|秘魔岩下,惟见狸奴自往来

 Kath2633 2022-01-06

图片

图片

出佛光寺,沿繁五线向北,一路上拉矿的重卡裹挟新鲜的粉尘,呼啸而来,擦肩而过。

进入繁峙县岩头乡,折向东北,峨河水冷冷地流向远方,两山之间是悠长的峡谷。时值清明,山中并无新绿,只有野桃花一簇簇绽放。

羊肠百折,草莽萧萧,幽谷的尽头正是秘魔岩下秘密寺。

图片

千年闻名秘魔岩

秘魔岩地处维屏山中,为五台山西台的主要胜迹。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1633)夏日遍游五台,登西台顶时曾说:“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

五台秘魔岩,早在隋唐之前已有。唐永隆元年(680)沙门慧详所撰《古清凉传》上载:“秘魔岩者,昔高齐之代,有比丘尼法秘,慧心天悟,真志独拔,脱落嚣俗,自远居之,积五十年,初无转足。其禅惠之感,世靡得闻。年余八十,于此而卒。后人重之,因以名岩焉。”慧祥曾亲至其处探访,“佛堂房宇,犹有数间”,则秘魔岩之名出于北齐,寺院初创。

图片

宋释延一所撰《广清凉传》卷上载:“唐垂拱中,有雁门清信士辟闾崇义,形同素服,心造玄关。毕志有归,历精罔倦。薄游兹寺,誓愿住持。经阁始成,楼台营构。堂殿房廊,六七院宇。二三四辈行人,云屯慈地,十方名德,辐辏其中。无惮劬劳,惟专禅诵。至长安三年,国家搜罗英彦,不遗岩野,辟闾崇义遂被召入,因乞为僧,敕许披剃,后乃还山,终于此寺也。”则秘密寺在唐初已初具规模。

秘魔岩之声名远播,起于唐时禅门高僧木叉和尚。据康熙三十三年《重修秘魔岩禅林碑记》载,木叉和尚为“唐时马祖下永泰禅师法嗣”,“马祖”即一代名僧,人称“马驹踏杀天下人”之马祖道一,木叉和尚为马祖徒孙,禅宗正宗。

图片

木叉和尚在佛家史传中多被称为秘魔和尚,《五灯会元》记载这位秘魔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人来礼拜,就用叉抵住来人的脖子质问:“哪个魔魅教汝出家?哪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来的人多被问得哑口无言。偏偏有一霍山通禅师,一见到秘魔和尚,二话不说便窜入和尚怀里,秘魔和尚轻轻拍了霍山通禅师背上三下,霍禅师起身说道:“师三千里外赚我来,三千里外赚我来”,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此种往来机锋,正是禅宗料简照用之法,我辈凡夫难解。最终,秘魔和尚“以大法为务,与世漠然,后终于岩下”。正因秘魔和尚行事之特异,秘魔岩下秘密寺之名天下闻名,山中寺周结庐修行者无数。明万历时所修《清凉山志》更误会寺为秘魔和尚所建:“秘密寺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图片

在我们最熟悉的《西游记》中也有秘魔岩大名,在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当孙行者,猪八戒等与牛魔王混战之时,书中记载,“那牛王拼命捐躯,斗经五十余合,抵敌不住,败了阵,往北就走。早有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阻住,道,牛魔,你往哪里去!我等乃释迦牟尼佛祖差来,布列天罗地网,至此擒汝也!”秘魔岩又是泼法金刚道场。

秘魔岩中还有一名胜,即龙洞。明《清凉山志》载:“龙洞,在秘魔岩,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传说中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在此潜修,后成为僧徒信众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处。“朝台不朝秘魔岩,等于只朝半五台”的俗语也因此而起。

图片

屡毁屡兴秘密寺

秘密寺北齐初创,唐代成为禅宗道场兴盛一时,千余年来,历经劫火兵灾,屡毁屡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下诏重修五台山十寺,其中有秘密寺。绍圣二年(1095),秘密寺不幸遇火被焚,次年即重建。宋金之际,兵火频仍,寺庙再遭破坏,金皇统七年(1147)广云和尚重修部分殿宇。清初,刘千聚兵反清,顺治五年(1648)占繁峙,焚毁境内大量寺庙,秘密寺亦被焚。其后,常平和尚移地重建,康熙九年(1670)再兴。

可惜该寺在上世纪浩劫中再遭破坏,塑像全毁,殿堂被拆毁七十余间。近年来再次重修,寺塔焕然一新,便是今日所见。

图片

图片

门新修,两侧有钟鼓楼。第一进院落高台上为五开间大雄宝殿,悬山顶,前设廊。殿堂中塑像皆为新装。

拾级而上,进第二级,又是一高台,上为文殊殿,形制与前院大殿相同。每开间四扇六抹窗,其上三面横披,绘有彩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殿两侧建有僧舍,但阒静无声,本拟告退,一时瞥见墙头廊上,群猫现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它们似乎这秘密寺中的主人,或坐或卧,闲庭信步,意态悠然,不畏生人,亦无乞食之意。

从文殊殿返回,群猫齐聚台阶最上层,一排端坐,漠然目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秘密寺,寺旁本有小道可至中庵,山间壁上有摩崖造像;从中庵向上,有秘魔岩中最负盛名的龙洞。可惜封闭未能前往观览。

秘密寺周边,有古塔多处,另有宋金残幢多座,此行匆忙,仅见道边明代普同塔一座。

图片

普同塔在中国佛塔中是比较特别的一类。隋唐时期,僧人逝后建塔安葬相沿成习,墓塔越来越多。到了宋代,云居元祐禅师见此趋势愈演愈烈,指出“山川有限,而人死无穷,百千年之下,塔将无所容”,提出了“普同塔”之制,就此开创了僧人新的塔葬制度,“唯开山祖师及中兴祖师,于常住大有功者,方另造塔。其平常住持,即入普同塔中。”这类塔还被称为普通塔或海会塔。

图片

塔为八角三层楼阁式,通身砖砌,高约十米。塔基为青石砌筑,上置双层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云纹、花卉。

一层塔身比较高大,各面下方雕有长方形的佛龛,中有涅槃和花开见佛各像,四周细刻连枝花卉,其上均雕出假槅扇门窗。塔身最上有普柏枋,其上细刻仿木斗拱,承托塔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层、 三层塔身变化不多,塔顶八角攒尖作结,上置塔刹。从塔铭所述,此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

图片

此行至秘魔岩,胜景所见无多,现如今随手翻检,琐碎杂抄于此。

默然回想,记忆中仅存萧萧僧舍中群猫往来意态,不知异日乘兴登临览胜,三千里外赚我来,狸奴仍在否?

图片

回馈读友佛教艺术经典图书

独家打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全网最惠《五台山文化遗产-雕塑卷、壁画卷》

回馈读友佛教艺术经典图书

独家打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全网最惠《佛教艺术大典》

图片

回馈读友佛教艺术经典图书

独家打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全网最惠《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以下是本号收集的电子资料,购买的朋友务必留下微信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