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有钱的隐士,画技远未出神入化,却被苏轼奉为神

 菊斋 2022-01-07

距离长安不远,有一县曰蓝田,蓝田中部偏南,有一山谷名“辋川”。据《辋川志》所称,“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后世的诗人更加郑重,他们评价辋川曰: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终南山被称作“周之名山”,蓝田更是紫玉生烟之地。然而,在后世人眼中,辋川更加壮丽,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何其大矣,名山大川何其多矣,辋川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收获如此多的赞誉。

陋室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居住在其中之人,辋川亦如此。好景致

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在辋川建造了自己的别墅,他也曾为之作诗:

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考室先依地,为农且用天。

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

独与秦山老,相欢春酒前。

——宋之问《蓝田山庄》

宋之问并没有实现“独与秦山老”的美好愿望,他的山庄后来被卖了,买主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维。

我们必须得承认,宋之问的诗名很大,但在后世人眼中,其咖位比王维却差远了。因为王维的名气,辋川渐渐成为文人心中的圣地。在他们的眼中,辋川就像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但辋川比桃花源更市井,又像是杜甫的草堂——辋川显然又比草堂更富庶。

王维出资购买“蓝田山庄”时,那里已经是荒芜一片,他依着山川的自然走势,融入自己对诗、画以及山水的理解,刻意经营,重新整治。不久之后,一片绵延的山庄被建造出来。

传  宋  赵伯驹  辋川别墅图局部

“辋川别业”绵延将近20里,包含了近20个景区,因此被誉为“古代第一别墅”。在写给朋友的书信里,王维颇有情调地写道: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一处绝美的景致,如果没有人文与故事,再美的景色,也会被世人遗忘。譬如西湖,今天各处所建的人工湖,其景色随随便便就能秒杀之,但西湖上发生的故事仅此一家,西湖的景致也便仅此一家。

唐  王维  辋川图卷(明拓本)局部

王维依着这美景,作了一幅《辋川图》,还与诗友裴迪一道,各自写了二十首诗,命名为《辋川集》。

王维写的那20首小小的诗歌,是他山水诗歌的集成之作,体现出将诗、画、园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诸位还记得那首《鹿柴》么?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据传说,鹿柴乃是园林的二十个景致之一。王维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勾勒,只需寥寥数笔,一幅秋山落照图,似乎就跃然于纸上。

写这首诗时,王维的心境该有多么沉静,“人语”的响,反衬出“空山”的寂,当一切空空荡荡时,一抹落日余晖,给漫无边际的幽深,带去了一丝温暖。

传  元  王蒙  仿王维辋川图局部

除了用文字“画画”,王维当然也会用实际的线条勾勒辋川美景,据晚唐画家张彦远描述,他曾经在“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

后世学者考证,极有可能,《辋川图》原画作于蓝田清源寺墙壁之上。只可惜,寺院早已毁灭,画作也一并失传。

饶是如此,后代文人仍执著于描摹、复现王维画画的手法,这手法于是被称作“辋川样”。

辋川,后来成为文人、士大夫心中的“神境”与圣地,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他们总是在心底羡慕:辋川,多好的景致啊。好隐士

王维是一个隐士,但辋川连绵的别墅似乎也说明,这个隐士应该并不穷。

中国最早的隐士,可能的确很清贫,譬如在首阳采薇的伯夷、叔齐,他们最终被饿死。魏晋朝以后,大多数的文人,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才有资格去做隐士。

鲁迅说过,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陶渊明是赫赫有名的大隐士。但是,他首先能自在地读书(读书在古代是件奢侈事);其次,他总体上能尽情地喝酒;最后,陶渊明其实是有奴仆的。

种地于陶渊明而言,似乎是一种“行为艺术”,纵然“草盛豆苗稀”,他也不以为意。

但在“隐士圈”里,陶渊明终究还是穷的,他甚至落魄到去“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陶渊明《乞食》

照理说,以陶渊明的才智和地位,他本可以活得比现状好千百倍。对于其辞官归隐,王维就曾表现出不理解和讽刺。

在写给朋友的信里,王维如此写道:“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王维的大概意思是说,一次羞耻不能接受,一辈子的屈辱反而能忍受,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与陶渊明相比,王维走了一条更加“富庶”的隐士之路。

