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溪南的色彩

 马尔的视觉 2022-01-07

距离屯溪大约有十公里的西溪南,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

这里吸引、聚集了许多外来的文化人定居于此,虽未与之谋面,却听过许多关于西溪南的动人的故事。

跟着茶人老刘兴冲冲的在村里粗略的走一圈下来,老实说我有些失望。

可能是黟县的深度游,抬高了我对古民居、古村落的观赏尺度;或许是以前听到的传闻,也强化了我的期待。

打眼看过去,它的民居新多于旧。站在高台望去,古村落倒有仿古新村的感觉。

我想着“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标示的意思,不会是在自诩脱了胎换了骨吧。

行于小街小巷,最大的不适就是它的民居建筑新老混搭,你感受不到黟地那般的时光沉淀。

很像现代人穿汉服唐装。

进到老刘朋友的宅院看,不大的地方,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微缩园林,美则美矣,却只是个仿古民居。

顶多有些老物件撑撑门面。

情绪低落下来,感觉自己的视觉出了毛病。那么多对西溪南如醉如痴的描述,怎么可能出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一致呢?

不说西递、宏村、南屏、碧山,就是现在名气不甚大的黄村、卢村,那种透彻的古色古香,将我对古村落的定义有了更为明晰的尺度。

我决意放下“古村落”的条条框框,再不作比较,只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验。

还是先从进村必经的石桥再看起。

西溪南村临水而居,丰乐河在村边流过。

河起源于黄山,流入新安江,属新安江水系。

我所说的河上这座石板桥,没有栏杆,长约百米

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直来直去的石桥了,一根筋扯下来,绝不做任何的修饰。

站在桥上,丰乐河很安详,裸露着河床,两边是茂密的树林。

西溪南水边的植被旺盛而又原生态。

它是安徽养蜂数量最多、产值和效益最好的乡镇,1997年被省蜂协援予“安徽养蜂第一乡”称号。

十余年前全镇就有近700户从事养蜂生产,户均养蜂60群以上,蜂群总量4.3万群, 蜂产品产量达到4200吨,产值近3000万元。

蜜蜂喜欢飞来飞去的地方,一定有鲜花盛开。

一个农家妇人在石桥上推着独轮车过来的场景,一下子让我感受到西溪南浓浓的乡情。

与石桥相隔不远,水面上还架着一座木桥,也是横平竖直的直白。

它的风致却不逊于任何一座桥。

清清的溪流倒映着伸张在水面的枝条,浓烈的秋意铺展开。

太阳升起来,西溪南沿河的色彩竟如此之美。

那种美是一种自然的绝色。

阳光洒落下来,林间水中满盈出暗绿明绿,那一刻让人看痴了。

木桥和石桥成为西溪南网红打卡地。

与古老无关。

伫立岸边,看着水中的色调与光影变化就让人入迷。

那水清冽,同行的几个诗人心细,拿手仔细探入,碎石缝间竟会有温热的泉水在一缕一缕的冒出。

那些在夏季浸泡在水里的树根,如今露出了马脚。

一只只大螃蟹或八爪鱼一般的横在林间。

丰乐河滩风情真美。

遮天蔽日的枫杨林,四处涣漫的水流,老树根裸露溪水,河床遍布鹅卵石。

水面上五彩缤纷。

初冬的温度,被稠密的树影过滤后,微风变得疏朗而清凉。

就在河滩上盘桓吧,在林间松下心劲的漫步,惬意、舒适到不忍离去。

河滩的好光影会弥漫到临溪道边。

那些半旧不新的小街小巷也变得顺鼻子顺眼了。

故旧只是格式,唱出来的诗也不必都有韵脚。

当然,最大的遗憾是没见到几个在西溪南落户的外来文化人,他们才是西溪南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

(本文部分照片由徽风皖韵文化考察组摄影师杜鹏拍摄)

作者相关文章

黄村印象

卢百万的家事

在西递行走,你慢些,再慢些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