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寺庙女住持:被迫相亲35次,逃往美国生活9年,归来已成僧侣

 用户cch17005 2022-01-07

即使在自由恋爱的今天,相亲也依然是许多年轻人走入婚姻的最终途径。相亲市场是非常现实的,尤其对于大龄女性而言,年龄是一个永远跨不过去的坎。

在婚恋方面,一海之隔的日本与我国其实也差不多,那边的青年甚至中年男女同样被相亲困扰着。

英月,日本京都市长谷山北院大行寺的住持,一位遁入空门的人,年轻时就曾多次相亲,甚至因为相亲次数太多,经验太过丰富,而被后来的相亲对象误认为是骗子,闹出了不少尴尬。

现年50岁的英月,仍然未能找到中意的伴侣,好在她已经把住持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寺庙当成了生命的寄托。

家里有“庙”,29岁前被迫相亲35次

1972年,英月出生于日本京都市,上面提到的大行寺,就是她出生的家。

倒不是因为英月的父母是和尚或者尼姑,而是因为寺庙是她家的祖产,这在日本很常见,那里绝大多数的寺庙都是私人产业。

可别小看这些寺庙,它们的主人非富即贵,因为在日本,寺庙垄断着墓地的经营。每个人都逃不过死亡,墓地是所有人的刚需,那么垄断墓地行业的寺庙,当然就能赚多钱了。

不过英月家的大行寺,本来是轮不到她来继承的,因为她有个弟弟,日本跟我国一样,祖产默认由男丁继承。

但谁也想不到,因为阴差阳错的一些事,英月最终接手了祖上留下的大行寺,成了一名女住持,这便是她现在的生活状态。

英月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一切都得从相亲说起,这也是她之前人生中最值得一提的经历,英月甚至把过去的相亲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并登上了日本的畅销书榜单。

英月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寺庙里度过的,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精通了寺庙的管理,这也为她晚年接管寺庙奠定了基础。

但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父母从未将英月看作继承人,这座价值不菲的寺庙,是留给她弟弟的。

所以当英月长到20多岁时,父母就催促她赶紧找对象结婚。作为过来人,母亲对此更是异常焦虑,她多次提醒女儿:“美好的时间是短暂的,你一定要趁早把自己嫁出去,否则只能去找越来越差的对象。”

大行寺香火很旺,其中也不乏年轻男性,每当有看上眼的男生过来,英月的母亲就会给女儿牵线搭桥,强迫她和对方去相亲。

英月对此很反感,只有20出头的她根本不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她甚至连一场正式的恋爱都没谈过,却在父母的要求下,一次又一次地跟形形色色的男子聊婚姻的事。

她想反抗,但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却又令她退却,就这样,英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近10年的“相亲光阴”,终于在2001年,29岁的她鼓起勇气告诉父母:“我要去美国留学了……”

从20岁到29岁,相亲几乎填满了英月的所有岁月。中年时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那些年究竟相亲了多少次时,英月努力思考了很久,然后给出了35这个数字。

其实英月根本不记得自己到底相亲了多少次,但光是给她留下较深印象的相亲,就已经有35次了,所以她就保守地把35当成她那些年的相亲数目总和。

为逃避相亲而跑去美国,却在那里主动相起了亲

英月说要去美国留学,父母当然极力反对,母亲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哈哈大笑地对英月说:“去美国?留学?拜托你都29岁了,嫁人才是你最要紧的事,好吗?”

但这一次英月显然是认真的,父母最终也认清了现实,女儿不愿意再相亲了,而不相亲,她显然也没法找到另一半,于是就勉强接受了女儿的留学选择。

或许在那一刻,英月的父母还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既然英月看不上日本男子,那么美国男子说不定可以?

2001年,29岁的英月带着不多的资金来到了美国,这些钱勉强够支付她的学费,为了生活,她不得不一到美国就去找地方打工。

普通中产家庭或许无力全额负担孩子的留学费用,英月家却是有一座庙的,现金流源源不断,怎么可能负担不起她的留学费用呢?

这显然是英月的父母故意为之,他们希望女儿知难而退,最好能很快被现实压倒,这样就只能回到日本,继续下一轮的相亲了。

然而父母低估了已经被相亲烦到不行的英月的意志,没错,她的确很为钱发愁,但不管情况再怎么艰难,却也不愿意回到日本,回到原来那种充斥着相亲的生活。

来到美国的第二周,英月就在一家餐馆当起了服务员。那时她的英语还很差,为了记住菜名、酒名,她不得不像学生一样把生词写在本子上,然后天天拿着本子背诵。

那家餐馆的管理非常严,如果服务员点错了菜品,那么一切后果均由服务员承担,最轻的惩罚就是自己花钱把这份点错的菜品买下。

英月有个同事是从德克萨斯州来的,大家都叫她“德州小姐”。有一天,英月看到德州小姐一边吃着一份羊排,一边流着眼泪。

她很好奇,也出于对同事的关心,便走上前去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德州小姐?”

