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闲月山堂 2022-01-07

四、 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

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归属 中央文化部 管理

博物馆  归属  国家文物局  管理

高校图书馆 归属 教育部  管理

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

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 ,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

明后期:影宋抄

清:翻宋本

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

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最早的书:甲骨文)

周朝藏书情况

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

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 第一档案馆 北京

民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 南京 (《民国人物大辞典》)

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东周·春秋 ·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掌管史书。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老聃不许。——《庄子·天道》

孔子想要到周朝的藏书处献书,但他那时侯还没什么名气。

开儒家的玩笑,第一,儒家办事要道家帮忙;第二,儒家找道家帮忙,道家还不愿意帮忙。写段子的人的目的是为了抬高道家。

事件不一定真实,但背景信息可以表现出:

周朝有藏书,而且有专门人员管理,而且民间乐于献书。

汉之前的朝代: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秦朝藏书情况

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史记·自序》

明堂石室金匮:藏书处

《侯马盟书》:写在玉片上 玉版可能就是玉片

·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史记》

方书:书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官,位上卿……在殿中掌图籍秘书

划九等(九品中正起源于此),补上了史记的空缺

汉朝藏书情况

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史记·高祖本纪》

本纪:排年排月排日记。编年的。

列传:不编年。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律令:狭义指“律”和“令”,两种法律形式,其内容涉及刑事法规、行政法规和民事法律规范。

萧何建立了两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见载)有名称的图书馆:石渠阁,天禄阁

石渠和天禄出自《三辅黄图》

秦:愚民政策

汉:宽松政策

汉:建图书馆,广征图书,建太学,设乐府采集民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图书整理工作

西汉末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刘向刘歆整理图书(长达二十多年)

《战国策》《晏子》《楚辞》《管子》《列子》(后来又失传了)《说苑》《新序》《列女传》

《说苑》《新序》《列女传》:编校,连编带校。

刘向第一次提出校勘概念。

校勘的本义只是对比文字异同,使其接近原本面貌。

校勘学是要找出正确的。

从刘向之后,才有了真正的自觉的文献学,校勘、目录、版本文献学中基本的内容都确立下来。

刘向每校一部书,就写一篇叙录,这些叙录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别录》一书。

叙录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过程,说明著书原委与书的性质,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或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流以及确定书的价值等。

《别录》行文语气是献给皇上看的。

别:单独的;别录:单行的叙录

自序上古在书末,隋唐以后才写在前面。序一般是最后写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图书情况,才放在前面。

《别录》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的解题典范。

《四库全书》每部书前有解题,这些解题(库书提要,又叫书前提要)后来单独列出来,加以重修,编订,加以总序、小序,和存目提要合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四部总目提要》。(是法刘向故事。)

总目提要中的库书提要是经过完善修改的,比原来单纯的库书提要要好。

东汉  藏书处有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

汉后,三国魏晋南北朝,进入长期不稳定的阶段,但政府依然重视图书收藏工作,设有秘书监(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或秦朝御史,职掌大事撰录、国史编修、文书存档、图籍收藏等)

秘书监 郑默 《中经》

西晋 荀勗 《中经新薄》

东晋 李充 《晋元帝四部书目》

南北朝  宋齐  梁的文化事业最发达:萧绎,萧统

隋:科举考试,书分等

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隋书·经籍志》

琉璃轴是头上镶上琉璃,不是全部都是琉璃。

唐:国力强盛。汉后唯一能打过北方的。(老师忘说了《隋书》四部图书分类法的确立)

唐朝谈论图书的时候常常夸耀书的品质。

关于敦煌经卷的聚集,有“废弃说”,认为那些是佛寺的废旧佛经,过时文书等,因为“崇圣尊经”“敬惜字纸”而收集一一起。

宋:重文,文人收入高于武臣。

北宋一开国就印了《大藏经》。北宋前期就编了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

北宋主要藏书处(标志,《崇文总目》):崇文院。原为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史馆),太平兴国初,宋太宗重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建成,赠名崇文院。

崇文院正房间不藏书,书一般在东厢房,西厢房。正房间用来皇帝来的时候谈话喝茶。

据《玉海》记载,崇文院的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是集贤书库,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

唐朝发明四部图书分类法,那时是真的有四个屋子,四个库,用来藏书。

史馆:官修史书的机构,亦典藏书籍,始设于北齐。

三馆=崇文院

《宋史》:太宗始于左升龙门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馆之书以实之。又分三馆书万余卷,别为书库,目曰“秘阁”。

三馆和秘阁,合称“馆阁”,“馆阁体”是工整的楷书,《四库全书》就是用馆阁体写的。

此外还有龙图阁,太清楼,为了防止崇文院因为失火烧毁书籍,以存副本。

徽宗时期有个宣和殿,名气也很大。

元:秘书监,《秘书监制》皇室藏书,藏字画情况。不懂,不避讳。用白话。

明:朱元璋“夜梦五经”,朱洪武不识字,当皇帝后要经学批阅奏章,一天他梦见圣人教他识字,第二天就识字了。朱元璋的政令大多是白话,因为元朝就是这样。元朝不避讳,明朝也没意识到在避讳。而且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后来修《永乐大典》。

标志性建筑是文源阁,北京有一个,南京还有一个。

杨士奇等编《文源阁书目》。

清:清帝满族人,学习汉文化。几乎每个皇帝都从事文化事业。

康熙:《全唐诗》《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

乾隆:《四库全书》《乾隆大藏经

乾隆 昭仁殿  天禄琳琅 藏宋元版书 多善本 《天禄琳琅书目》

民国:动荡

共和国成立:公共图书馆(收藏和服务)

