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名急救大V造谣?上海地铁救人事件剖析

 夜鹰急救训练营 2022-01-08

1月4日,上海汶水地铁站一个男子心脏骤停,有现场施救者在按压,AED提醒电击,按钮闪烁了25秒,却无人按下电击按钮。视频如下

你是不是着急的隔着屏幕都想按放电按钮呢?

所以,夜鹰在微博发了这个视频,并表达了对这段视频的看法,并提醒高质量按压和除颤的重要性。结果,地铁就联合媒体给我打了一个谣言标签,如下

理由如下:

感谢地铁补充了事件的全貌,同时让现场信息得到充分共享。

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培训过数千名医护人员和数万名普通人学习急救、学习AED的急诊医生,夜鹰将分析事件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当地铁遇到下一个类似患者的时候,如何更好的应对。同时也是对被贴上造谣标签的回应:

1. 当上一站彭浦新村站汇报信息过来,有人倒地紧急情况时,希望汶水站的工作人员不要在门口傻等,而是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派人去拿AED,然后在门口等。

2. 如果你没做到上一条,但当看到患者已经被心肺复苏时,要第一时间派人去拿AED,不要等医护人员提醒,因为地铁工作人员才是主场,是主人。

3. 我想,接受过AED培训的程元站长应该明白以上两点。如果老师没教,那是培训老师的锅。如果老师教了,你没做,那就是你自己的锅。因为你是站长。

4. 在医护人员的提醒下,程元站长拿到了AED,迅速跑回患者身边,并使用AED为患者实施了首次除颤,这真的很棒,我还看到你很注意现场安全,大家都离开患者并实施电击。做的很好。

5. 首次电击之后,医护人员马上开始心肺复苏,这很好。但很明显,按压的速度很快,速度高达180次/分,而指南推荐的按压速度是100-120次/ 分。当然,现场紧张可以理解。

6. 文中的医生还说,“经过按压,再次判断不能触及颈动脉搏动,暂停按压后AED也未提示除颤”。这句话给很多网友带来了误解。

其实AED在完成前一次电击除颤后,需要在大约2分钟后才进行下一次分析,这也是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

以视频中的按压速度,做5个循环,当然是不到两分钟,此时AED自然也不会说话提示,因为还没到它开始分析心律的时间点。

在这一刻,任何牛逼的医生也无法用肉眼识别出患者不是室颤。

7. 随后就是引发争议的上述视频了。当医生再次按压一段时间后,AED启动第二轮分析了。AED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是在按压过程中,仍做出室颤的判断,并完成充电过程,强烈提示按下放电按钮,催促了25秒,却没人按下。

当时,程站长,我现在知道,你就在旁边,你是怎么想的?

旁边的姑娘,你是怎么想的?我看你想伸手,却缩回去了。

你们无法出手的原因可能在下面这一段

真的非常遗憾,我一直认为这段话是记者转述错误,所以也一直没有作声。

但当我看到电视新闻里,这位急危重症医生仍强调这是干扰的时候。我坐不住了,因为这种观点如果被大众接受,这将是涉及无数人命的灾难。

我们知道,心脏骤停,是心脏停跳的状态,此时患者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

心脏骤停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例如心梗、肺栓塞、低钾或者高钾血症等等。

当心脏骤停突然发生后,此时如果你给患者接心电监护,会看到可能的三种心电图形:室颤或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直线。

只有室颤或者无脉室速适合电击除颤,在医院医生会用手动除颤器判断并除颤。

普通人在发现有人心脏骤停后,需要心肺复苏,同时取来AED贴上,AED自动分析,如果是室颤,AED自动充电,并提示施救者按下除颤按钮除颤。

如果非室颤(可能是无脉电活动或室颤),AED就不充电,也不能放电,施救者需要继续心肺复苏。

此时不要去掉AEDAED会大约2分钟分析一次心律,有可能几轮按压后,又有室颤波形出现,就有电击除颤机会了。

当心脏骤停发生,没有任何人能通过眼耳鼻舌手判断出患者是否心电呈现室颤波形。除非患者有了呼吸脉搏,那你就可以说,肯定不是室颤。

8. 按压会导致干扰,让AED误认为是室颤吗?

