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流传千年至今,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东海SLB 2022-01-07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可谓悠久,在数千年的沉淀下,造就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中国向来注重礼教,婚丧嫁娶都有繁冗复杂的流程要走。这些风俗习惯大多沿袭老祖宗的传统,每个步骤都有特殊含义。

古人出殡时长子摔瓦盆的习俗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在流传,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

古人出殡习俗

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亲人健在时,要对他们恭敬孝顺,以报答他们的生养之恩。即使亲人不幸离世,后辈们也要为他们举办一场葬礼,让他们体面的下葬。

古人丧葬习俗繁琐,且要花费不少钱财。对于贫苦人家来说,虽没有能力负担这些支出,但也要想尽办法让逝者安息,出殡的流程要完整,该有的仪式也不能少。

在西藏地区,藏民们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他们为逝者举行天葬仪式,让动物们分食尸体,而人的灵魂就会达到天堂。

直到今天,藏族地区的人还会举行天葬,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当然,中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丧葬仪式为土葬和火葬,让逝者魂归尘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在举办仪式的过程中,家中长子往往会手拿一个瓦盆,在出殡时狠狠摔在地上,摔得越碎越好

摔瓦盆这种习俗在千年前就已经存在,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一些地区看到摔瓦盆的场景。

一种东西流传千年,自然有它独特的寓意,而摔瓦盆的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呢?

瓦盆有讲究

瓦盆也可以称作泥盆,用黄土烧制而成,由于是泥做的,这种盆又薄又脆,容易摔裂。

当然,这种瓦盆造价低廉,家家户户都能用得起,它便成了农村地区的日常用品。

在举办丧礼的时候,逝者的亲友都会前来吊唁,逝者的灵柩前通常会放一个瓦盆,用来烧纸钱。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用来烧纸的瓦盆底部会有一些小孔。

这些小孔不是瓦盆自带的,而是逝者的子孙们挖的。逝者的子孙越多,瓦盆底部的孔便越多,在倡导多子多福的古代,瓦盆底部的孔也在彰显着福气。

如果逝者家中没有长子,则需要亲叔伯家中的长子来代替钻孔。钻孔结束之后,瓦盆便会放在灵柩前,方便人们来烧纸吊唁。家属还会提前准备好袋子,用来装瓦盆中的纸灰。

等到吊唁仪式结束,一众亲属们便会跟在灵柩后,一路痛哭着前往墓地。

起灵时,长子需要双手捧着瓦盆站在门口,一旦听到号令,便将手中的瓦盆摔出去

如果长子力气小,第一次摔盆时没有摔碎,那么是绝对不能拿起来摔第二次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麻烦抬棺的人帮忙将瓦盆踩碎。

通常,待摔瓦盆都是在专门的生产地新买的,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在购买的时候,会选择那些质量轻,容易摔碎的瓦盆,避免在摔瓦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由此来看,一个摔瓦盆仪式都有这么多的要求,可见古人们对丧葬仪式的重视。而回顾历史,这种摔瓦盆的仪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摔瓦盆的由来

历史上有关摔瓦盆的详细记载并不多,这是民间自发流行的一种仪式,难以追溯是从何时发展起来的。

但有关于摔瓦盆的典故却不少,有人说瓦盆就是逝者的聚宝盆,摔碎之后可以让逝者带去阴间。

也有人说瓦盆上之所以会挖小洞,是因为逝者去阴间之后要喝孟婆汤,一旦喝下孟婆汤,就会忘记上辈子发生的事情。

而逝者的亲人们并不希望他忘记自己,便在盆底挖些小洞,孟婆汤就会悄无声息地洒出去。

当然,上面的说法多是民间信仰,寄托着亲人们哀思。而在人们广为流传的说法中,还涉及到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生的人,因为他学识出众,便在当地创办了私塾,负责教授四书五经。由于课业繁忙,张生一门心思扑在了教书育人上,自然忽略了自己的家庭。

当时张生的妻子何氏正怀有身孕,由于妻子在分娩时丈夫照顾不周,生下儿子金生没多久,何氏就离世了。自妻子离世之后,张生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

在妻子离世后,张生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子,连轴转的生活让他不堪重负。

为了让儿子得到悉心照顾,张生在媒人的安排下娶了一个名叫慧娟的妻子。

虽说是继母,但慧娟对继子可谓视如己出。张生在外赚钱养家,慧娟便负责家庭事务,负责将继子抚养长大。为了让继子不受委屈,慧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有了慧娟的加入,这个小家庭变得温馨起来。但好景不长,由于太过操劳,张生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张生去世之后,他开办的私塾日渐落没。

为了保住丈夫的心血,慧娟接过了私塾的经营管理工作,每当慧娟出门的时候,她总会在瓦盆里放满食物,以防儿子饿肚子。在慧娟的照料下,儿子金榜题名,成为了朝廷栋梁,但慧娟却倒下了。

在继母的丧礼上,儿子金生声泪俱下,悲痛难掩。邻居们怕他睹物思人,便将此前盛满食物的瓦盆摔碎,希望他早日走出悲痛,重新振作起来。

金生的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摔瓦盆的寓意却流传了下来,摔碎这个令人念想的物件,意味着亡者灵魂不再留恋世间,生者继续昂首阔步向前。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人们总会抱怨时间太快,回忆太短,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生者最后的怀念。但没有谁能长生不老,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