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红楼梦》:我们的私人阅读史

 胡洪侠 2022-01-08



2022年1月5日,我们在“夜书房”微信群发起“夜问4”,问的题目虽然简单,但初衷都指向《红楼梦》的私人阅读史。今天晚上我一遍又一遍翻看书友们在共享文档和公号留言区留下的感想、感慨或感叹,受益良多,而最意外的收获,是真切地听到厌读红楼、难爱红楼乃至不读红楼的声音。

拿一件小事任意上纲上线的时代早就过了,或者说应该早就过了。喜欢或不喜欢《红楼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本书不可能受到所有人喜欢,那些“所有人都喜欢某本书的宣称”不是谎言,就是妄言。意味着喜欢一本书或不喜欢一本书是一个人可以正当行使的文化权利,这一权利的行使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尊重与保护。意味着在读书观或阅读选择上根本无法强求一律,更不能以此区分黑白、高低与美丑。意味着你可以疯狂地喜欢一本书,但你的朋友可能疯狂地不喜欢这本书,而这是十分正常的,与道德、修养、品味、审美等等未必绝对相关。意味着对一本书的价值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但共识并非只有一种。

我想原文引用一位“不太平广记”先生的留言:

生平也算好读书,但有一件事,始终让我既难以启齿又觉得自卑。那就是,世人皆称伟大的《红楼梦》,咱竟然一直都读不太下去,甚至还长期感觉不到好与妙,至今无法挠腮扪虱强作解人,好不气馁!

所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再加一部《金瓶》,我多喜欢。尤其是《水浒》《金瓶》,以为是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水浒》文字简洁漂亮到极致,而《金瓶》白描功底空前绝后,思想境地尤高不可及,煞是好看。可偏偏其中群众呼声最高的《红楼》,让我迷糊了近20年:这部小说,真有那么好吗?这么伟大的书不能不读,可又委实读不下去,反反复复好不磨人。

读《红楼》,几番拿起几番中辍,直到上大学才勉强断续通读过一遍:说起来,接触《红楼》算早,小学五年级小镇上就租来看过一章(也是岳麓书社版的),没兴趣换回去了金庸《天龙八部》;上初中,攒了10多块零花钱,终于买得一部岳麓版《红楼》,零零碎碎看了两三章,仍感索然无味,索性书都直接送同学了。 那时,总觉得自己年龄小,岂解其中意嘛,心理上倒没什么负担。

再后来,包括去年被迫困在家里时,都曾打起精神试图再品品,可惜还是中道作罢。如此,时断时续一二十年,且还是中文专业出来的,呜呼哀哉, 竟还是没有读出特别的感觉来。我的一位朋友,痴爱《红楼梦》到了近乎倒背如流的地步,在她看来,《红楼梦》显然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文学。而我始终不觉得《红楼梦》有多伟大。这里面最大的精神困扰,就是对自身的文学品味陷入深度怀疑中:是个人都说它如何伟大,就你偏读的味如嚼蜡,说得过去么?直到后来,看到吴兴华说也厌烦《红楼梦》,胡适也没真的瞧得上,有二三大佬背书,这才安心了点。

我读不下《红楼梦》,理由很得罪人:看不出《红楼》有啥微言大义,无非讲了一个不成器的纨绔子弟,如何不好学而好色,镇日在姐妹脂粉堆里消磨时日的记录,反反复复就那些小情小调,欲言又止磨磨蹭蹭,比起《金瓶》《水浒》的痛快直白何止云泥之别。更别说,世之所谓“红学”,那种上天入地进厕所式无所不及的研究法,咱没能力去理解了。(一个粗俗直男的“读《红》自白书”)

很直白的“自白”,讲了一个很真实的事实,同时也相当到位地传达出一种“情绪现实”,即人们对《红》普遍的喜爱乃至崇拜对不喜欢读《红》对读者而言,构成了一种伦理上的压力。这是应该的吗?我给别人带来过这种压力,所以我愿意继续反思这一问题。

不是只有上面这位朋友一人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拒绝。他们也都因不同的拒绝理由而感受到一种压力。