清末图书馆。

历代图书的散佚

陈登原 《古今典籍聚散考》

书厄

1.秦始皇禁书坑儒

原因:不搞分封  (周之后分封不再适用,例子:汉、唐)

2.西汉末年战乱

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隋书·经藉志》

刘向:已杀青,书可缮写。

3.东汉末年战乱

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韦,大则连为帷,小乃制为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载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后汉书·儒林传》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有立场,春秋笔法)洛川。王师频贼所败,死者甚众。……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帝开华栋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追及。曜等遂焚烧宫庙,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晋书·怀帝纪》

刘石凭陵,京华覆灭。——《隋书·经籍志》

5.侯景之乱与梁武帝禁书

初侯景末,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三国典略》

降将侯景倒戈,攻下建康,酬军士,夜间起火,书给烧了。梁武帝收集整理了十五万卷。

结果北周师打过来,梁也要覆灭了。他就在江陵让人把书烧了。(太喜欢书了)

文武之道,今夜穷矣。——《三国典籍》

南北朝图书精品都在这两次大火中焚毁了。

6.隋末唐初

王世充建伪政,南方的书收了,用船运往长安,结果“经行砥柱”,船翻了。

7.安史之乱

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旧唐书·经籍志序》

8.黄巢起义

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旧唐韦·经籍志》

韦庄《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不传于世,发现自敦煌遗书)

9.靖康之难

北宋书版大多都被北方抢走了。所以南宋流传版本较多。

监国印书,甚至要民间献上书版。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破汴京(开封),次耳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千人及各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北去,汴在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文献学概要》

10.李自成之乱

“……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闯贼之一炬,内阎之书尽矣。而内俯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书箱)、丹书绿字(皇上有批字),绨几之横陈(桌上铺的布),乙夜之进御者(皇上晚上要处理公务,处理完才能看书),用以汗牛马(马出汗要在沙地里打滚),制骆驼(和汗牛马差不多),蹈泥沙(泥路上坑坑挖),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乱,未之有也。——《牧斋有学集》

所有农民起义都存在这个问题,破坏文物,不爱惜书籍。因为不认字。

11.乾隆焚毁

乾隆修《四库全书》,有人认为是寓禁于征。打着征集图书的幌子,目的是为了销毁有政治问题,污辱少数民族的书籍。

陈新:退休后受北大邀请,编《全宋诗》。五个主编之一,最主要的。

邵雍《击壤集》《四库全书》中有挖补行为。开化纸,最后一首诗挖下来,补在第一首的位置,第一首去了。最后一页修。说明刚开始汇集还是按原来的规则汇集的,乾隆一看,觉得不好,后来才改,才要修补。后来每部书都要查,很多人就在那查书。说明有预谋的说法不客观。

戚继光的诗都没收录,明中期的人物。

12.嘉庆宫火

嘉庆二年,皇宫失火。

刚开始外面不太知道,宫中有零星记载,外人没怎么注意。

乾隆藏书 昭仁殿 天禄琳琅 善本很多 都是珍品 民间都知道 但不开放参观

于敏中(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天禄琳琅书目》未出版 但民间抄本很多

辛亥革命后,有一个优待条件(外面共和国了,在皇宫里还是皇上),溥仪就赏他弟东西,让他弟把东西偷偷往外带。

后来冯玉祥进军,把溥仪赶出皇宫,成立了清宫缮后委员会,筹备故宫博物院,聘请了很多专家,图书的、铜器、玉器、亲王王爷(不信任,怕他们偷东西)。

皇宫后门,北门,神武门,王国维、柯少敏、罗振玉他们约好了一起跳门外的玉荷,后来都没跳,王国维后来自己跳了颐和园的湖

陈寅恪:“神武门外玉荷水,好谢深恩酬国士”“柯罗终未死”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门建在后门而不,因为前面的三大殿,没有拨给故宫博物院。

登记东西从神武门开始登,第一件东西是一个条凳,一旦登记在册,就不没有了。

但有些东西没法登记(红枣、银元),故宫也要修缮。

一处理不得了,舆论大哗。

书籍方面:张玉亮、陈元安、傅增湘都是委员。

《天禄琳琅书目》记载的东西一件都没有。

《两汉书》赵孟頫收藏过的,皇宫里奖赏的,印刻精美,赵画小像于其上。

明王世贞卖了一个庄园买这部书。后为钱谦益所得。辞官后无法维持生活,就把书卖了。最后流入皇宫,乾隆皇帝也十分喜爱,作法、画像、盖印。文物价值非常高。

查实录。乾清宫大火,乾清宫和昭仁殿挨着。四百多种书,全烧了。

13.太平天国起义

明确地要烧书。因为书记载了儒家经典。占据扬州,把扬州的文汇阁《四库全书》烧了;占据镇江,把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烧了;占据杭州,把杭州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推倒在地,书都委弃于乱瓦之中。丁丙丁申逃难,在外面的村园,发现卖东西的人用白锦纸包,一看,是《四库全书》,都是开化纸。晚上就雇人去看,又雇人捡了几车出来。花了大价钱,又雇人按《四库全书》体例抄,民国继续补。浙江《四库全书》大半都是补的。