他的家世本来就不错。祖辈四代为官,其家族被后世学者称作“河东王氏”,虽然算不上唐朝多显赫的贵族,但也不是平常的小老百姓。

从小时候开始,王维即接受家庭教育,“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一样也不少;诗、书、画等提高情操的“课外辅导课”,一件也不落。

据《新唐书》记载,王维“九岁知属辞”,约十五岁左右,陆陆续续开始写诗。按照唐朝的惯例,诗人成名之后,会删掉少时的幼稚之作,王维反其道而行之,给早期诗歌作特别的标注。

王维一生在宦海中沉浮飘荡,一直都是名声显赫,从未被朝廷疏远。

哪怕归隐于辋川,王维也没有辞官,他的家底依旧很厚。他在文章中写道:“薄田躬耕,岁晏输税”,辋川农耕的收入,甚至使他心甘情愿地去纳税。

清  王原祁  辋川图局部

到了后来,王维甚至将辋川别墅施出为寺,还向皇帝上表,将自己的职分田收入,全部施舍给穷人。

王维当然也有穷的时候,家徒四壁,“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但总体而言,他可能是历史上最富有的隐士。好性情

王维长得帅,有才华,家世好,更重要的是,他很会做人,天生一个好性格。

十五岁的他,只身前往都城长安,据传说,二十多岁的王维,就高中了状元。一半是凭其才气,另外一半则是凭他的好性情,岐王欣赏之,公主喜欢之,状元的头衔,岂能落入外人之手?

十七岁的他,孤零零当着“京漂”,重阳节的时候,王维想起了家中的兄弟,一种相思,从内心深处满溢出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古以来,兄弟感情淡薄者何其多矣,王维兄弟之间的“友悌”情谊,则堪称楷模。安史之乱以后,王维因为获罪,照理应该被处理,他的弟弟宁愿削去自己刑部侍郎的职位,也要给哥哥赎罪。

前文提到王维给朋友写信,收信人是裴迪,无论是名气还是官阶,裴迪都只能算是晚辈,王维写的信,恭敬而得体,一点也没有指指点点的语气。作为对比,骄傲的李白写诗时——哪怕是求人推荐的信,李白照样写得咄咄逼人。

王维侍母亦孝。据《旧唐书》记载,他“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王维之孝悌与真情,竟然被正史恭敬地记录。

在唐朝时,王维的绘画地位并不很高,《唐代名画录》中,他的名字只是居于妙品之上,远在吴道子之下。哪怕是那幅最出名的《辋川图》,在诗人所生活的唐朝,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

宋朝的苏东坡,恰好同时看到吴道子与王维的画作。评价起吴道子来,东坡主要讲其气势:“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这句诗的意思是,吴道子气势雄浑,浩浩荡荡如海浪翻滚。

说起王维,苏轼则感觉到一股温情,诚如诗歌所言,“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王维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诗人,其诗风如佩戴香草般秀美芬芳。

明  佚名  辋川图局部

单就性情而言,苏东坡似乎更钟意于王维,这种对性格的敬佩,也想当然地表现在画技中。苏东坡说道:“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他的意思是说,吴道子终究只是个画工,王维呢,则是能脱离行迹以外的仙鸟。

经由苏轼的品鉴,王维在绘画上的名气,可谓与日俱增,《辋川图》也一跃成为画中绝品。没有人再去追究,他与吴道子的差距,究竟还有多大。

与上级、兄弟、朋友相互交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后世的文人,王维还想将自己的肉身与性情,归于终南山之上,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今人提起王维,都在夸他的淡泊与宁静,很少在意他身上势利与现实的一面。王维的性情,以及诗歌,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哪怕知道了他不淡泊的一面(譬如与李林甫交好的黑历史), 我们大概也选择忽略,转而羡慕:作一个既富足又隐匿的世外之人,这样的人生,才堪称大满贯的人生啊。参考资料:1,岳毅平:《王维的辋川别业论》2,张吉:《从王维<辋川图>到“辋川现象”》3,张杰:《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4,兰宇冬、过文英:《王维家世、家风与家学》

作者:老谈

菊斋 |  文人  | 美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