并不会。

如果干扰不足够强,AED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足够抵消,AED仍能正确判断,并完成充电。

如果干扰足够强,AED就无法继续分析,要求你去检查贴片,也不会自作主张去充电。

作为一个一出生就面向公众开放的救命产品,AED千锤百炼,不可能在患者非室颤的时候自己充电并建议放电。大家需要去信任救命神器。此刻,它并非浪得虚名。

9. 还有网友说,为何他们说“按压的时候有干扰,停止按压后AED就不再报警了呢?”

这就是AED的牛逼之处了。也是现场施救者的知识盲点。

这款迈瑞的AED有个特点,就是在持续提醒、反复催促你30秒之后,如果你还是没有按下放电按钮,AED会内部释放电量。也就是自己憋回去了。

而以上视频中,AED催促了25秒,没有人按下去,等这位医生后面停止按压的时候,AED不再提醒,有什么奇怪的呢!

也就是说,这个AED停止报警的原因,并非是你停止按压,而是它提醒了30秒,你们还不停,它“无语了”,把“想放的屁”,硬生生憋回去了。

10. 至于在急救车到来之前,AED是继续贴在患者身上,还是被取下来“停止使用AED”了呢?AED如果没取下来,它第三次分析的时候,是怎么提示的?就没人知道了。

但其实有人可以知道,那就是把AED的数据导出来。因为AED有记录功能,会记录何时打开,何时贴片,心律是什么,何时除颤,除颤后的心律变化 ……全程记录。

11. 后面的事情反正大家都知道了,救护车来了,打上补液,用了肾上腺素,没有气管插管,拉到车上,继续施救去医院,最终死亡。

所以,如果大家再回顾我微博的那段话,你应该看到,夜鹰并没有制造谣言,也没有断章取义,而是从一个短视频里,管中窥豹,察觉以上一个巨大的施救过程的误区。

这个误区如果以官方笃定的方式去传播,将后患无穷。有媒体已经宣布,“AED不适用于心脏骤停”,这太反智了。

急救领域公认:院外心脏骤停患者80%表现为室颤,而室颤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除颤,每延迟除颤一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1%。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还可以更早获得除颤器,我们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按压质量,我们还可以坚定的将除颤进行到底。

最后夜鹰请各个城市地铁工作人员们谨记:

1. 当乘客有任何身体的不适,你们都要第一时间拿来AED备用。有时这甚至比先打电话给120更重要。

2. 当患者失去反应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的时候,你才打开AED给患者贴上,贴上后不要接触患者,让机器分析心律,在机器建议电击并完成充电时,按钮会闪烁并提醒你按下去,此时你需要坚定的信任AED并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按下放电按钮。

下一次如果是上海心血管领域的大牛葛均波院士在现场,他如果说“你不要电击,这是干扰”,你都可以把院士推到一边,完成除颤后再跟院士表达敬意。

不过,我保证葛均波院士一定会比你更快的按下电击按钮,你都抢不过他。

3. 地铁站内的施救,我们地铁工作人员才是施救的主体,我们要当仁不让,不需要畏畏缩缩,因为经过有效的培训和团队协作,加上AED的加持,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救活以前医生都无法拯救的人。

4. 不要过于依赖医护人员,因为大部分医护人员没有见过AED真机,对其使用流程也是一知半解。这很正常,因为医院里大家都习惯用手动除颤器。

而我们地铁工作人员才是地铁站内施救的正规军。简单的、镇定的遵循培训老师所教授的去做就好了。

夜深了,鹰嫂说,你又在网上惹麻烦,这可怎么办?

我说,这不是麻烦,这正是我们急救科普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的推动公众急救前进。

以前大家没有学习急救的意识,我们就宣讲学习急救的好处和意义;

以前大家没有学习的途径,我们就去开设更多的急救课堂,让他们学习;

以前公共场所没有AED,我们就去推动各界去配置;

现在大家不会正确使用AED,也需要我们通过这个案例去厘清始末,普及AED使用的常识。

这一切不是为了彰显一个急诊医生的高明,而仅仅是希望更多生命得到拯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