南三阁的《四库全书》都毁于战乱。

乾隆嘉庆时期的书还比较多。

道光咸丰两朝,好的印刷品比较稀少,因为书版和书都被太平军烧了。

道咸的书要特别注意,可能是稀见品。

古书确定年代容易,确定稀见困难。

太平天国之后甚至出现了书荒,因此各地纷纷成立官书局。

曾国藩成立金陵书局

文化大革命后也纷纷成立了书社。巴蜀书社 岳麓书社  三秦书社  吉林古史 北京古籍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1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文源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会要》(小《四库全书》,成书两套,一套在皇宫,一套在圆明园),全被烧了

15.庚子事迹

八国联军进北京,理由是为了保护使馆。(因为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大使馆)但是为了争夺谁是主帅吵了很长时间。

打到英国使馆,一直打不下来,其他国家使馆的人都退到了英国大使馆,为了打下英国使馆,放火翰林院,两个挨着,火烧到英使馆。外国人才发现有这么多宝贵的东西,冲上去抢,军令有不准,但还是偷偷包在衣服里。

昨日一放火者,伏行如猫,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入翰林院。只一点中间,众公使居住之英使怍顿陷于危险之域。

翰林院者,乃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博物馆的名称,不是城市)也。中国读书人最崇敬者厥维翰林。
院中排积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抄本,凡数千万卷。所有著作为代
之传贻,不悉其年。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无尽,皆堆置刻字之木版。

……在枪声极猛之中,以火具抛入,人尚未知,而此神圣之地已烟焰上腾矣。
……无介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狼藉,為人所抛弃。
……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其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宝贵之书如此之多,皆平时所决不能见者,心不能忍,皆欲拣选抱归,自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但路已被水手所阻,奉有严令,不许劫掠书籍,盖此等书籍有与黄金等价者。然有数人仍阴窃之。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异事也。——英·威尔·《使馆被围日记》

英馆之北,今已有人驻守……此处毁坏荒凉之状,俨如坟院。——《使被围日记》

8月八国联军才进北京

光绪26年,624日 庚子事变

一是修完的《四库全书》,大部分的书还没发完,放在翰林院,

二是《永乐大典》

16. 日本侵华战争

当时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上海东方图书馆(前身是涵芬楼,商务印书馆办的,私人图书馆),1932,一·二八事变日本轰炸闸北,纸灰乱飞。

日本到天津的时候,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木斋图书馆也被夷为平地了。

清华大学书库,一捆捆的黑乎乎的烧过的书。抗战时期内迁的时候,重庆造了一个山洞放书,里面潮,平时就放在外面房子里,危险的时候就往里搬,但来不及,就中弹了。烧了又发霉,量又大。北大清华相继百年校庆,筹款修缮。时间较赶,南方学校、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都接受了一些书,帮忙修复。

喷水,一页一页揭下来,然后裱上宣纸,装订起来。从外面

17. 文化大革命

发动的太彻底了,从民间,文物书籍就不敢留下,都烧了(一开始要上交,后来就不敢拿出来,会问一开始为什么不拿出来,要被揪出来)。古籍书店相继关门。

文化大革命前市面上古书还很多,之后市面上就很难见了。

家谱也难见了。想查也查不了。

李开先家谱6本一万元,通知山东图书馆让买,结果觉得太贵,没买。

增强图书保护意识,文物意识、文化意识。

上海图书馆搬家的时候,一张白纸都不能丢

中国科技院搬家 《续修四库全书》的手稿档案被日本一家图书馆买去

上节课总结:

官府总的来说是重视藏书的

历代文献遭到严重毁坏

文献流传到今不容易,求证时一些文献的丧失使下结论要慎重,以史为镜,要引以为鉴。

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

公共图书馆是近百年的事情,主要职能是服务

周代:西周·学在官府;周氏权力的衰弱,学问下移,在诸侯、甚至民间。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的。但过于整齐严密,也有人不相信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特指还是泛指,未有定论)。——《庄子·天下篇》

(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战国策》

西汉刘向、刘歆等校理皇家藏书,异本众多,其中有“中书”“外书”都是官藏,又有“臣向书”“臣参书”“射声校尉立书”等,则属于私人藏本。

董卓迁都,王允主持,蔡邕是大文学家,也跟着。蔡邕写熹平石经

后来王粲(貌丑)来拜访他,蔡邕就说: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三国志·魏书》

蔡邕女儿北嫁,后曹操把人接回来了,因而接见,

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后汉书·列女传》

《博物记》曰:……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 《三 裴松之注

钱谦益赠书钱曾:蔡邕之赠(晚年赠书给别人)

西晋 张华 《博物记》博物之学对汉赋(铺排,花名、鸟名等)影响很大。博物之学很容易发展为考据学。

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晋书·张华传》

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晋书·范平传》

游学:名师不易得。郑玄从山东高密到陕西洛阳

没有书,文化发达地区,书多信息多。

邻里年少好事者(贬义是近几十年的事,做好事,做和自己利益没什么关系的事的人)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南史·崔慰祖传》

任昉:不贪,散财,很受皇上信任。和沈约同时,齐名,名气很大,进宫时沈约还得让他先把衣服换上(太破了)。但他死后子女却很少受到扶持帮助。《广绝交论》

聚书至万卷,常多异本。——《南史·任昉传》

唐:

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齐名)。——《新唐书》

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新唐书》

唐强调书的稀有较少,强调书的整齐多。

赵孟頫也有注意到。

宋:金石学,类书(文学创作要用新词汇),理学家(空疏解经)

