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张士诚为何不背刺朱元璋?

 听雪楼75iz4v14 2022-01-07

《明朝果然很有料》-20


(接上一篇 反杀陈友谅后,朱元璋面对一个选择:成为明王还是刘邦 )

【张士诚的赌局】

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起,朱元璋发动了对张士诚的攻势。

张士诚啊张士诚,你恶心了我整整十年,如今是时候灭了你了。

讲到张士诚,有人会觉得奇怪,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形势那么凶险,张士诚为啥毫无动作,这岂不是他背刺朱元璋的最好机会。

朱元璋会说,这是因为张士诚性格懦弱啊。我们知道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他想怎么说都可以。

可在当时,朱元璋并没有忽略这个对手,带出主力的同时,他也留下了几个人专门应付张士诚,他们的名字是:耿炳文、吴良、李文忠。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张士诚的克星。

耿炳文后来获封长兴侯,吴良获封江阴候,看封号就知道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啥。这两人一个守长兴,一个守江阴,在十来年里面对吴军数十次进攻稳如泰山,一次也没有让张士诚得手。

至于李文忠就更牛了,他从19岁起就是张士诚的苦主,更是徐达未来的接班人。徐达还吃过败仗,李文忠没有,在历史记载中也没能找到击败过他的人。

实际情况是随着朱元璋力量的壮大,张士诚日渐窘迫,心气实力全给打没了,留这几个克星在足以应对张士诚。

图片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打出手的时候,张士诚有两个选择。

一是背刺朱元璋。

二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背刺朱元璋的好处,是有机会威胁老朱后方,但胜机很小。坏处是万一朱元璋挂了,陈友谅接着就得对付他。

按兵不动,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对张士诚最有利的局面是双方两败俱伤,谁也不能彻底灭了谁,自己才真正能坐收渔翁之利。这两个人一旦分出了胜负,谁都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最好他们打得难分难解,一直相持下去,这样自己才最安全。

而且,为了防备张士诚,朱元璋在开战几天后又将徐达从鄱阳湖前线调回应天留守,并自信地说“吾以达留守,缓急可百全也”。

徐达之前在浙西长驱直入,打得张士诚叫苦不迭,再加上李文忠、耿炳文、吴良这个阵容,攻守兼备,张士诚吃得消吗?

明知自己军事上不是对手,偏要打肿脸吃胖子,兴冲冲去踢人家屁股。

这不是跑过去找毒打么。

历史上,这事也不是没有,比如金灭辽、蒙古灭金时,宋廷都高兴得不得了,在背后狠踢辽、金屁股,也收复了一些地区。结果,不管是金灭辽,还是蒙古灭金后,下一个目标都直指宋朝。

三角形是最稳固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个人的情况类似,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战国时期的《左传》里就讲得很明白了,张士诚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懦弱。

这是一场赌博,张士诚押的是两人两败俱伤,这样他才最安全。

他差点就成功了,直到陈友谅左眼中了一箭。

天意啊,这一刻,朱元璋和张士诚日后的轨迹都转了个弯。朱元璋仿佛看到了自己荣登大宝,张士诚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图片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攻击,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开始,打到第二年四月,东吴军已被赶出了长江以北,连张士诚老家高邮都被攻下。

张士诚并没有什么选择,押注失败后他就成了瓮中之鳖。朱元璋挟平定陈友谅之余威,地盘广大,兵员充足,这时他已不必担心被人背后捅刀,一门心思就是对付张士诚。

张士诚在他眼里已经是个死人,不过总攻开始前,朱元璋却一反常态,发出了一道檄文。

檄文这东西,就是古代的一种重量级文书,一般用来声讨敌人,用来告诉天下百姓,那家伙坏透了,坏事干了一箩筐,所以我要为民除害,出兵去讨伐他。

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檄文,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陈琳的《讨曹操檄》、张煌言的《南明北伐檄文》。都是千古名檄,可说是字字如刀,气势如虹,虽说气不死对手,也能让他几天吃不下饭。

特殊之处在于,当时这样的战役是不需要什么檄文的,通常都是直接干就完事了。群雄们打来打去,从来也没发过什么檄文,大家都不那么地道,谁也别说谁。

这次,朱元璋打算换个花样,玩点不一样的。

按惯例,这篇檄文先说了下天下形势,然后把自己夸了一通,罗列了一下战绩,还得狠狠数落一通张士诚,列出了他八大罪状。

这都是檄文的常规套路。

莫名其妙的是,这八大罪状里,真正和朱元璋有关的只有3条,其余罪状都是讲的张士诚如何背叛元朝。

比如: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

事情是没错,可张士诚反的是元朝,朱元璋当时还在当和尚,关你啥事?

再如: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大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孙拗,其罪二也。

这讲的是张士诚诈降于元朝,还是扯不到朱元璋。

还有: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称改元,其罪三也。

张士诚称帝了,这也算罪状?那小明王咋说?

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

这更离谱了,要贡钱粮也不可能贡给朱元璋,只能贡给元朝。

图片

这些罪状看得人一头雾水,不明白的人还以为这是元朝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反元起家的朱元璋,竟然站在元朝政府的立场上声讨张士诚,你这是要干啥?

一则,张士诚除了跟朱元璋干仗,以及自己喜欢享受下生活之外,对下属和人民还是不错的,他在江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朱元璋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挑不出他什么大毛病。甚至和自己打仗,他也是败多胜少,要举出几个他抢自己地盘,杀自己人民的例子,还真比较困难。

更深的目的,则隐藏在这篇檄文的第一段。

里面有几句关键的话:

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洽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

烧香之党就是弥勒教,就是红巾军,也就是朱元璋自己。

自己骂自己,那不可能。朱元璋得解释,“灼见妖言,不能成事”——自己已经不信这套了,

这么一绕,檄文除了声讨张士诚,也成了声讨红巾军的檄文,红巾军的首脑是谁呢——小明王。

这篇檄文,朱元璋把自己身份的转变告诸天下,他已经不是什么农民军领袖,更不是红巾军元帅。他现在代表的是地主、士绅、官僚们。

这是他在斗争中悟出来的道理,也是刘基、陶安等儒生集团对他的持续影响。

起兵前是农民,那没得选择。等有了能当皇帝的力量,谁还会想当农民,那脑子肯定有问题。就算你不想当,部下也会逼着你当。

否则,你就得死。

韩宋的军队已经没了,忠于小明王的将领都死了,白莲教、弥勒佛不能用来治国,红巾军的招牌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朱元璋要翻脸了。

这是这封檄文的真正意义,他要开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了。

这篇檄文,同时也宣判了小明王的死刑。

几个月后,小明王就在渡江时很及时的死了,具体死法我们已经知道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