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为什么叫“太监”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偌大的皇宫里,只有一个真正的男人,那就是“皇帝”。其他的,除了皇帝的嫔妃、侍女,就是“太监”。“太监”是被去势的男人,就是被“阉割”了,所有也称“阉人”。 有文字可考,让“阉人”在宫里工作成为一项制度,是从周朝开始的,这种制度叫“宦官制度”。周朝是一个诸侯国林立的朝代,不光周朝皇宫里设立“宦官”,个诸侯国也设置“宦官”。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更加详细规定了“宦官制度”,“宦官”全部归“少府”管辖,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只是名字有所不同,管理机构在东汉时叫“秘书监”、唐朝时叫“少府监”,在辽代叫“太府监”,“太监”一词从此而来。 太监有很多名称,“少监、中监、太监”,这是分级别的;“寺人、妇寺”,这是尊称;“宦官、常侍、内监”,这是官称;“阉人、阉奴”,这是贱称。 “阉割”男性,从何时开始好好地一个男人,把他“那话儿”割掉,想想就很残忍,这股风气实际从部落社会就有。部落时期互相打仗,就是为了生存下去抢吃的、为了繁衍后代抢女人。即使现代很多战争,最终目的大抵如此,先进如美国的招兵海报都拿美女妖冶画像做噱头。 打仗就有胜负、有俘虏,落败的部落,女人全部被没收,男人沦为奴隶。但是这些奴隶并不老实,有的会偷偷找女人苟合、有的脾气暴躁会武力反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获胜部落会把男性俘虏“阉割”了,让他们没法找女人干那事;同时,被“阉割”了的男人,脾气不再暴躁,变得听话。在获胜方看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最开始,阉割俘虏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把人给弄死了。后来,部落人发现,之把蛋蛋割掉,一样的达到效果。所以,割掉蛋蛋,是最初的“去势”。“宫刑”就是这样实行的。 到了清朝,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不但把蛋蛋割掉,连那话儿一块切下来。这个技术很难,以至于很多太监在去势时就死掉了。但清朝太监是历朝历代最彻底的太监。 突然发现,“阉人”的好处真不少这种野蛮的、“阉割”俘虏的习惯持续很久,到后来成为一种刑罚,叫“宫刑”。比如秦朝《秦会要订补・三辅故事》里记载:始皇时,隐宫之徒七十二万,所割男子之势高积成山。 部落时期、奴隶时期,统治者最原始的冲动是延续自己的“DNA”,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征战抢人,也要费尽心机地防止自己的后宫被别人上了。 怎么防都不保险,有了“阉人”后,他们突然发现,用“阉人”管理后宫是个好办法。所以,他们不但在后宫设置层层叠叠的看门人,最后一环永远是“阉人”管理,让后宫的女人接触不到真正的男人。 《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上说:周礼,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阍者”,就是看门人;“寺人”,就是太监。一般级别的太监还没有资格叫“寺人”,因为能直接接触到帝王的女人的太监,级别已经很高。 太监不光是给帝王看后官,他们还可以在宫里干些繁重的体力活;毕竟他们以前是男人,有力气,很多宫女们干得吃力的活,太监干得很轻松。 除了不会乱了后宫、干体力活,太监因为已经去势,再也没有繁衍后代的本能,他们自己内心里就把自己归为异类,要想活得好,就要紧紧攀附主人。 所以,相对来说,太监的性格是阴沉、甚至有点变态的;但是他们对主人的忠诚比那些健全的男人强上很多倍。他们知道,有再多的财产也没用,即使抢下江山又能怎么样? 因为没有后代,也不能干那种事,太监天生就没有反叛的理由;只要忠诚与自己的主人,就能很好过完一生。这是太监往往很忠诚的重要基础。 “阉人”有这么多好处,统治者不建立“宦官制度”都很难。 “太监”最大的好处,只有皇帝知道实际上,帮皇帝看着后宫、干些重体力活,这些在皇帝眼里都是一般的事,他也不太在意。就拿后宫来说,找一些老妇人,像“容嬷嬷”那样的,一样看得紧紧的,并且皇帝真的就这么干;体力活更不在话下,反正也不要他亲自干,管它呢。 “太监”最大的好处是“忠诚”,这是皇帝最看重的。皇帝也很累啊,除了要处理繁重的政务,还要对付众多的后宫美女,繁衍后代,搞得腰都不好,走路扶墙。 但是,偏偏手下大臣们都是能人,他们都是凭着刻苦读书,靠本事赶上来的;没有本领的也当不了皇帝边上的重臣。 既然是能人,心思就不比常人,“大好江山,皇帝能坐得住,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彼可取而代之。” 皇帝就怕别人抢他这个会引起“腰痛”的职业,在皇帝眼里,没有绝对的忠诚之人;更没有忠诚的能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皇帝总是这么念叨。 还有苦恼的事,就是外面的封疆大吏,都是一方诸侯,这些人要钱有钱、要兵有兵,为了让他们服从皇帝,皇帝费尽了心思,连哄带骗加吓唬,还不一定好使。 这时候,“太监”的忠诚就显得尤为可贵。皇帝纵容太监,监视大臣的活动,相当于皇帝多了许多的耳目。