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记宋代藏书家有68另附载50人。叶梦得《过庭录》(已失传)

叶氏《过庭录》曰:……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宋绶,北宋卞梁,儿子宋t敏求,字次道)、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西氏等,吾皆见其目,多止四万许卷。惟宣献择之甚精,止二万卷。——《文献通考》

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互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不是第一次出现)。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借书,抄书)故也——《曲洧旧闻》

宋宣献兼有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元符中荡为烟埃。——《遂初堂书目》

宋宣献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脱缪。——《梦溪笔谈》

(扫尘斋)

宋代学术精细化

晁公武藏书多,加上井度送他的书,藏书巨富。《郡斋读书志》历史上很多书都是第一次有提要。他学问不错,整理过蜀石经。

井度,字孟宪,主持校刻《南北朝七史》,又叫《眉山七史》:《宋书》 《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加上《隋书》为八书,再加上《南史》《北史》,共十史,是研究南北朝最重要的著作。

尤袤,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陆游、尤袤、范成大),一家人都在抄书,抄密本。诗大多没有

《说郛》陶宗仪,大丛书,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收密本。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小说多。

收录了《遂初堂书目》

特点:种类多,篇幅小。

郛:小城

取名类似《辞海》

说:说部,笔记 一类,笔记,游记。比如《世说新语》

藏(zang):宝库

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杨万里《遂初堂书目》序

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记手钞若干古书。——《遂初堂书目》序

日记:一则怕记事,一则可以检验这一天有没有虚度(无事可记,不是真的无事,而是有事不当记。)

其子弟及诸女亦钞书。一日谓予曰:“吾所钞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扰而读之以当金石(八音之二,乐器)琴瑟也——《遂初堂书目序》

章钰 四当斋 《四当斋书目》顾廷龙编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研究藏书史)

陈振孙 《直斋书目解题》

赵孟頫 藏书家

《七颂堂识小录》刘体仁

宋极书所见多矣,然未有逾《前汉书》者,中州见一本,出王元美(王世贞)家,前有赵文敏(赵孟頫)小像,陆师道亦写元美小像次帙,标签文衡山(文征明)八分书。——《七颂堂识小录》

(后入天禄琳琅,乾隆画像,盖印,题词其上,后失火,绝迹于人间)

陈继儒 明后期 小品文 常有人请他写序文 《读书十六观》 小册子 引赵孟頫

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静几焚香,勿卷脑(蝴蝶装,书脑=书脊,不能晒,浆糊粘的),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十六观》

借寓于人为不孝。(书传给子孙,不能借也不能卖,否则就是不孝)

明朝

叶盛:好在书上盖官印(公章),每升官就换官印。镇抚燕方关防

关防=公章

李开先:明代戏曲作家,徐乾学得李开先藏书,用朱砂校书,是行家。

唐朝人科学考算学,宋朝不考了,算学很多失传,但他还有宋版算学书。徐乾学得此书,影抄出版。藏书处叫万卷楼。藏书分为五处,不至于失火全部失传。

《孟子》是南宋以后才显赫,朱熹作注后,赵岐注就不好找了,宋版《孟子》赵岐注的大字本,四川刻的,李开先收藏,后流传到清皇宫,张元济从中借出,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现在不知下落。

毛晋小儿子,毛扆,字斧季,多称字,名太偏僻。《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李中麓家,词山曲海,无所不备。”

张可久,字小山,元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的集子是李开先整理的,后来发现了更早的版本。

范钦 兵部右侍郎(古称司马,国防部副部长,大司马是正的。) 天一阁  收当代史料,地方志多,济南府志之类,野史、佚文、登科录,同年录。花钱不多。都是别人送的。明朝人进京汇报工作就带地方志,用手帕包上,用来拜访别人的作礼。(人弃我取)

文史资料,一般不出版,没书号,很难弄到。

后来学问注重历史考证,地方志就变得很重要。江浙家谱一批批送到上海化浆厂里,后来被抢救,存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家谱很多。

明清的比较可信。

孔子家谱比较可信。皇家都要修孔子家谱。

宋元版都归公库了,收藏就得往下移,地方志、家谱等,信札都成了收藏品,国外注重普通人的物品收藏。

朱大韶 字象玄,华亭人,明,和范钦差不多时间,授检讨(在翰林院毕业),以亲老,改南雍司业

南雍:南京国子监。雍:学校

司业:副校长

祭酒:校长

嘉靖中,华亭朱吉士性好藏书,尤爱宋时镂版,访得吴门故家有

宋槧袁宏《后汉纪》,系陆放翁、刘须溪(刘成)、谢叠山(枋得)三先生手评,饰以古锦玉签,遂以一美婢易之,盖非此不能得也。婢行题诗于壁曰:“无端割爱出深闺,犹胜前人换马时。它日相逢莫惆怅,春风吹尽道旁枝。”吉士见诗惋措,未几捐馆。 ——《逊堂钞杂钞》

换马(用典):

