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flomo 一年多了,越用越喜欢,开始感受到了多输出、多思考的快感和好处,大脑似乎升级了,特别跳跃,有时候写点什么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看过的某段话,甚至不一定有直接联系。现在在 flomo 上写了很多自己很满意的文字,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点用法。 
使用 flomo 的原则我会遵循一个原则:在 flomo 里尽量只放自己写的东西。以前会把收藏的文章和自己写的东西混在一起,时间长了通过关键词查找想要的笔记就很困难。现在 cubox 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我的剪藏原文和高亮标注的需求了,所以我在 flomo 会尽量只放自己写的东西。如果选择摘录,一定是非常喜欢,觉得有必要回顾,或者是那段话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才会复制到 flomo。而往往是这类笔记,才是经历了渐进式总结的层层筛选后真正重要的东西。flomo 有个插件的功能是可以一键导入微信读书的笔记。刚开始用的时候,很开心地导入了好几本书的高亮笔记。结果发现有一些内容脱离了上下文看起来就不知所云,有一些可以理解但是不需要回顾,在我的 flomo 时间线里看起来特别碍眼,冲动导入的笔记自己又含泪删掉。笔记导入功能虽然方便,但切勿贪多。我为什么选择重新回到 flomo ?用 flomo 的这一年经历了「 被颜值吸引 - 高频使用 - 不满意而尝试别的工具 - 回归作为最终选择 」的过程,而为什么重新回归?给一些朋友推荐过 flomo,听到过一种评价,觉得 flomo 是个半成品,连 markdown 都没有。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 flomo 太佛了而想去尝试别的工具。比如尝试在 Notion 里建一个碎碎念的页面,在 logseq、seeds、思源这类有日记功能的工具里写。但是最终在使用别的工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flomo 的好处。那就是快速、无压力的记录想法,不纠结样式,聚焦文字本身。很多时候想法蓬勃地往外冒,比如下班通勤路上发呆,跑步的时候,甚至有时候我可能洗完澡就拿起手机在 flomo 里开敲了。
(最初推荐 flomo 第一句就是强调轻量,现在依然是)
另一方面,在其他工具里写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到底需要打什么标签,而且不打标签的话,没有办法对没有标签的 Memo 做一个筛选,而这一点在 flomo 里面是可以做到的。

筛选无标签的Memo 2. 不用刻意整理
以前我真的是一个整理强迫症的人,比如刚开始玩 Notion,沉迷 database 无法自拔,把读过的书列个表,打上分类 tag,把生活用品化妆品库存做个表,但是我发现,从完成的那一刻起,我就很少再打开它了,可能会因为看了新书更新一两次,最终还是变成电子垃圾。但是因为 flomo 的克制,压根没有文件夹那一套,标签打不打随意,好像也没什么影响,没有打过标签的 Memo 也可以单独筛选出来。加上最近一直会有意识地实践渐进式总结,我的整理强迫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虽然我不可能完全变成一个不整理的人,但这件事变成了一个甜点,不再是主菜了,偶尔过过手瘾就行,就像投资里做T做网格永远不能占太多仓位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好的系统都不应该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去维护,一旦你需要不断地「定期」维护一个系统,那么就违背了系统的初衷 —— 整理东西本身并不能产生太大的价值,除了耗费时间。 而且现在有了flomo to Notion,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计功能,还可以条件组合筛选。我可以在 flomo 里自由,在 Notion 里去做结构化的事。
(今天正好用 flomo 第400天)3. 标签系统有人会有疑问说,那这样的话,手机备忘录不也能完成吗,为什么要用 flomo?撇开备忘录没有一屏到底,和目前应该也没有手机备忘录可以做到同时满足移动端和 PC、Mac 不谈,flomo 可以在每条 Memo 上快速地打上标签,只要输入#加上标签名就可以,比如#小确幸。这样就会在出现在页面左边的标签树,而且从每条 Memo 里点击标签也可以看到这条标签下的所有 Memo。 以前我只意识到标签可以弥补文件夹一对一的不足,直到那天真正理解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个概念,我才明白标签的优点不止一对多。 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其实是不知道完整想要的结构的,可能今天学习了一个小知识点,明天又学习了另一个知识点,如果一开始就想搭建结构,很容易陷入一种茫然和压力的状态,每个人应该或多或少都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样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而不想做这件事。 标签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帮助自下而上的学习,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就打上一个标签,时间长了,你自然能看到彼此的联系,根据某个标签关联笔记的多少,也能知道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不断地记录(自己的思考),意义自然会浮现。 这里也补充一个这些天我用 Cubox 的新思路,上一篇文章 Cubox怎么帮助我更好地实践渐进式总结 里提到,现在基本上放弃了刻意整理 Cubox 的内容,现在我发现还可以善用 Cubox 自带的 Inbox,如果一篇文章看完觉得没有必要回顾的话就移到自建的归档文件夹,反之就留在 Inbox,其中需要反复阅读的,加上星标。这样每次看完 Inbox 里新增的文章,可能会顺手点开那些留在 Inbox 里的老文章回顾一下。我是 @Seyee,折腾工具App对于我是一件过程即奖励的事,这个号佛系更新,随缘下次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