“生产张雷”写道:“我记得是2005年劳动节,一口气读完80回,后面40回再未读过。就小说而言,其艺术性不言而喻。但是,05年10月份,我父病逝。至此,我学习读书成长工作,一直没有读完或者再次动一次红楼梦。太遥远了,即便现在,仍然遥远。抱歉,我共鸣不了。抱歉,曹先生。”

大部分不喜欢《红楼梦》的人,共同的理由就是看不下去,像“胡子不瘦”所言:“上小学五年级,大概10岁开始看《红楼梦》,但是没有看完,后来又看过几次 都没有看完。”




当然,热爱《红楼梦》的人还是多数,这坚定了我自己继续热爱阅读、继续一读再读《红楼梦》的信心。我非常同意“楚界汉河”的提议:“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成年后每年应该通读一遍《论语》。那么作为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中国人每—两年通读一遍《红楼梦》并不为过。”

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年都重温一次《红楼梦》。即使如此,我还是感觉自己起步太晚了,有那么多书友十一二岁就通读了《红楼梦》了。

“平平安安”写道:12岁通读第一遍。很清楚记得小学毕业刚升初中的暑假通读了这本书(以前都是看的小人书等图画书),初读因为有了对整体架构以及角色组成等有了基础的了解,所以上手很快,几乎是很快就通读了一遍,跟随故事情景的起伏或喜或悲,晚上做梦梦到的也是故事情景。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青春王国,是排除大人的。在这个几乎没有大人的世界,一群青春期少年上演着一幕幕大人无法理解的情景——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或痴或狂......很庆幸能够在青春期完整的读过这本书。长大后恋爱、娶妻、生子,生活中更多的是烟火味道,但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主角们却给我更多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平庸的生活更有质量,为我的生活平添更多“儿女情”、“英雄泪”。

这样的读《红》文字让人感动。他们与《红楼梦》的相遇本身都是故事。

“CY”说:“14岁通读红楼,还记得那是一个暑假,然后远在四川工作的舅舅回来探亲,问起我喜欢读什么书,我有些炫耀地说红楼梦,他让我背好了歌,我背不出,又提了几个问题,我都答不出。那个暑假,我不仅通读完,并且把里面的诗歌尽量背诵了。那之后,很多场景,好了歌的内容都会反复印证书与现实。在我的心中,14岁起,红楼就是最好的书,至今。”

“我不知道”在共享文档说:
我哥拿回来的普及本,被我爸没收了。我每次趁他去应酬,偷摸着看一点。真的是林黛玉看西厢的感受,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心里有点怅然,这么好看的书,看完还有没有?所以有点不舍得看完的赶脚!

“楚界汉河”说:因为已故母亲兼职学校图书室保管员,所以在哪个年代有了“偷读”的便利。读时应该是冬天,是学校放假,一口气读完。哪个少年不动情,大致如此。

我羡慕他们,然而徒然羡慕而已。“夜书房”微信群最资深的《红楼梦》读者是南京的薛冰老师。何止是读者,他早是学界知名的“红学家”了。然而我没有想到他和《红楼梦》的相遇是如此有时代特色,而这一“特色”现在的年轻人未必了解或明白。薛冰老师说,他22岁通读了《红楼梦》,那时,“插队农村,无书可读。恰生产队长家有土改时分得的此书,精装二册,遂借得通读。”简单几笔,勾勒出“大时代”中一个堪称奇遇的细节。



读书友们讲述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故事,我再次确认,《红楼梦》是中国人的一部“成长之书”:不同的年龄读《红》,您的收获不同;每多读一次,您对生存、生活乃至生命的认识也会有诸多不同;她会参与到您生命的成长,见证您不断拓宽对深广人性与复杂命运的探究视野。许多朋友都发现自己读着读着就长大了。

红蓼写道:17岁时读《红楼梦》高中学习压力很大,我是住校生,大通铺的宿舍里每夜熄灯后各床头都粘着一枝蜡烛,所谓秉烛夜战,有时候自己不参与进去装装努力学习的样子都不好意思。有时学不进去就悄悄看红楼梦,晚上看故事情节,真是为看热闹的,记得当时看的真费劲,会打瞌睡……白天听不进去的课会偷抄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红楼梦放桌舱里,笔记本铺桌面上,课本竖起来,大开的卷子盖在笔记上……后来,抄全本的诗词歌赋倒成了读完全书的动力。