《爱妾换马》,旧说淮南王所作,疑即刘安也,古辞今不传。——《乐府解题》

酒徒鲍生多蓄声妓,外弟韦生好乘骏马,各求所好。一日相遇,两易所好,乃以女婢善四弦者换紫叱拨。——《异闻隼》

捐馆:去世

苏州有吴门、阊门、金门,吴门是苏州代称

盖宋版之贵,至明嘉靖间已成风气,故以田庄、美妾易之者,至今传为佳话。——《文献学概要》

赵琦美:字玄度,清常道人。堂号脉望馆。

脉望(典故):书虫子吃书,吃道家书,咬到“道”字,会变成一个脉望,圈状,剪开后会有一滴水下来,照星星照到哪个星星就会掉下来。

《孤本元明杂剧》 商务印书馆 从明朝《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选出。

赵琦美去世后,书就被子孙卖给了钱谦益,都在常熟,运书时,武康山白昼鬼哭

钱遵王《读书敏求记》载:赵清常殁,子孙鬻其遗书,武康山中白昼鬼哭。

郑振铎:研究中国俗文学。近代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的创办者,发现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经赵琦美校。郑氏写了跋,考证他的流传。从丁祖荫藏书处得。

赵琦美——钱谦益——钱曾——黄丕烈——赵宗建(旧山阁)——丁祖荫——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北京图书馆)

《古本戏剧丛刊》一集一集 没有出完 其中就有

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关汉卿的《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四种。

发现了黄唐臣的《贬黄州》,发现了王实甫的《破窑记》,发现了白仁甫《东墙记》,发现了高文秀的《渑池会》、《襄阳会》,发现了郑德辉的《伊尹耕莘》、《智勇定齐》丶《三战吕布》等。
这发现,在近五十年来,其重要恐怕是仅次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出土——郑振铎

赵楷第:“通俗小说研究一代宗师”现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沧州集》《沧州后集》中有一篇,叫《旧山楼考》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发现了很多戏曲孤本,连带着赵、丁也受到学者重视,考证。

名家抄本,山阴祁氏澹生堂。

祁承㸁,字尔光:㸁 写法和读音多有分歧。㸁 讹体字:因讹而产生的字,已经合法化了,与讹字不同。原来的准确写法是 熯 。

宋小字本的《晋书》海源阁(较完整,但不对外) 西涧草堂 八千卷楼 中“漢”有变体,上面容易变成“业”下面也变了。

:义光亮,和字相对应。所以发han(汉)音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镜字避赵狂饮的祖父“敬”改为鉴,是宋版,收录了㸁字

《澹书堂藏书目》《澹书堂藏书约》

今人学术重视理论,古人相对不重视理论,所以现在重视《澹书堂藏书约》

雠是两只鸟对着叫,一开始中间只是口  雠不等于仇

毛晋,藏书多,常熟人,和钱谦益有较好关系,明末清初人,明灭后,很多明朝遗老都来毛晋这,来一个就把很多人接过来,作的诗立马就出版了。多影抄,影钞书。

毛抄:毛晋汲古阁影钞书,很精善,影钞书不能要求完全一样,但毛晋的影钞书几乎都很相似。

戚继光诗集《止止堂集》

王懿荣 校习 翰林院 教考进翰林院的人的 修《四库全书》时,戚继光诗集《止止堂集》献上,但《四库全书》没有收,也没还,王懿荣在翰林院发现后就抄了一遍,又拖山东巡抚,让山东官书局刻出来了。本来是万历本,现在只剩光绪本。

抄一遍:对临一过。

周叔㢭  长子周一良

《世界通史》周一良 吴于廑主编 通行数十年 在哈佛教日本文学史,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清代

钱谦益 明亡后做清朝的官,降清,后来辞官,又支持反清复明,被抓,后来被放,开始修明史,结果绛云楼被烧,所修《明史》不存。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从《列朝诗集》中抄出的小传,《列朝诗集》(明朝毛晋出版)收明朝诗人。有二千余人,每个人都写了小传。研究明代文学,不能不看。

绛云楼肯定有很多明史史料,是为了私修明史。史书不能私修,犯法。

梁、宋、齐、五代史的志在《隋书》中不用补

绛云楼失火,保姆不小心把火掉到纸上,

《人海记》绛云楼火作,见朱人无数(一则火是红色,一则《明史》是朱家史)

为新宫三日之哭,知天之不假我以斯文也……息心栖神,皈依内典,世间文字,渺然如尘沙积劫矣。——钱谦益《赖古堂文选》

曹溶批评钱谦益,他把孤本密藏,不借给人看,一失火就全没了。“形踪永绝,只以空名挂目录中”《流通古书约》

剩下的书送给了钱曾,也是园,述古堂。《读书敏求记》

钱曾,字遵王,遵王,就是遵循王曾敬惜字纸。

王曾 他父亲敬惜字纸,因而得子王曾。去清洁的地方焚烧,让水冲走。南方较为流行,还有敬字亭。

王绍曾 字介人 山东大学 古文献学家 绍曾 也是推崇王曾,介,模仿,人,就是这个人,王曾

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训诂,如杜甫,字子美,甫:美男子。

钱曾的书后来卖给了季振宜,泰兴人,因此出现了泰兴季氏。《听雨楼集》《精思堂集》,御史,季振宜借了钱曾一部书,宋版《考古图》,借去没还

藏书家大多是南方人,代代相传,都是自己出钱。

季振宜的书卖给了徐乾学,昆山人,顾炎武外甥。修《大清一统志》,《明史》,藏书处叫传是楼。当时最有名

徐健庵对子女说,别人传金,传银,我传给你们的是这个,这个,就是书。

钱曾还活着 找徐乾学借书 钱曾影抄了一部 沾沾自喜 觉得手抄本比原本好 把借书不还的事写上了 后来这本手抄本 进了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把钱曾的跋全抄了

