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葵:郑虔三绝

 青木森森 2022-01-08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书法家身处逆境立志苦学最终成才的故事总是脍炙人口,而很少有人愿意考究其中的真伪。

笔冢墨池,夸张的痕迹很明显;蕉叶、柿叶作书,看似可行,其实也是浮词。怀素用蕉叶作书,见陆羽所作《怀素传》,谓其“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故黄庭坚诗“更展芭蕉看学书”。且不说蕉叶是否受墨,试想怀素穷得连纸都买不起,如何能拥有芭蕉万余株,这一传说很可能是从其斋号“绿天庵”附会而来。柿叶作书是郑虔的故事,最早见于晚唐李绰的《尚书故实》,其略云:“郑广文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有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王之道《大柿行》开篇有句“君不见郑虔学书晚弥笃,岁收柿叶贮三屋。兴来寝食两俱忘,但觉毛公老而秃”,即化用此典故。仔细推敲,这则故事也有许多漏洞。柿是柿科柿属的落叶乔木,叶全缘、卵状椭圆至倒椭圆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3—9cm,叶片的面积并不大,书写也不便。又据《本草图经》说“其枯叶至滑泽,古人取以临书”,似乎可以用干枯的叶子作书;但柿叶干后卷曲皱缩,也难找到下笔处。更何况直到明代《本草纲目》都不言柿叶具有药用价值,实在想不出慈恩寺收贮几屋子的柿叶派何用场。

图片
俄藏敦煌文献中,署名为郑虔的残札

郑虔才调甚高,柿叶习书固非真实,“三绝”却也不是浪说。《尚书故实》云:“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三绝”亦见于《郑虔墓志》,谓其“工于草隶,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杜甫与郑虔相交忘年,在《八哀诗》中特别提到:“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子云窥未遍,方朔谐太枉。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榜。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沧洲动玉陛,寡鹤误一响。三绝自御题,四方尤所仰。”

图片
郑虔《华岳庙题名》拓片

郑虔虽邀“三绝”之誉,图绘早无流传,诗歌在《全唐诗》中仅《闺情》一首,书法可信作品亦少。饶宗颐先生在《澄心论萃》中提到俄藏敦煌文献中有一件署有郑虔名字的残札,评价说:“书法甚佳,吉光片羽,殊为可珍。”但是否为郑虔手迹,仍有争议。另有一件郑虔款的草书《大人赋》,实为晚近人伪造,不足论也。陈思《宝刻丛编》著录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郑虔《祷华岳文》,此其游华山时所作,今已无存。另据《集古录目》,郑虔当年游历时,还在华岳庙留有一段题刻。《金石录补》云:“题名云'开元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荥泽郑虔、彪乡道人智觉同登华山,回步而谢于神’云云。其词四六排偶,共百五十余字,史子华刻,分书仿史惟则,骨气卑下,非唐隶之佳者。”此刻在清中叶已大损,《关中金石记》说:“碑只存六行共三十四字,不可句读,惟簿尉二名可识。又有'史子华刻’字样,史子华者,即刻大智禅师之碑者也。”在友人处见旧拓华岳题名一束,其中有此题名,存字较毕沅所见更少,亦郑虔书法标本,聊胜于无者。题记为隶书,格调不高,《金石录补》说其隶书“骨气卑下,非唐隶之佳者”,语虽刻薄,亦是实情。

图片
郑虔《阿弥陀像记》拓片

晚来洛阳出土《阿弥陀像记残碑》,都水丞刘□撰文,郑虔书丹。造像记为行书,规模《集王圣教序》,点画精整雅致,应该能代表郑虔的风格水平。造像记无年月,功德主是初唐名臣李百药的后人李力牧,当时摄太仆寺录事,检《新唐书》,力牧曾作余杭太守,但不详两职先后,亦无具体时间。撰文者刘□无考,其身份为都水丞,这是从七品的小官,尚且慎重结衔;书丹者郑虔则没有头衔,应该是尚未出仕的缘故。按,郑虔墓志载其仕履:“解褐补率更司主簿,二转监门卫录事参军,三改尚乘直长,四除太常寺协律郎,五授左青道率府长史,六移广文馆博士,七迁著作郎。”又检郑虔开元八年(720年)所撰之《郑承光墓志》,署作“通直郎行率更寺主簿骑都尉郑虔撰”,则阿弥陀像记之书写尚在此年以前。据陈尚君先生考证,郑虔生于武后天授二年(691年),书此记时尚未满30岁。

来源:书法报


推荐专业用笔
|牛耳|
100%好评
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