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新用户21997065 2022-01-08

图片

— 转载应经“ICU护理之家”同意 —

ICU护理之家

我们的圈子很大,朋友很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血

发生原因:

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太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拔针后针眼处有少量血液渗出,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表现为注射部位肿胀、疼痛。

预防及处理:

1)执行操作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注射完毕后准确按压注射部位,时间要充分,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有血肿形成者,遵医嘱对症处理。

图片
硬结形成

发生原因:

1)注射药物中所含有不溶性微粒在注射部位蓄积,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2)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直射药物或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局部组织受物理、化学刺激,产生炎性反应;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临床表现:

表现为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形、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掌握注射深度;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ml,注射速度要缓慢。

2)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5)已形成的硬结,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

①用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

②用50%硫酸镁湿敷;

③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图片
神经损伤

发生原因:

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药物直接刺激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可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或运动范围缩小。后期根据受累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支配神经区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神经损伤分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3级。

预防及处理: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慎重选择注射药物,注射给药应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

4)发生神经损伤后视损伤程度不同归于不同的处理。对于中度以下的损伤,给予理疗、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图片
针头堵塞

发生原因:

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注射药物过于黏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临床表现:

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

预防及处理: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的机率。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黏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稍粗的针头。

3)注射过程中如发现针头堵塞应拔针,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后另行注射。

图片
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

发生原因:

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操作者用力不当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预防及处理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者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和方向,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4)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查明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如发生针体折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同时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肢体收缩动作,防止断在体内的针体移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如针体已完全没入皮肤,需在X线下通过手术将针体取出。

图片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无效吸氧

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泌物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预防与处理: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

2)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异位并保持通畅。

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图片
气道黏膜干燥

发生原因: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预防与处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灭菌注射用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图片
氧中毒

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氧中毒时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胸部X线可见两侧呈对称性弥漫分布散在的小斑片、浸润阴影。

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3)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图片
腹胀

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给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

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给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

2)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用氧效果,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却发生急性腹胀,应考虑到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图片
肺组织损伤

发生原因:

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多见于未调节好给氧流量即连接鼻导管进行吸氧,或吸氧过程中不断开鼻导管即调节氧流量。

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呛咳、咳嗽、严重者可造成气胸。

预防及处理:

给患者吸氧时,一定先调节好氧流量再把吸氧管和患者的鼻导管连接起来,吸氧过程中如需改变氧流量,也务必把吸氧管和患者的鼻导管断开再进行调节。

投稿作者:王转鹏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