黄宗羲:浙东学派,都研究明史,弟子万斯同,《明史》的实际撰稿人。《明文海》文学上不重视,史学上很重视,都是史料。

黄宗羲找徐乾学借书,而传是楼标榜的是宋元版书,但同时说明传是楼明史资料也很丰富

徐乾学他舅舅顾炎武,和黄宗羲写信老是商量反清复明后建都在哪

顾炎武进京都不住他外甥家。

徐元文、徐乾学在清朝政府为官,就很小心翼翼,徐元文告老还乡,走大运河,船上只有书,没有钱财

顾炎武后来在山东被抓,朱彝尊来活动了一下。因为朱彝尊和徐乾学修《明史》,有点关系,顾炎武要是没有他两个外甥,早被抓了

赵俪生《顾炎武新传》

发微 索隐

徐乾学《通志堂经解》  在中国经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清代初年写刻本代表之一

通志堂 是纳兰性德的堂号  纳兰性德是徐乾学学生,纳兰性德又是明珠的儿子。

王世禛 池北书库 两块太湖石,是元张养浩的东西。四代为官,忠厚传家。

钱谦益向度赞扬,康熙一朝诗坛主将。

常在日记中写今天读了什么书。治学勤奋。为官事务繁忙,写诗谨慎,没时间写大书,笔记大多传世。

初一十五慈仁寺上淘书。

昔在东师,士人有数谒予而不获一见者,以告昆山徐尚书健庵。徐曰:此易耳,但值每月三五,慈仁寺市书摊候之,必相见矣。如其言,果然。——《古夫于亭杂录》

孔尚任 山东曲阜人,戏曲家,在京城做官,不是考上去的,是孔子后人总得要有人在京城做官,轮到了他。后来因为写《桃花扇》被开了。

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燕台杂兴》孔尚任

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慈仁庙寺购书,乃得一瞻颜色。——孔尚任自作《燕台杂兴》注解

王爱好,朱贪多

朱彝尊 曝书亭

清前期诗学气象非常

李馥

 李中丞馥,号鹿山,泉州人也。中康熙甲各科举人,历官浙江巡抚。性嗜书,所藏多善本,每本皆有图记,文曾在李鹿山处”——王应奎《柳南随笔》

后坐事讼系,书多散逸。前此所用私印若为之谶者——《柳南随笔》

曾在李鹿山处:好像长不了,所以后来家被抄了,书流入市场。

夫近代藏书家若吾邑钱氏、毛氏,插架之富甲于江左,其所用图记辄曰某氏收藏、某人收藏,以示莫予夺者。然不及百年而尽归他氏矣。中丞所刻六字,寓意无穷洵达识也——《柳南随笔》

洵:诚,实在,近人常用。

项元汴 明字画大多都是项元汴收藏过的,他还在上面注明价值多少值钱,怕后人不了解多少钱贱卖了。结果后来清人入关,都被抢走了。

《云烟过眼录》

徒作百年记。

心态要豁达

翁方纲 《四库全书》撰修官,偏向宋学,脾气好,和《四库全书》的那些汉学家处的挺好

姚鼐 偏向宋学  一年不到就被气跑了 他写的提要都给否了 觉得读常见之书就可以使人进步   (经典要读,稀见之书也要收集) 未见之书

傅兰雅 搞不懂为什么中国女人要裹脚,还有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读那几本书

经典熟读,皆能诵读。又要发现罕见之书

翁方纲收藏了宋版的《东坡诗》施顾注,自画其像于其上,桂馥隶书题其上。每到苏东坡生日,就宴请宾客,大办酒宴,吃全素斋,来宾都在书上提诗,写提要。

晚清在京城出现,价值很高,湘潭人袁思亮购得此书,大火,用水灭火,书就揭不开了。后来书被近代上海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买去,花一年时间修整。张珩后来困难了,在上海,困守孤岛,郑振铎当时为中华民国收购藏书,就买了张珩的书,收在中央图书馆,后来撤离时带到了台湾。

周永年 对《四库全书》贡献很大 他写了一篇《儒藏说》儒藏是曹学佺的创意,认为释道都有藏,儒家也要有藏,藏就是经史子集这些,周永年的《儒藏说》范围更广泛,百里之内就要有一套儒藏,不同地方的儒藏要相互呼应,同时要备一套活字,方便印刷。(这就是公共图书馆思想)

第二件事是他的堂号,叫借书园,他联合翁方纲,桂馥,把自己的书拿出来,给别人看。

第三件事,是他参加修《四库全书》最卖力。

乾隆下诏献书,朱筠回奏章说,宫中有《永乐大典》,中有失传孤本,可以把书辑出来。《永乐大典》是类书,找到罕见失传的书就贴上条,抄出来,归纳到一处就是辑佚书。翰林就是从这开始修《四库全书》的。天热,工作又枯燥,就有人报告,里面的好东西都辑干净了。《四库全书总目·永乐大典》里说的很清楚,“精华已采,糟粕可捐”。周永年就说,好东西还能多,你们怎么说瞎话,乾隆就让他们继续。大臣就说,好东西还很多,周先生你去弄吧。(踢皮球真是哪哪都这样啊)

朱筠,字美叔,号竹君,当时在家养了一个章学诚(字实斋),在他家吃闲饭。章学诚为周永年写了传《周书昌别传》,生动传神。他是史学家,史笔很厉害。史学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那就是评传。