杨点墨在共享文档和公号一次接一次留言:

当时一开篇便觉文字非常震撼;但往后读对话太多了,觉得有些啰嗦。在深圳工作生活节奏太快了,睡眠质量差,睡前读一小段权当催眠。等自己写作时 ,再细读已是膜拜心态。我买的第一本《红楼梦》是“中华传世经典”之四大名著套装:名家点评綉像本。在深南路统建楼邮局旁的一个书店买的。河北省駐深圳办事处就在统建楼那里。那个书店现在也杳无踪迹了。我也十分惊讶于群内很多人十几岁就通读完红楼梦,我们那时学校和家长都盯得紧,中学时代课外书几乎都是偷偷看的。大学毕业后一路都是忙着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奔忙在考各种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考场……专注地读大部头文学名著是个奢望,通读《红楼梦》一直是未竟之梦。好在,我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了让自己慢下来,擦拭蒙尘久已的书柜。相信在千帆过尽之后,再读《红楼梦》,收获是不一样的。红楼梦,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开年要读,岁尾要读,要反复读,要读一生……。


丁易之说:当时奔着宝黛去看的,特别喜欢葬花吟。如今而立之后,特别喜欢好了歌注。

“脸红心跳”说:18岁通读。很小时就看过越剧年画,后来电视上看过谢铁骊六集电影版里贾宝玉梦中与秦可卿初试云雨。再后来,高中语文课本里学到林黛玉进贾府,好奇心越来越大。读完觉得很满足,很喜爱。越来越爱,买了很多版本,读了很多遍。

王六郎:18岁通读。高一看了一遍,高三听说我的老师很多情节都会背诵,于是受影响又读了一遍。第一遍主要还是想懂情节,第二遍则是想学着去欣赏里面的词句。但都是一知半解。读之前看到张爱玲说前80回和后40回读起来差别很大,但自己文学素养不高,没有明显感觉。大学以后也没有再读过了。

L:年轻时读红楼梦,虽然大致通读,很多章节忽略了,被黛玉的痴情感动,循着自己喜欢的宝黛等几个人物细读。这两年再读,心境全变,感觉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作者的悲悯之心的投射。

冰糖小圆子:小时候以为只是宝黛间的小情爱,一直不愿意读,涉世渐深后有一天忽然想起它,读过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是一部爱情之书,有美好,有苍凉。因为版本太多,挑了自认为封面最好看的。



在“夜书房”公号留言区读到“渺渺”的留言,我先想到的是《红楼梦》中的“渺渺真人”。这段留言让我想起很多——

11岁开始读《红楼梦》,那时电视台老是在放87版红楼梦,看久了,就想看书。刚好父母有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的红楼梦,我就背着父母断断续续的看,直到初一看完,最近几年终于买了心仪很久的80回岳麓的全本。或许看红楼真的太早,父母越是阻拦我越喜欢看各种与红楼有关的书籍,包括周汝昌老先生的解读,红楼梦对我影响尤深,到现在已经快20年,依然记得少年时背下的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全部批语,以及甄士隐弃世与癞头和尚离去时所顿悟的好了歌。

我依然有和昨天同样的感叹:他们怎么都读《红楼梦》通读得那么早。十一二岁啊!若命运肯让我重回少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红楼梦》通读一遍!


⭕️⭕️⭕️⭕️⭕️⭕️

【万卷归巢录】040

先是198几年同学推荐我读曹聚仁的《万里行记》,后来又读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他是媒体人,是学者,是作家,是编辑,还是有“特殊身份”的文化工作者。这一类“枢纽人物”的价值,不一定是他们自己写了什么文章,而是他们参与、促成了什么事。曹聚仁在特殊时期对知堂老人的关照和促成《知堂回想录》的写作与出版,是他“个人文化史”中的重要章节。这一会儿凑齐几本他的书。他编的书仍然散落夜书房其他角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