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书法国展最高奖,草书却写得单薄流滑,学二王只学了皮毛?

 临翔寒秋 2022-01-07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蔡兴洲,在当代书坛取得的成绩很耀眼,比如他曾连续3次在全国书法展入展,并入展过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全国首届行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全国首届篆书展等等。

蔡兴洲最好的成绩应该是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得最高奖——优秀奖。他的这件作品,明显带有二王书法的底色,但又与传统的二王书法有所区别,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写法。


从书写的效果上来说,蔡兴洲的作品气息比较雅致,但在用笔上显然较传统相距甚远——把二王学偏了——线条单薄、肤浅,技法雷同、单调。尤其是一些笔画过于尖刻,类似钉头鼠尾。

蔡兴洲的这件作品可以给我们一些学习、创作上的启示:


首先,学传统书法要抓住要领。

学习古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是一个方向,这是没有异议的,循此进入一个良好的审美走向,力求读懂学精,达到深入。如果愈学愈不得要领,离法帖形神愈来愈远,那就值得反思了是什么阻止当代与古典的交流,如何才能取到真经,而不是只学到皮表或习气?


蔡兴洲的作品,有着时下书法风气的特点,讲究流丽、率意,但一不留神却写成了流滑、随意。相较于二王书法的含蓄内敛,他的作品显然在格调上差得不少。

其次是具体表现手法的把握要准确。

有一句话叫作:“和尚把经念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方法方式出了问题,以至于进不了古人。


方法方式是人摸索出来的,是适用或不适用,需要实践。有人找到方法这把利器了,有人却找不到,于是笔下都是失误,越勤快练习,强化失误就越明显,直到走入死胡同。

蔡兴洲在这方面是很明显的,以第一行的“唐”字、第二行的“则”字为例,如此地用笔,怎么可能写得舒展自然。范本再好也要有人懂,也要有人善学。技法不合,笔下自然不佳。


再次,作为整幅作品的创作要避雷同。

可以发现,二王的书法作品中,都是由数个字组组成的。总是有几个字组是承担画弧画圈的,线条席卷,一环套一环,很典型也很重复,诸如王书中“奈何”、“何如”、“顿首”的连笔,这种类型的复制、放大,很有套路、很好看。

但是,当下学二王的书法作者们,大家都如此用,线牵来扯去画圈,不免太平庸无生意了。这样的作品展厅里多了,也就都是兄弟之相,没有了差异化。面对经典,要学好走正路,也不易。

最后,作品还是以简洁大方为美。

当代书法因为展览的缘故,崇尚形式制作,原本一段简单的话、一首简单的诗词,非要用数种书体、多种色彩去完成。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径,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摆放,使一个复式之内,划割为好几个局部。至于整体被破坏、冲突。

一个书法创作者没有整体感,不知道整体的重要性,就像裁缝缝制一件西服,非要再多加上些口袋,做出来的东西便不伦不类了。


结语

字的功夫是可以见出深浅、强弱的,同时也是可以感受得到书写状态是否自然。书写技巧凭心而驭,这个心应该是遂心的、随心的、顺心的,而不是充满机心欲望的。

蔡兴洲的获奖作品,从表面上看就能感到不协调、不自然、不随意,扭捏作态、装腔作势,甚至还有刻意之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