生活拮据,找人种地,结果越种越亏。找人经营商铺,又亏损,干不下去。又编科举读物,但编的太认真,部头太大,找人借钱印刷,结果卖不出去。 最后就越来越穷。

“目尽九千余册。”——《周书昌别传》(宫中《永乐大典》一共才一万多,丢了)

一则不善于升官,一则自己的著作没写,一则越弄越穷。

桂馥也写了周永年的传,王绍曾先生说“桂馥也太对不起朋友了”。写的很短,不传神。他没考上前是周永年的门客,靠他吃饭,周永年在馆里编书,往外头借书,让桂馥抄,叫四部考,后来叫人揭发了,不合规矩。后来他考上了,到偏远的地方做官。

三年学习,在翰林,才能做官,姚鼐就受不了,还剩一年就走了,到书院到处讲学,自己做学问。

当时的宰相是刘镛之父,刘统勋,他人脉很广,起用了很多大家。修《四库全书》时,周永年在到处推广《儒藏说》,就把人请来了。

黄丕烈 清代最著名的藏书家  他藏书一定写题跋,而且一写再写。善于鉴定书,写书的获得过程,喜乐都记载其中,但后来生活困难,他活着的时候,书就散出来了。汪士钟专门收藏黄丕烈收藏过的书。绸缎商人,有钱。

熟人之间没法议价了,一定要经过中间商。而且卖书对藏书家不是好名声,卖书都是秘密转手,偷偷找个信得过的书商,最近我生活困难,这些书我想……不留了,你看看……哪个人合适,找个好去处吧。

道光时期,汪士钟的藏书就很有名气了。他本人没什么学问,他就靠藏黄丕烈的书出名。连个题跋都不敢往上写,找人印上精致的印章。

黄丕烈还祭书,一年得的好书,摆着烧香磕头。邀请朋友来,来了之后要画画,作祭书图,祭的什么书,找几十个人题诗,裱成长卷。叫祭书图诗。

唐贾岛 祭诗  

王世禛回乡,很多人来给他送行,题诗,裱成长卷,几米长。

《唐女郎鱼玄机诗》收藏甚众

 

黄丕烈还给鱼玄机画了像

 

晚清四大藏书家

具有代表性,关系到近代藏书的巨大转变。瞿杨丁陆

:常熟 铁琴铜剑楼 五代 瞿绍基(大地主)——瞿镛——秉渊、秉清、秉濬(太平天国时期,带着书到处跑,回来的时候画过《虹月归来图》,有数人题咏)——启甲(张元济印《四部丛刊》,大多是他提供的,罟里,去他家看书的人,提供住宿,大地主)——凤起(抗战时期和郑振铎关系密切,建国后供职上海图书馆,文化大革命后才去世,大部分书还守着,他哥因为土改被抓,他找郑振铎(党员),让他把书捐给了地方图书馆,卖给国家,补上要交的钱,但还保留了一部分罕见的古书。他也去上海图书馆工作了。文化大革命抄了书,后来发还,开始编《中国古籍总目》,好多书已上报了,就让他把书捐给国家吧,瞿先生说不捐,拿回来之后捐给了常熟县图书馆。景佑本《汉书》就是他家出来的。)

:聊城 海源阁 四代 杨以增(江南河道总督,官僚,和林则徐关系很密,应该是最后一任,因为后来黄河改道,河没了。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往东北方向,注入济水,两条河合并了。(五岳四渎:江淮河济)济水又叫大清河,以清澈著名,常与黄河对举。藏书重心大多在江南,因为他的官府在大运河边上,太平军动乱时期,很多书就到了他府上,用运粮的大船运到了山东聊城,建海源阁,从此江北有了大藏书楼。很多都是黄丕烈收藏过的书。从汪士钟散出。

号称有四经四史。四经是《三礼》加《毛诗》都是郑玄注,都是宋版,最难得的就是《仪礼》。四史就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本《三国志》其他藏书处都没有。商务印书馆影印百纳本《二十四史》,《三国志》还是跑到日本去借的,日本宫内厅,皇家藏书处。缺前三卷,用衢州州学本补上,不是最好的。因为和杨家打不上交道。当时有个山东学生叫汪鸣鸾,他的门客兼秘书叫江标(大藏书家,湖南学政,变法派,梁启超),《老残游记》参观柳凤仪藏书,就是杨保彝。江标看了,大多是南方藏书,有些还是江标先人的,兰陵潇湘,心里不是滋味,说不知道什么哪天大船运来的又运回南方了。杨保彝看了气的不行,从此之后就不接待外人了。)——杨绍和——杨保彝(民国。晚年没有子女,过继了杨承训。同时有一处别墅在肥城,朝南山馆,好多好书在这里,捻军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占据一昼夜,破坏很严重,《仪礼》《毛诗》可能就是在这时损坏,但对外不说。民国十几年,土匪横行,占