德州小姐抹了一把眼泪,带着哭腔回答:“我帮顾客点错菜了……唔唔……这个羊排真好吃……”

英月明白了,德州小姐被迫自费买下了这份昂贵的羊排,她为对方的遭遇感到惋惜,同时也庆幸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其实不是因为英月的运气好,而是因为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工作。在美国,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外国人,必须努力走对每一步才能像普通人一样扎下根来。

两年的光阴一晃即过,英月已经是31岁的人了。远在日本的父母当然很关心她的婚事,却又无法把手伸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只能在电话里干着急。

不过在美国稳定下来的英月,内心却也起了变化。她发现自己虽然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却依然是个弱者,她没有任何依靠,人生就像惊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或许应该找个男人了”,英月这样想着。

这一次,她主动开始相亲,在当地的一家“婚友社”报了名。

婚友社是美国的一种相亲机构,有相亲意向的人把自己的真实资料登记下来,再由工作人员选择般配的对象,然后双方接触,交流并进行下一步的发展。

如果成功了,婚友社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没成功,会继续介绍其他的对象。

加入婚友社是要收费的,费用根据会员的情况以及需求而有所不同。腰包不太充实的英月选择了最便宜的一档,只要10万日元(约6000人民币)。

钱交上去后,婚友社很快给她介绍了相亲对象,再一次跟相亲男面对面坐着吃饭时,英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的她是多么讨厌相亲,现在的她却主动参与,她不由地怀疑起是否是自己的脑子出了问题。

但很快,对方的一句话就把她拉回到了现实,他们才简单聊了几句,对方却冷不丁地说:“你不是会员吧!”说这话时,脸上还带着诡异的表情。

英月呆了一下,她察觉到了对方脸上不太善意的表情,她很想理直气壮地回答:“胡说什么,我交了钱,怎么不是会员?”但最终还是忍住了,用温柔的语气缓缓地说道:“我是会员啊,有什么问题吗?”

对方这才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原来英月在回答他的问题时,答得过于熟练,过于迅速,对方以为她是个专业的骗子,这才冷不丁的冒出那句话。

英月听完后傻眼了,她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通过相亲找到人生伴侣了,在日本相亲过几十次的她,对整个程序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被人误认为是骗子。

回到家后,英月对着镜子问自己:“我这一辈子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她无法给出答案,看到的只有那逐渐失去光泽的容颜,英月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年纪确实不小了。

婚友社后来又给她介绍了几个对象,其中还不乏有钱人,可要么是对方嫌她相亲过于熟练,担心是骗子,要么就是对方无法让她产生感觉,就像在日本的所有相亲一样,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开始相亲后,英月觉得在美国的时间也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她已经是个38岁的中年人了。

也就是那一年,她收到了来自父母的一个消息,直到今天,她都不知道这究竟算是一个好消息,还是一个坏消息:弟弟不愿意继承寺庙,她成了祖产的第一继承人!

38岁仍未找到伴侣的英月很迷茫,收到这个消息时,她认真考虑了很久。最终,她选择离开美国,回到日本,接手祖传的寺庙,并为此遁入空门,成为一名修行的僧侣。

因逃避相亲而跑去美国,回来时却成了僧侣,放到9年前,英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未来会是这个样子。

接管大行寺后,英月的日程被各种繁琐事务填得满满的,或许是工作让她的人生变得充实,渐渐地,她不再对找伴侣有迫切需求了。

48岁那年,英月住持接受了采访,她说直到今天,自己仍然不排斥婚姻,如果有一天能遇到合适的人,她还是有可能结婚的,但同时认为这种事出现的概率非常渺茫。

1972年出生的英月,按照虚岁记已经50岁了,她仍然保持着单身。

在日本,僧侣是可以结婚的,已经遁入空门的英月,当然也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从她过往的相亲经历来看,除非天降奇缘,否则婚姻这件事,将永远被她的人生排除在外。

但不结婚又怎样?已经50岁的英月,依然非常漂亮,她现在的生活,即精彩又充实,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很有意义吗?也许对于英月住持来说,不结婚才是最佳的人生选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