而这样的工作,忠诚的太监们往往干得很好,让大臣们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太监;更不敢随便和皇帝作对。 自古以来,皇帝都有“太监不得干政”的规定,实际上这是大臣们约束太监的;皇帝也乐得看到这一幕,是不是说一说“太监不得干政”,让太监老老实实,更加忠诚。 这种平衡是皇帝喜欢的,放手让双方势力互博,他可以居中调停,自古以来,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这些东西。 一不小心就给“玩脱了”皇帝用太监制约大臣,看起来很不错,但这需要皇帝给太监赋权;正是这个“赋权”,常常一不小心就给玩脱了,江山丢得更快。 开国的皇帝,一般都是雄才大略,能够驾驭手下能人,他们不会、也不屑于干这种事,所以,一个王朝的前期,太监们老老实实,不听话就挨板子,稍有干政行为,就会丢掉小命。 喜欢玩这些手段的,多是昏庸无能的皇帝,有的连太监都看不起;太监之所以愿意听命于他,说到底还是想保住自己的优渥的生活;换个朝代,太监绝对不会被新皇帝再使用的。 正因如此,从太监进入宫廷开始,“太监势力”就是历朝历代不可忽视的力量,叫“监党”,比如秦朝的嫪毐、赵高。嫪毐因深得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的喜爱,被封为“长信侯”;赵高更是牛,在朝堂上指鹿为马,无人敢驳。 汉朝也是一样,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对付外戚势力,重用并倚重宦官张让等十常侍,致使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引来骄纵跋扈的董卓带兵入京,“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三分,争斗不休。 唐朝宦官专权更加厉害,几乎贯穿王朝始终。唐玄宗时的高力士、唐肃宗与唐代宗时的李辅国、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唐昭宗时的杨复恭、唐德宗时的程元振、唐宪宗时的俱文珍等等等等··· 唐朝的宦官猖狂到什么地步呢?他们居然连皇后、王子、公主都可以杀掉;他们可以担任军队大将军,节制全国兵马;他们还可以官封大都督,封王拜相。宦官只要忠于皇帝,不想篡位,他就可以为所欲为,行使皇帝的权力。 宋朝、明朝的宦官鼓捣皇帝打仗,搞得皇帝成为别国俘虏。宋朝的“靖康之耻”、明朝的“土木堡之变”等,这些就是皇帝玩脱了的事例。 清朝对太监管理得最为严格,一开始的确不准太监干政,连女人干政都不准。也是从清朝开始,太监是被割得最彻底的,不像别的朝代,有的宦官据说去势不彻底。 但到清朝末年,因为权力斗争的需要,太监逐渐掌权。像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那样,在早期不可想象。 古今大有作为的太监也有些太监,在历史上大有作为。被去势的男人可以进宫当太监,但不是每个去势的男人都能当太监的,有很多遭到“宫刑”的人只能耻辱活一辈子,比如司马迁,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施以宫刑。 遭受这样的耻辱,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写完《史记》的信念,让他坚持活了下来。他在后来的时间里,潜心竭力,写完了历史巨著《史记》。 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当太监的蔡伦也是有大成就的人,他总结了东汉时期人们的造纸经验,再加以工艺革新,制造出“蔡侯纸”;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为文化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所以,现在的人们都在纪念他,因为“纸”是蔡伦发明的。 “蔡伦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在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榜上有名。 明朝对太监放纵得比较松,不仅有魏忠贤这样的宦官,也有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宦官冯宝;七下西洋的宦官郑和;最后陪崇祯皇帝一起自杀,给灭亡的大明朝多少挣得一点脸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 太监在中国古代的王朝里,实际上是一种悲惨的存在。他们对皇帝是忠诚的;对政敌是残酷的。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大骂群臣: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是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也许在心里想:这些人模狗样的大官,其实比太监差远了,要是不杀魏忠贤,大明不会就这么亡了。所以,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下的最后一道“口谕”是: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拾好,葬到香山碧云寺吧。 江河滔滔,俱往矣,无数豪杰;王朝代代,总伴有,许多太监。 |
|