占据一昼夜,破坏很严重,《仪礼》《毛诗》可能就是在这时损坏,但对外不说。民国十几年,土匪横行,占领了海源阁,他们就连夜把书抢救到了天津法租界银行里去了、普通的书送到济南。为首土匪是王冠军,保淀人。这时候军阀混战。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到山东调查,写了长篇文章,后来山西晋军占领济南,他们另外委派了图书馆馆长,王先生用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海源阁的两部书,一部是黄丕烈手校的《穆天子传》,一本顾千里手校《说文解字系传》,因此书斋号黄顾书后来晋军退了,王先生复职。——杨承训(建国后去世。好书运到天津,建国后当了天津市副市长,周叔弢和杨承训保持良好关系。杨有困难,周就买他的书,价格一般比较宽泛。很多好书就到了周叔弢这里。两部宋版《庄子》就到了周叔弢家。周因此起名双南华馆。还有92种精品存在天津银行,由于杨家没有能力赎出来了。潘复联合大官僚,成立了存海学社,把书赎出来了,阻止了书籍外流。由于价值不菲,没法出手。直到宋子文从国库拔款,把书买下来了。进北平图书馆收藏。现收国家图书馆。周家很多东西都捐了。那些普通的书运到济南,又从济南运到北京,也是想卖,日本人想买,杨承训的岳父(在日伪时期还任过职)想卖,还是当地的商会兑了钱,济南商会的领袖叫苗兰亭,他们买了书,在抗战胜利后,捐献给了政府,移交了山东图书馆,有三四千种。杨家散出去书还有很多。)

:钱塘 八千卷楼(是祖上传下来的) 丁申 丁丙  太平天国两次攻占杭州,杭州知府王友邻有诗记载此事。他们雇人捡回了部分《四库全书》(详见前文) 他们致力于补全《四库全书》,所以他们买书目标很清楚,《四库全书》已收的,《四库全书》未收但在存目之中的,《四库全书》未收在四库以后的。三大部分。

《四库全书》收的第一格,《四库全书》存目低一格,《四库全书》未收再低一格。丁家是银行家,开钱庄的,基本不靠散户赚钱,靠汇兑军饷。北京杭州寄钱,钱都是存在本地的,不走钱,光走帐。要亏都亏官员。

两江总督端方和张之洞把八千卷楼的藏书都买下来,在南京成立了江南图书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南京图书馆。

:湖州 海官 号称两百宋版 陆心源去世后,他儿子把书转手,第一个买手本来是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当时最大的实业企业,但要十万多银元,就在商务印书馆筹钱过程中,日本一个学者岛田翰来到湖州,他和陆家人联系上了,找了最大的财团,花了十万八千元把书买走了,藏在日本东京的静嘉堂文库(日本收藏汉籍最多最好的地方),这时也是敦煌遗书被斯坦因学者拿走的时间。

现在古书已经退出流通,藏书环境发生了变化,很难再出现以前的情况。

近代

李盛铎 木犀 藏书多归北大图书馆

傅增湘 藏书多归了国家图书馆了 他孙子是傅熹年,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

郑振铎 藏书量巨大 三方国家 后来归了国家图书馆 藏书多俗文学,戏曲、小说、明清文集、版画等等

现在大多都是收藏以前不重视的,现在收藏的可以是纸张,用好宣纸。新印的古籍,可以收藏,质量也可以,单纸,坏了可以裱。中华再造善本,现在售价两百万。

信件。因为现在人不写信了。

可以收藏的书:小三字X(没听清),装订古雅,内容上

新时代藏书家的藏书精神,叶圣陶的《书巢记》写王伯祥

叶圣陶、王伯祥、郑振铎三人是好友

《叶圣陶序跋》(《书巢记》)

伯样嗜积书.始于弱岁。方就学草桥,课毕入市,经书肆辄徘徊不忍去,以少资贸二三帙,欢如得宝。所居通和坊老屋,辟一室曰疾流云馆,陈书于架,秩然怡心。窗前种菜数畦,高树荫之,类幽人之居。
及卒学校业,十年屯否,然犹稍稍致书。
民国十一年入商务印书馆.遂移居沪北。纂辑馀闲,唯亲简编,不数载而积书盈室,上帖承尘(天花板),旁障素壁(白墙)者,皆节用勤搜之所获也。其书无秘本精槧,而辏于其向蕲,乙部要籍略备。
二十一年春,倭寇犯淞沪,我十九路军御之,是为“一·二”之役。伯祥仓皇走避,寓居旋毁于火,历年积书,不遗片纸。然书者伯祥之偏嗜,一旦丧焉,怅惘几无以聊生。乃又徐徐致之,不足则假之友好,如鹊运枝,如燕衔泥,不以为劳。于是复有所谓曲斋者。虽赡富不逮曩昔,亦足资检览。
二十六年七月,倭寇寻衅于芦沟桥。八月,再犯淞泸。我举国奋兴,悉力与战,至今二年而气益王,执益强,非尽驱之于海外莫肯已。此役也,伯祥先战事数日迁入法兰西租界,屋湫隘,未能发篋中书。翌年,始拓一室以居之,部署既讫,欢然如远翮之归故巢,名之曰书巢云。

夫积书之家,古今众矣,然或矜版本,或为饰观,彼皆有所凭藉,如商贾累财,积日自富,而实深负夫书。伯祥罔所凭藉,且数历艰虞,而犹守此书巢,展诵为乐,则诚无负于书者也。方今寇烽所至,公私藏书荡毁已多,大学师生求书不得,有徒以口耳为授受者,然则伯祥之守此书巢也,可慰复可慨矣。

叶圣陶

19396月21日

《西谛书话》叶圣陶 作序

伯祥不太讲究版本,他找的是对研究文史有实用价值的书。振铎讲究版本,好像跟一般藏书家又不尽相同。他注重书版的款式和字体,尤其注重图版一一一藏书家注重图版的较少,振铎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就书的类别而言,他的搜集注重戏曲和小说,凡是罕见的,不管印本抄本,残的破的,他都当做宝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